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台海_>>台海热词>>第六届海峡论坛

声音:

服贸因台湾“学运”被卡,究其根源,是两岸交流还不够深入。

[人物名片]

洪秀柱,女,1948年生。是国民党内反对“台独”、推动两岸交流的代表人物之一。

 

晨报记者 陈成沛 

洪秀柱是海峡论坛的老朋友了。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她就跨海来参加了———会场内外,这位台湾政坛“小辣椒”展示温婉感性的女性形象,一如台湾珍珠奶茶,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这一次,虽然行色匆匆,她还是展示了精干而职业的一面,尤其赞赏两岸大交流大背景下海峡论坛在两岸民间交流上的积极作用,因为它是两岸基层民众最直接的交流,双方在互动中感受彼此的善意。

昨天下午刚下飞机,洪秀柱就直奔五缘湾,参加“老大姐”、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蔡铃兰女士牵头成立的“台中市两岸交流协会厦门代表处”在这里举行的揭牌仪式。

洪秀柱向记者介绍,这次来厦门行程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拜访新老朋友外,今天她将在论坛大会上致辞,同时安排时间跟台商朋友座谈、聚餐。

教育界出身的洪秀柱有着绝佳的口才,两年前在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就让大家看到她小小身躯里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今天的海峡论坛大会上,她透露,将关注两岸青年交流议题。

“两岸交流向前发展过程中,不是没有遇到障碍。大家众所周知,服贸(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因台湾‘学运’而卡在‘立法院’,迟迟未能通过。”洪秀柱说,这个问题让人困扰,究其根源,是两岸交流还不够深入,两岸年轻人在未来交流中如何加深了解,是我们要努力的。

洪秀柱说,这些年来,两岸交流交往非常热络,虽然当前“服贸”还卡着,但两岸交流从没间断,尤其台湾社团和民间团体纷纷到大陆设置代表处、联络点,将两岸民间交流落到实处。比如这次在五缘湾成立的“台中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厦门代表处”,就是一个典型。

台中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成立于2006年10月,台中市市长胡志强任名誉理事长,会员多是经贸、文化、农业各行各业业者,多年以来,交流硕果累累。此次在厦门成立交流据点后,将面向大陆各地展开更直接的交流。

“期许两岸交流在既有基础上,未来能发挥得更好。”洪秀柱微笑着说。

晨报讯(记者 吴斯婷 通讯员 帅红)目前,厦门气象部门已开始向金门试提供气象预报服务,下一步,双方还计划开展多项合作,包括共建气象观测站、共享气象观测资料、联手开展雾霾研究等。

昨日,第六届海峡论坛的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两岸的100多位气象、水文水利专家学者及海洋渔业、海运、旅游、农业、航空、消防等气象用户代表围绕“聚焦海峡气象,服务民生福祉”的主题深入交流探讨。据悉,闽台之间不仅地缘相近,气缘也相通,为了共同防范气象灾害,两岸的气象合作很有必要。

  台湾风情街效果图。

规划

台湾风情街选址海沧湾,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由海沧与基隆市合作运营。

正宗

凤梨酥、太阳饼、牛轧糖、莲雾、释迦、牛肉面、蚵仔煎……均从台湾引进。

意义

开启两岸合作交流的新篇章,是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美丽实践。

晨报讯(记者 邱雅萍 陈天笑 实习生肖馨)台湾的美食金好呷!到台湾旅游的人如果不把几大夜市的金牌美食通通吃一遍,那就白去台湾了。据统计,13亿的大陆居民排队前往台湾需要数十年。如今,海沧的居民们有福了,不仅能在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上品尝闽台美食,今后更是能长久在味蕾上畅游台湾。昨日,记者从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全国首个公园式台湾风情街即将落户海沧,届时台湾五大城市的七大夜市有望成为海沧“永久居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风情街10月开业

昨日上午,在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郑云峰,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长李伟华与台湾基隆市市长张通荣的共同见证下,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共同签订了台湾风情商业街合作备忘录,开启了两岸合作交流的新篇章,是两岸共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美丽实践,更是海沧在打造“美丽新家园”行动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李伟华表示,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最大的特色是对台。海沧正全力打造台味更浓、优势更强的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海沧与基隆市合作运营台湾风情商业街项目,将促进海峡两岸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台湾基隆市市长张通荣认为,此次两岸共同打造台湾风情商业街意义十分重大,开启了厦门与基隆旅游经贸交流的重大里程碑。被海沧的美所吸引的他还表示,卸任后要来到海沧,成为海沧居民。

据悉,海沧台湾风情街的招商工作全权委托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由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从台湾带来最正宗的台湾美食。招商工作计划9月底完成,确保商业街10月份正式开业。

提供原汁原味宝岛美食

据悉,两万多平方米的台湾风情街选址海沧湾,一半绿地一半街区,将首次带给广大市民朋友公园式的吃喝玩乐购体验。它集美食、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多种商业业态于一身。

凤梨酥、太阳饼、牛轧糖、莲雾、释迦、牛肉面、蚵仔煎……一街逛两岸,无需亲自前往台湾。在台湾风情街,市民朋友就可纵享一站式消费体验服务,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宝岛美食。

台湾风情街将打造成多元化、体验式、互动式街区,将融合闽南特色建筑风格。记者了解到,与台湾夜市相比,正在施工中的海沧台湾风情街势必更规范、更整齐。

台胞声音

海沧台味十足 台胞直呼幸福

海沧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在海沧,最大的企业是台企,最多的商人是台商,近200家的台资企业已成为推动海沧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海沧除了出台一系列惠及台企的好政策、吸引大量台商到海沧外,海沧的决策者们也作出系列举措让台胞们更好地融入厦门生活。如今,海沧将在海沧湾打造台湾风情街的这一举措,更是让台胞们直呼“太棒了”。

王欲荷老师是一名台胞义工,来海沧数年了。得知海沧将建台湾风情街,王欲荷难掩激动之情。“在海沧时常会想念台湾美食,今后把台湾夜市搬到海沧来,在海沧就能品尝到家乡味了,做一名海沧人真的很幸福。”王欲荷说,她打算将在大陆的台湾朋友呼唤到海沧来,一起尽享舌尖上的家乡味。

收获满满

晨报记者 陈璐

来自台南的吴振中一家三口以及店里的帮工老伯,此次庙会带来的是其号称“台南之光”的虱目鱼羹和烤香肠。昨日,晨报记者走进吴振中一家,见证了他们忙碌的一天。

[准备]

头天晚上开始准备

晚上,他们就开始紧张准备———把隔天要卖的虱目鱼羹从市民广场旁的冻库运出来退冻,这个过程要8小时。此次参加庙会,他们从台湾带来了600斤左右的虱目鱼羹和将近800斤的烤香肠。

大约早上8点,他们就开始为傍晚开市的庙会做准备———采购配料、熬制高汤等。这样一直忙到中午,有客人陆续来到庙会现场,于是他们提前开店了。

[营业]

忙得没时间喝水吃饭

大约到了下午4点,气温没那么高了,人渐渐多了些。吴振中负责烤香肠,他的太太和儿子负责现做虱目鱼羹。下午5点,吴振中还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前来购买烤香肠的顾客聊天,但卖虱目鱼羹的儿子和太太则忙碌起来,因为顾客排起了长队。傍晚6点,到吴振中摊位买烤香肠的人也要排队了。

傍晚6点半,帮工老伯见吴振中中午拿出的一批烤香肠已经快卖完了,于是炸了一锅香肠供应。之后每过约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帮工老伯就会补上一锅香肠。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吴振中等四人忙得几乎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了,更别提吃晚饭了。

[收摊]

生意好很高兴

吴振中说,13日的营业收入大概有13000元,扣掉成本能有2000元的利润。昨晚10时10分,吴振中一家人收摊了,他高兴地说:“今天生意比昨天更好,照这个态势预计虱目鱼羹到下周就卖没了。”

 
 

晨报记者 陈成沛

“凤梨酥的生产厂家在台湾一共有多少家?”

“台湾杉林溪的茶好,福建的茶也不错。”

“你这个台南的咖啡豆在大陆卖多少钱?”

……

昨晚,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来到海沧,逛起两岸特色庙会。每到一个台湾摊位前,他都跟摊主热络话家常,说起台湾小吃、伴手礼时,更是如数家珍。记者问:“感觉怎么样?”他笑着说:“味道好极了!”

张志军说,去年他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时,就到中山路逛台湾特色庙会,那时候台湾美食业者有100多家,美食琳琅满目,今年参与的单位更多,有200多家,庙会又有新的特点,加进了闽南小吃,更具两岸特色,“因为庙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深受市民喜欢,两岸都一样。这不,现在都8点多了,你看人还是熙熙攘攘的”。

昨晚,张志军品尝了台湾的好茶、好咖啡、土凤梨酥和新奇的盆栽冰淇淋,欣赏了“两岸文艺大舞台”上台湾歌手的表演,在厦门感受到浓浓台湾味。

在台湾美食区,张志军向记者聊起了自己对台湾行的向往。他说,希望以普通大陆民众的身份,到台湾吃遍台湾小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志军还特别提到舒国治的《台北小吃札记》———这是本让人流口水的书。他表示,对台湾美食很感兴趣,希望漫游台湾,体味慢食生活。

现在,张志军的这个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本月下旬,他将首次以国台办主任的身份出访台湾,在四天三晚的时间里参访新北、台中、高雄、彰化等四个县市。

关于这次极具历史意义的参访,张志军介绍,一是对国台办和“陆委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再进行沟通,也要就两岸关系当前需要处理的问题交换看法;二是到台湾各地基层去看看,“尽管我在国台办工作一年多,也见过很多台湾来的客人,但基层民众见得还不够,因此想实地听听他们对两岸交流的看法和想法,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

到台湾参访,有没有做一些准备?听到这个问题,张志军开心地笑开了:“我有学了闽南语,但还不够,还要多学几句。”记者请他现场秀一秀,他很是谦虚:“你们考我闽南语?我肯定不及格!哈哈!”

在两岸特色庙会上,蚵仔煎的摊位前总能吸引大批的人。除了尝鲜外,不乏闽南地区的群众想借此看一看,台湾蚵仔煎与闽南蚵仔煎有什么渊源?

厦门人小陈便买了一盒蚵仔煎细细品味,并与妈妈做的厦门蚵仔煎进行对比。“都是海蛎、鸡蛋、地瓜粉煎出来的饼,但在配料上有些不同,蘸料也不一样。”小陈说,“我们会将切好的蒜和地瓜粉、海蛎、鸡蛋一起拌成糊,再摊成饼状,蘸着甜辣酱吃;台湾的蚵仔煎则会加入生菜、豆芽一起煎制,蘸的酱料以甜味为主。”

对闽台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彭一万先生,曾著书《闽南饭食》,其中有一章节写了闽台两地的食缘。彭一万先生告诉记者,他多年研究发现,台湾很多传统小吃的根源都在福建,可以说是“源在海西,流在海东”,在台湾的一些史料上均有明确记载。“台湾菜是闽菜的自然延伸,吸收了潮州菜、日本菜的元素,也接收了欧美系菜风的影响,但仍保留了闽菜朴素清淡、以海鲜为主的特色。”彭一万先生说,“闽南盛行吃药膳粥进补,台湾也有这样的饮食习惯。在台北,有条专门卖粥的街,那里的粥用料、取材便和闽南的做法一模一样,我就吃过好几次。”

除了史料记载外,从一些台湾的民间传说也能窥见闽台饮食千丝万缕的联系。彭一万先生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多年前,他到台南,一位当地友人告诉他“蚵仔煎是郑成功发明的吃法”。相传郑成功为驱赶荷兰人领军来到台南时,因军饷不够便派人寻找当地食材充实军粮。在海边,郑成功看见一位妇人担着大筐的海蛎,于是上前打听,得知当地盛产海蛎,便让士兵收购了一些回来。士兵望着大堆的海蛎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成菜。郑成功不慌不忙,让士兵拿来一些剩下的地瓜粉,和上海蛎做成了蚵仔煎,而蚵仔煎也因此留在了台湾。郑成功一行人吃完海蛎后,再次因食物犯了难。那天晚上,郑成功梦见妈祖告诉他,后港有很多鱼,第二天郑成功让士兵到后港捕鱼,果然大丰收。捕上来的鱼郑成功从没见过,于是用闽南语问是“什么鱼”,边上的人以为这是鱼的名字,于是这种鱼从此就叫虱目鱼(闽南语“什么鱼”的谐音)。

(晨报记者 陈璐)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杨思萍 宋军营 通讯员 秦拓)昨日,第六届海峡论坛最主要的两岸民间基层交流活动——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在厦门、泉州、漳州全面展开。

该活动由福建省旅游局主办,海峡友谊文教会协办,台湾方面共组织400多名台湾各地乡亲,将走访福建省各地10多个同名村镇。参加成员七成以上来自台湾中南部村镇,绝大多数也是因为同名村活动才能一圆踏上祖先发源地的愿望,而寻找到大陆同名村镇就等于找到了祖先发源地,这代人和后代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了。

昨日中午,台湾嘉义梅山乡同胞与泉州南安梅山镇的乡亲欢聚一堂。嘉义梅山乡的乡亲代表向泉州梅山镇宗亲送上自己亲手栽种、烘焙的当地特产,并请喝文学大师金庸命名题字的“古逸茗庄”阿里山茶。台湾60%以上的阿里山茶就产自嘉义梅山乡,而当地居民的祖先大多来自泉州南安梅山镇,阿里山茶牵起两岸梅山乡亲浓浓血脉情。

类似于妈祖信仰,两岸梅山乡、镇,也有着自己专属的共同信仰——石马宫。据考证,居住在泉州南安梅山乡的刘姓,以及台湾嘉义梅山乡及嘉义多个村落的侯姓乡亲,虽然分隔海峡两岸,姓氏不同,却是同源同祖的一家人,验证了历史上“刘侯同宗”之说。

据介绍,本次参加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的台湾同胞主要来自台湾嘉义梅山乡、嘉义朴子、台南安平区、台南北门锦湖里、台湾桃圆大溪镇、台北县双溪乡双溪村、台湾云林四湖乡蔡厝村等地,探访福建同名村镇包括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蔡厝村、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泉州南安梅山镇、南安石井镇、南安石井镇溪东(双溪)村、晋江安海(安平)镇、晋江罗山镇林口村;漳州龙海角美镇(锦湖乡寮西社)溪边村、龙海角美镇(锦湖乡寮西社)埭头村、平和大溪镇、平和大溪镇江寨村等同名村镇。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杨思萍/文 吴晓平/图)昨日,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交流会在厦门举行,共有来自两岸的300多位相关产业人员参加了对接会,会上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并组织了两岸农业专家和产业界代表进行演讲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大陆拥有广阔的农业用地、消费市场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台湾农业则在技术、管理、行销等方面有优势,民以食为天,基于两岸农业的互补性,双方合作可发挥各自优势把这块市场做大做强。

在交流会上,导报记者看到,有几十项台湾优秀农业成果在寻找来大陆的发展商机。南投县鱼池乡金线莲生产专业户王嘉陞,就带着他的金线莲生产技术来“寻亲”,最后跟他对接上的是南靖县南坑镇的麒麟山生物科技公司。还有嘉义县溪口乡的食用菌、云林县台西乡的葡萄、宜兰县东河乡的柠檬……

台湾农产品走的是精致路线,它们的优良品质也得到了大陆采购商的认可。厦门左西右东贸易公司“看上”的是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农会盛产的茶叶。该公司总经理王赞强告诉导报记者,一直以来,他们都很乐意引进台湾的优秀农产品到大陆,这次他们看中了仁爱乡的茶叶,理由是“山好水好茶叶好”,他们预计未来每年将购入1000万元新台币的茶叶,提供给大陆的经销商和广大市民,同时,也把台湾农业健康、有机、养生的理念一起引进来。

 

东南网6月15日报道 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实习生 于小茵/文 受访者供图

昨天在海峡论坛·公益论坛上,一段关于两岸志愿者赴云南探访老兵、“温暖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视频,感动了众多与会人士。据悉,一年前,第五届海峡论坛首届两岸公益论坛推出一项微公益项目,由两岸携手向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送关爱。

6月10日-6月14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了20位台湾志工和两岸学生志愿者,赴云南腾冲等地慰问、看望远征军抗战老兵,送去经网络筹集的微公益善款及众人的祝福。昨天,部分两岸志愿者代表参加海峡论坛,在公益论坛上向与会嘉宾讲述体验。其中几位代表,接受了导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们关爱之旅的感动。

感叹:老兵是顾国家弃小家的伟大角色

此前腾冲本地为照顾远征军老兵,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组织,当时联络到的老兵有178位,但到此次两岸志愿者抵达要去一一探访时,被告知老兵仅剩37位。其中,有一位老兵在志愿者参观国殇墓园、组织老兵见面会的前一天去世。这让两岸志愿者不胜唏嘘,感叹“岁月无情”。

台湾张老师基金会的吴美慧女士说,“太令人惋惜了!老兵们曾经为国家奉献青春乃至生命,但他们在一天天老去和离开”。谈到这次活动的最大感受时,吴美慧说,经过此番了解,老兵在她心中不再仅是退败至台湾的“国军部队”,而是为抗战顾国家弃小家的伟大角色。

感触:共同关怀让参与者没有海峡距离

台湾志愿者黄玉真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也为保卫我们的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次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尤其是在国殇墓园,让她非常感动,这里面渗透的是浓浓的诚意、包容和肯定。

也许曾经有人问过:他们是国民党老兵,共产党为什么要照顾他们?但正如一位老兵所说,当时参战不是因为哪个政党执政,而是为了守卫家园。很多台湾做不到的,大陆方面尤其是志愿者做到了,让这些国民党老兵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黄玉真感触地说道,老兵现在多半已临近人生尽头,他们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可以获得身份承认。这次公益活动,在达成这些老兵美好愿望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公允的历史定位。这次活动不仅是两岸公益的交流,更多的是生命关怀的碰触,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共同的关怀,让所有参与者再也没有海峡距离,完全融为一家。

感动:把对老兵的关爱注入血液

与台湾朋友一起探访腾冲,大陆志愿者李寅峰感触特别深,直言“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2001年,李寅峰便随团参加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相关活动。

李寅峰说,自己每一次去腾冲的感受都不一样,感动越来越深。李女士回忆,在探访中,参观抗战遗址时,当听到老兵们爬上敌人高挺而坚固的城堡、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动落泪。后辈们的眼泪,是对老兵的敬仰。李寅峰说,经过此趟行程,所有参与者都有一种体会,未来会将对老兵的关爱注入血液中,持久进行关爱。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文/图)昨天下午,在台中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厦门办事处现场,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兴高采烈。作为两岸交流的积极参与者,洪秀柱多次来到厦门,她说,这次是应台湾中华妇女会理事长蔡玲兰邀约,抓住短暂空当时间赶赴现场见证台中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厦门办事处揭牌。

洪秀柱一向热衷各类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尤其是文化交流活动。按照她的理解,文化交流是众多交流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靠文化的魅力达成的融合,会是持久的融合。“播下文化种子,丰收的是智慧和文明。”洪秀柱说,台中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厦门办事处所在地,以中式生活体验馆模式,呈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这让洪秀柱也觉得舒心万分。

 
蔡炳坤
 

东南网6月15日报道 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实习生 于小茵 文/图

昨天“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上,两岸嘉宾各自分享了其所在领域关爱下一代的举措。台中市副市长蔡炳坤介绍的“台中关爱下一代经验”引起全场嘉宾兴趣。作为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台中一向以幸福之城来立足。蔡炳坤借助厦门海峡论坛的平台,骄傲地介绍了台中的各种幸福来源,尤其在推动、关怀下一代教育工作上不懈努力。

万个家庭的“智慧存折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相关研究都证明,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阅读行为的表现,具有关键性影响。蔡炳坤指出,台中市近年来开展家庭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关掉电视、打开书本、全家阅读、享受幸福”。

为了配合这个活动,台中市编印“智慧存折簿”。作为爱阅家庭亲子共读之阅读记录,各学童家庭只要向学校报名,教育局就发送一本智慧存折簿。家庭成员若每日亲自阅读20分钟,每月完成25日以上阅读记录,这些阅读行为由家长认证后,就可以在存折簿上记录一定“智慧值”,相当于可以往存折簿中存钱。

台中市政府相关单位会组织各家庭之间以智慧簿上的“财富”进行趣味pk。持续性家庭记录阅读进程,不但增加亲子之间互动性,更让邻里、同学间话题多多,无缝交流。目前,台中已经有一万个家庭提出申请“智慧存折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流动在公共场所的“读书吧”

目前在台中大街小巷逐步普及的“Reading Bar读书吧”计划,让蔡炳坤更是骄傲。据称,该计划邀请在地文创业者,以爱迪生发明灯泡为创意发想,设计了结合阅读和公共艺术的灯泡,并设计出各种造型的图书陈列装置。在每一个“Reading Bar读书吧”内规划各种主题图书:旅行、生活、文学、艺术。而且这个计划规定,每半年就要更换主题,每天都有图书馆馆员巡检。目前设置的地点,包括台中的车站、航空站、文化中心、市政服务中心等各公共区域,让市民在候车、逛街、欣赏艺文活动等时,都可以阅读到图书,图书整体进入有效流动状况。

而结合不断开展的流动图书,台中还以市政府牵头,举办各类大型、跨部门的创意文化活动。此前台中63所学校250名师生,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完成世界上第一本以城市在地为主题,同时也是世界最长、最多立体画面的立体书,并成功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蔡炳坤指出,这些仅是台中推广“幸福梦想·大台中”系列文化活动的一小部分成果。

网络监控确保学童食安

作为关爱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蔡炳坤介绍,对于学校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是台中市一直都花重金所做的努力。目前,台中所有学校的午餐食材均透过数字、网络化系统,实现透明化监控。

蔡炳坤指出,今年5月1日起,台中启用全新的学校午餐食材登录系统,各学校及团膳业者每日中午12时前,必须完成相关午餐资料之上传作业,并指派专人每日至系统确认资料之完整及正确性,确保民众在公开网页上所查到的资讯都是正确无误的。透过这个“团膳系统”,市民、家长皆可随时查阅各校午餐资讯,包括午餐内容、营养分量、食材及调味料等,清楚了解学童午餐情况。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昨天下午,海峡论坛子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在厦门开幕,两岸60多所幼儿园、40多所中小学校以及众多关爱儿童组织机构共同参与了这场盛典。

嘉宾们透过这一代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关注两岸下一代的成长,并为此出谋划策。参与论坛的两岸嘉宾形成共识,认为两岸这一代的交流要持续,并往下一代扎根,如此才能构筑两岸未来发展的良善空间。

论坛期间,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奥林匹亚体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吴经国宣布了“两岸家庭教育协作联盟”第一批成员名单。未来,这个联盟将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开展深入、多元化交流,让乡情、亲情、民族情在两岸下一代扎根。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介绍,作为海峡论坛重要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在过去的五届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两岸社会的亲密接触与合作,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合作的理论研讨由浅入深,交流项目、合作平台丰富多彩;两岸互访、亲情往来日趋活跃;两岸关爱下一代的基地建设、机制运行日渐成熟。

对于两岸未来在关爱下一代方面的合作,顾秀莲期许,两岸关爱下一代的合作应以互惠共赢为目标,要积极努力打造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合作项目。

 
 

东南网6月15日报道 海峡

导报记者 李学清 许巧娜 文/图

“闽南语电影是不是该局限在福建与台湾?”昨日上午,以“探索两岸电影交流的新思路与台湾电影闽南语市场的开拓”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影视季两岸电影座谈会,在厦门日航酒店举行。会上,两岸电影界的嘉宾就两岸电影的合作发展进行了热烈交流。

现状:台湾电影在岛内90%是挂掉的

台湾知名导演朱延平在研讨会一开始,就直言台湾电影在台湾“90%是挂掉的”。“我们从AC尼尔森那边获得的信息发现,台湾的观影人口事实上是有成长的,但成长的年龄段都不是学生,而是35岁-40岁的男性,这些人当然是看商业片。”台湾新晋导演李鼎叹了一口气,他举了一个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我的新电影在上映前就已经预售了8000张的票,所以首映那天院线给我们开了10个大厅,都是非常好的时间场,结果第二天全都失落了。”李鼎说,院线看的是撕票数,因为观影人数不理想,不到2个礼拜,就从可容纳100人的大厅转成了30人的小厅,因此即便是场场爆满,投资成本也不可能回收了。

相比台湾影片常遭遇票房80万元新台币不到就下线的窘境,大陆动辄上亿的票房,则令包括李鼎、澎恰恰在内的台湾新一代导演都很“眼红”。“大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像《失恋33天》,同样也是300万投入的小成本文艺片,却能赚回几百上千倍的钱,所以我们一直在想,用任何的方法,只要能够让这部电影在大陆见光,你就有钱可以回收。”同样遭遇票房滑铁卢的澎恰恰,把话说得很直白。从知名主持人转行当导演的澎恰恰,几部电影拍下来的惨痛教训,就是“梦很迷人,但现实很残忍”,血本无归的他,甚至想过自杀。

如今,不愿意放弃电影梦的台湾新一代电影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市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瓶颈:台湾文青导演总赚不到钱

大陆市场虽大,但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发展,却往往展不开拳脚,除了《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那些年》之外,几乎鲜少能在大陆引起讨论和关注。

“台湾导演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人文气息比较高、比较文青一点,这甚至成为台湾电影的一个主流。”对此,台湾电影《阵头》的导演冯凯在研讨会上,一开口就检讨起台湾电影的拍摄观念,在他看来,文青并不是不好,而是相对主观,往往比较少思考观众想要看什么、市场的接纳度在哪里。他认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关键的一点,是拍摄的观念一定要改变。

李鼎笑着说,自己就是冯凯导演口中的“台湾文青导演”,这是他首次带着作品到大陆来首映,新片《到不了的地方》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我听到昨天首映来的都是厦大学生,一下子就乐歪了,因为我的电影是文艺片,我认为一定会有很好的回应。”李鼎没想到的是,电影放映完,学生们的问题却有些让他措手不及,“两岸在一些文化的认同上,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

冯凯却不这么认为:“《那些年》虽然也是年轻一代导演拍出来的文艺片,但很多人甚至看过两三次,他打动了年轻的阶层,形成了风潮。为什么?主要还是看内容是什么,你要传达的东西是什么!”

建言:突破闽南语语言上的限制

除了台湾市场太小、电影人本身的因素之外,不少在场的台湾导演也认为,如果不能突破闽南语语言上的限制,也会给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发展,带来不少的困难。

而突破这个困境究竟要怎么做?在场的两岸电影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叫闽南语市场电影?为什么韩国电影、日本电影进来的时候,虽然语言也不通,却能卖座?”澎恰恰认为,可以将闽南语电影通过配音的方式重现,让电影不只是局限在闽南语地区,而是推广到大陆其他地方。

台湾著名导演、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委李行则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像《阿嬷的梦中情人》这样闽南语占90%比例的电影,完全没有必要花钱重新配音。“这部片,花了300万重新配音,但是最后影片的味道没有了,票房也不过30多万,这就是浪费。”李行认为,类似这样的闽南语电影,完全可以与福建方面直接合作,拿到厦漳泉来同步播映,同样可以扩大市场、引起共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对话

台湾导演黄朝亮:

台湾电影可做一个大陆版本

接连几年的海峡论坛影视季上,都能见到台湾电影导演黄朝亮的身影,而在他的作品中,两岸元素几乎都少不了。

从财经记者到电视节目制作人再到电影导演,台湾著名导演黄朝亮的经历,多少代表了新一代台湾导演的成长轨迹。

昨日,导报记者和黄朝亮导演面对面,一起聊了台湾电影的“大陆新可能”。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片子几乎都跟大陆有关?

黄朝亮(以下简称“黄”):是的,第三届海峡影视季的时候,我带作品《夏天协奏曲》来展映,然后就跟当时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认识,他们对这部台湾电影蛮喜欢的,就邀请我改成电视剧,所以就有了今天在电视剧频道播出的30集电视剧《恋夏》。电视剧在金门、厦门都有取景,所以我跟厦门非常有缘分。

记:我们知道,台湾其实很多在本土大卖的电影,因为语言(闽南语)的关系,在大陆的销量并不好?

黄:其实很多台湾电影还是以岛内为主,像我这样跨两岸的导演不多。像我曾协助台湾电影《大尾鲈鳗》的拍摄,这部片在台湾票房很好,但其实一直没有在大陆上映,就是因为剧情内容、趣味点,绝大多数大陆观众是看不懂的。当然,如果台湾电影只是局限在闽南语地区,那么发行其实是不划算的。

记:所以要做到兼顾两岸?

黄: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台湾先上映,我们一定会做另外一个版本,就是重新配音成国语版,让大陆的观众都能够吸收到好的电影。但我的作品虽然有台湾导演所谓的“小清新”,但还是需要商业化,单靠台湾市场风险比较大,如果有大陆市场的加入,就会好很多。

记:现在导演通过两岸电影的交流活动,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办法?

黄:所以在我接下来的电影里,比如预计在9月或10月上映的电影《爱在垦丁》,在剧本端就花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希望里面埋藏的含义,是两岸都可以接受的。还有6月底要开拍的两岸合拍贺岁片,虽然还是有很多的闽南语元素在里面,但这些东西我们会尽可能达到两岸都能通。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 通讯员 帅红)厦门将与台湾地区尤其是金门县,开展更加密切的气象合作,厦门与金门将建立气象会商常态化联动机制,比如视频会商制度。

昨日,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两岸的100多位海洋渔业、海运、旅游、农业、航空、消防等各界气象用户代表及气象、水文水利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聚焦海峡气象 服务民生福祉”的主题,共商气象服务两岸民生大计,共同提升两岸防灾减灾水平与趋利避害能力。

两岸有望开展视频会商

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在会上表示,闽台气候非常相似,长期以来,闽台两岸在扩大气象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创下了业界诸多“第一”。他希望两岸进一步携起手来,进一步深化交流、拓展成果,加快建立两岸气象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构筑海峡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屏障。

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表示,希望两岸能开展更多实质性的气象合作,比如视讯交流、开展电视、电话会商等,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

福建省气象局局长董熔表示,目前在台风期间,福建与台湾已经有了电话间的会商,但还没有形成机制,也没有视频会商,今后将进一步增加交流的渠道、形式。

厦门将完善金门天气预报

厦门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德花重点介绍了厦门与金门之间的气象合作。从今年3月起,厦门市气象台已正式开展对金门预报服务业务的试运行工作,向金门提供的气象服务包括短期、短时天气预报,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等,主要通过网页提供服务。

下一步,厦金两地将开展更密切的气象合作,包括共建一批气象观测站、共享气象观测资料、完善金门预报服务业务、建立双方气象会商常态化联动机制等。

常态化联动机制,包括每年定期召开灾害防御座谈会、通过微信等手段向金门有关负责人发送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双方不定期举行灾害性天气应急演练等。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实习生 于小茵/文 陆军航/图)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昨日上午,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主旨论坛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三楼举行。论坛以“中国梦·中华情”为主题,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来自两岸四地的嘉宾、福建青联委员代表、福建青年学生代表总计1000余人出席。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就连过道台阶上都站满了年轻学子,气氛十分热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科在致辞中表示,“两岸一家亲,未来在青年”,历史时代需要青年当好两岸交流的生力军,青年应增强文化自觉,投身文化交流。福建省委常委、教工委书记陈桦则强调,海峡青年论坛是两岸青年交流的盛会,福建是两岸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地区,青年不但是两岸发展的促进者,更是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以“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的优势,表达了福建与台湾“一家亲”的祝福与期望,让青年不仅要逐梦、追梦,更需要圆梦。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分为嘉宾致辞和主旨演讲两个阶段,大陆著名青年电影导演陆川、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台湾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齐柏林以对话交流形式的主旨演讲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位嘉宾就自身成长历程、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青年发展的建议进行探讨。在互动环节中,厦大学子关于“显赫家世与成功之关系”的问题几乎“问倒”了霍启刚。但霍启刚仍表示,家世背景的确会对一个人的成功有所助益,但旁人先入为主的眼光同样会形成压力,让他懂得家事背景不是用来夸耀的,而是应该让自己努力成为榜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人物

霍启刚:青年人要知道自己的“母文化”

显赫的家世、与“跳水女皇”郭晶晶的婚姻,都让霍启刚成为现场焦点。面对询问,他开玩笑说,正让郭晶晶抓紧“训练”爱子霍中曦学会喊“爸爸”,希望这能成为他今年的父亲节礼物。

而身为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也常年投身于青年交流事业。他说,青年人想要谈文化,就要先认同自己的文化,先了解文化的“根”。他认为现在有很多香港青年对文化概念模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本土文化的突显,让青年人不知道自己的“母文化”在哪。他说自己有个从英国回香港的律师朋友,要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很忧虑,甚至问是不是要自带水和纸巾,直到真正接触了才知道大陆发展得那么快。他说,想要融合和了解,要身体力行,而不是单纯借助媒体的片面之词。

霍启刚认为,陆港两地青年交流的方向要改变,首先看人群,往来的不要只是精英,而应该是更多普通人。其次接触要深入,让青年到媒体电台去、到街道办去,才会真正了解世情文化,也能让香港的青年看得更远一些。

陆川:文化是一种最无障碍的沟通

有着电影《可可西里》与《南京!南京!》等代表作的导演陆川,作为新锐电影人而广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昨日在青年论坛上他却笑言自己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面对身边越来越多的90后,陆川坦言自己态度挺“纠结”。他说,圈内年轻的电影人有较少的心理负担,更自由却也更自我。他会把要拍的剧本拿给年轻人看,让他们去“痛斥”和“吐槽”,以此保持自己的革命性和批判精神。“我们终有老去的时候,但在他们身上我能看见自己的初心。”

在谈到两岸青年交流的议题上,陆川表示,文化是一种最无障碍的沟通。因为两岸本就同根同源,血脉存于所有华人内心。陆川举了自身的例子,当年自己的处女作获得的是台湾优良剧本奖,后来又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他表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它所探索的人类生存的挣扎、欲望和梦想是没有边界的,也是两岸人民都希望在影院中获得的东西。

齐柏林:有梦想就抓紧行动即使遍体鳞伤

因为一部航拍纪录片《看见台湾》而走红两岸的台湾导演齐柏林,可以说是昨日最高呼声的赢得者。在谈及电影对文化交流的作用时,齐柏林说,在影像中,即使是语言不同都没有障碍,例如他所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台湾人能得到启发,很多大陆观众也是感同身受。

齐柏林以自己的儿子为例,指出相比起自己那代人,现今的台湾年轻人的确有着对未来的迷茫。而这当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所接触的资讯太过发达,让他们吸收了太多片段式的讯息。而齐柏林自己,原本当了二三十年的公务员,却在就快退休前,毅然放弃退休金辞职,投身航拍纪录片中,就是要把自己放进“绝境”里。

拍摄《看见台湾》时,他没有考虑过获奖、票房、商业价值,只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做的“白日梦”。而他的坚持最终也被不少有心企业看见,出资帮助他。怀着这样的使命感,齐柏林提醒年轻人有梦想就要抓紧行动。他说,梦想的实践都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也许遍体鳞伤,但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总要有这么一件值得奋斗的事情。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