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台海_>>台海热词>>第六届海峡论坛

东南网6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林静娴)走过庙会台湾夜市摊位的一个角落,视线中突然闪进一片金光灿灿的颜色,仔细一看竟然是炸虾片。聚集在摊前的市民一大袋一大袋地买走,笑容慈祥的韩玉萍阿嬷在一口巨锅边炸着虾片,很快,虾片又在摊位上堆成了小山。

这种来自高雄六合夜市的虾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浅色虾片不太一样,而是更加接近熟虾本身的颜色。仔细一问才知道,这是把整只虾放在一起打碎成了虾浆,再用特殊工艺压制成虾片。看着阿嬷取出虾片放到油锅里,不一会儿就看到油面上泛起细沫,虾片猛地膨胀四散,像巨大的花朵突然盛开,简直就像变魔术。这样简单的动作里也有学问,油温一定要保持在250℃,剩下的,就要依靠阿嬷经营了三四十年的娴熟技巧。

 

东南网6月15日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林静娴/文 吴晓平图

观察仔细的市民可以发现,在本届两岸特色庙会现场,不少台湾商家,摊位前的醒目位置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台湾地区往来大陆通行证”的复印件。其实,这张复印件就如同“台湾美食证”。看到这张“身份证”,市民就知道这家是经过主办方认证的台湾夜市业者,绝对如假包换。

仔细看这张“身份证”,可以发现上面的身份信息其实就来自台湾摊主本人,来自哪里、身份是什么,通通一清二楚。台湾业者告诉导报记者,早在招商阶段,主办方就要求每个摊位至少要提交一张台湾业者的证件复印件。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直接印在摊位的广告板上。

“主办方很细心,知道大家很希望吃到的是最正宗的台湾美食。今年庙会上的台湾摊商,百分之百都是台湾来的!”对于这个贴心的小细节,庙会上的不少市民也表示了充分肯定,“想得很周到,让我们吃得很放心!”

 
 

东南网6月15日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林静娴

国庆以后,大陆民众想尽情体验“舌尖上的台湾”,不必赴台游了。14日上午,海沧区政府与基隆市政府驻厦办签订《海沧台湾风情商业街合作备忘录》,集台湾小吃之大成的“台湾风情商业街”,将于10月1日在海沧湾落成,届时,台湾各个夜市的著名小吃都将在海沧“安家落户”。

基隆市长张通荣,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

委托基隆驻厦办代为招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引进正宗的特色台湾美食,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签约仪式后,海旅集团负责人向导报记者透露,该项目主要委托基隆驻厦办代为入岛招商,力争将全台湾有特色、最好吃的美味一网打尽。

“庙会开市第一天涌进12万人,这是我们事前没有想到的。”海旅集团负责人说,超预期的人流量将庙会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一些好销的摊点,在晚上9:00左右就宣告当天库存用尽,只好安慰客人说“明天我们多准备一些,你要早点过来哦”。海旅集团负责人表示,这一现象说明,只要是正宗口味的台湾小吃,一定就会有市场。

昨天,基隆市长张通荣也到庙会现场体验了这一盛况,这让他非常看好台湾小吃在大陆销售的前景,也对“台湾风情商业街”的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昨日一早,随同张通荣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高雄、宜兰、台南等地的夜市代表。

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大力宣传,争取把全台湾最“夯”的美食都带过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打造“自然悠游+商业购物”模式

在海旅集团,导报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该商业用地位于海沧大道西侧,用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200平方米,建成后将是21800平方米的商业街。

据介绍,这一街区以台湾夜市街区、两岸小吃及台湾伴手礼为主,附属配套部分休闲设施等。它不止于打造“舌尖上的台湾”,还将承载美食、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多重商业业态,成为大陆首个“台海文旅、经贸交流街区”。

而如此大手笔的规划,志在建成海沧首个文化旅游商业地标,“开创海峡两岸交流全新商业时代”,海旅集团负责人如是表示。

不同于台湾夜市都在闹市区,车辆繁杂,油烟不易排散,“台湾风情商业街”将置身于公园中,临海,还有全新打造的“雾中仙境”大屏山公园,山清水秀,全新的“自然悠游+商业购物”模式,将大大提升民众出游品质。

不到台湾也能玩转台湾

“不到台湾,也能玩转台湾”,这一直是海沧区兴建“台湾风情商业街”的初衷。引进台湾美食,打造一条充满台湾风情的夜市一条街,就能让没有机会到台湾旅游的民众,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

2013年,赴台大陆游客达287万人次。海旅集团负责人给导报记者算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假设以每年300万人次计,大陆有13亿人口,要实现每个人都赴台湾旅游一次,要经过400年才能接近目标。

而海沧正在大力打造“两岸新家园”,兴建“台湾风情商业街”,让台湾小吃、伴手礼都在这个两岸民众往来便利的地方开设“分店”,不正是实现两岸经贸整合、民间交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吗?“而在风情街经营的过程中,两岸美食文化的融合、发展,也是我们所乐见的。”海旅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条“台湾风情商业街”,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海沧新地标。

东南网6月15日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吴晓平

昨天,两岸特色庙会热辣继续。海沧市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超高人气令两岸业者兴高采烈的同时,也为庙会主办方的管理带来莫大考验。这么多人在特色庙会吃东西,产生的各种垃圾也相当惊人。能否及时处理清运,关系着本届两岸特色庙会的“脸面”。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能在整洁清新的环境里享受美食。而事实证明,两岸特色庙会的组织者和前来尝鲜的市民都很给力。用一位妈妈的话说,“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刚好可以拿来教育小朋友,让他随时随地养成排队买东西、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导报记者观察发现,庙会现场的地面相当干净,几乎看不到乱扔垃圾的现象,更没有污水横流、气味腌臜。台湾业者除了忙着卖招牌美食之外,也不忘提醒客人“垃圾丢这里”或是“纸盒给我就好”。为了方便市民歇脚,庙会主办方在路边安放了不少桌椅。但是桌上和椅下,也很少有客人遗留下来的废弃餐盒、碗盘。专程来品尝美食的黄先生告诉导报记者,很多人其实都有不随地乱丢垃圾的意识,本届庙会上垃圾桶设置也很合理,走上三五步就有一个。“垃圾桶近在咫尺,位置也很醒目,当然不能乱丢了。”家住海沧的杨小姐则说,“美丽厦门”要从小事做起,庙会有这么多人参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表率。

其实,除了市民不约而同注重“文明逛庙会”之外,本届两岸特色庙会的成功举办,也离不开许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和环卫工人。许多市民在庙会现场都留意到,有一支身穿马甲的台胞志愿者队一直在协助维持庙会秩序。他们的存在,让本届庙会除了美食与民俗之外,更洋溢着公益、奉献的气氛。而环卫工人对庙会环境的保持居功至伟,在人潮涌动的现场,他们随时清空已满的垃圾桶,随时处理地面上的零星垃圾,可谓“眼疾手快”。

开心逛庙会,文明创新风。不论是市民还是志愿者、环卫工人,都应该给自己点个赞!

东南网6月15日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吴晓平

既然叫两岸特色庙会,当然不能只有美食,精彩的文艺表演怎能错过!昨晚,一台精彩的两岸精品文艺秀,在海沧市民广场的猫耳朵剧场演出。精彩的节目不仅吸引了“吃货”们驻足观赏,连沉迷于广场舞的大妈们也停下舞步,专门来围观。

昨晚亮相的首个节目《鼓神狮王天地情》可是大有来头,这个节目的创始人是台湾著名民俗艺术家洪来旺老先生。1998年,他荣获了台湾省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6年荣获第十三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民俗工艺奖”。作为“台湾狮头旺民俗技艺发展协会”及“狮头旺剧团”的团长,洪老先生年逾百岁。他深感民俗技艺传承不易,带着“狮头旺剧团”多次走访大陆,将台湾“国宝级”的大型阵头剧团表演传承至今。

既然是两岸精品文艺秀,当然少不了闽南特色文艺团队的精彩表演。主办方特邀闽南知名艺术表演团,汇集闽南文化精品节目,希望借两岸特色庙会之机,为市民奉献一场精彩的闽南文化秀。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表演的《两岸一家亲》,是小白鹭的代表节目,曾多次在海内外大型演出中表演,获得极高评价。现场观看表演的市民表示,这么高水准的文艺表演能在两岸特色庙会上看到,绝对是意外之喜。

有台湾经典,有闽南特色,作为本届庙会的“地主”,海沧区的特色阵头表演“蜈蚣阁”也不能缺席。只见舞台上还在表演《两岸一家亲》,台下就有一条活灵活现的“蜈蚣”绕场游动。其实,流行于厦门地区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的东屿村。“蜈蚣阁”一般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两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有20至108节不等。“阁棚”上装置一高凳,四周饰以彩绸花卉、飞禽走兽,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非常新奇有趣。不少专程从岛内来到海沧逛庙会的市民,看“蜈蚣阁”表演看得连声喝彩,直呼“好厉害!”

 

声音

“像这样以庙会形式,让两岸民众一起来体验中华传统民俗,很有意义。”——张志军

东南网6月15日报道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燕子 吴晓平

夜风习习,美食飘香。昨晚7:30许,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一行来到海沧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品台湾小吃,听台湾民谣,还即兴跳起了高山族舞蹈。

时逢周末,庙会人潮涌动。张志军一出现,立刻被前来采访的两岸记者和市民游客团团围住,专业的长枪短炮与业余的手机,纷纷聚焦。虽然人群移动缓慢,张志军还是轻松地“答记者问”,并跟台湾来的摊主聊了起来。

试吃凤梨酥

在伴手礼区,台湾秒鲜旺烘焙坊的业主洪赐哲,双手捧上了招待游客的凤梨酥,请张志军试吃。张志军大方接过,边吃边与洪赐哲话家常。“我们这个凤梨酥有第一名的知名度,台湾很多地方买不到的呢。”洪赐哲说。“台湾买不到,大陆买得到。”张志军说,“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庙会,让大陆民众可以品味到台湾的小吃。”

看到张志军如此亲民,隔壁摊点的摊主,也纷纷捧上他们的山林溪茶、东山咖啡,请张志军品尝,张志军一一接过来试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听情歌 跳高山族舞

在庙会主舞台,张志军欣赏了由台湾原创音乐人组建的微风乐集的表演。著名台湾音乐人杨慕演唱了《共同的情歌》,藉此唱出两岸共同心声。

海沧本土阵头表演“蜈蚣阁”闪亮登场时,台上唱起了富有台湾特色的《高山青》。张志军及陪同的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等,在几位“阿里山姑娘”的热情邀请下,手拉着手,走上台前,跳起了欢快的高山族舞蹈。

乐声诱人,优美的旋律将庙会之夜点缀得格外欢乐。

吃小吃 聊台湾行

在台湾美食区,张志军一行与来自台南的小吃摊主聊家常。“你有准备常驻厦门吗?”

在得到摊主肯定的回答后,张志军聊起了自己对台湾行的向往。他说,希望以普通大陆民众的身份,到台湾去看一看,吃遍所有的台湾小吃。他特别提到舒国治的《台北味道》,他表示,对台湾美食很感兴趣,希望慢游台湾,体味慢食生活。

看到庙会现场人山人海,张志军开心地说,像这样以庙会形式,让两岸民众一起来体验中华传统民俗,很有意义。

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昨天到现场参加庙会的两岸民众有30万人次。张志军所到之处,人潮涌动,台湾业者尤其是台南业者,都主动与他打招呼,“我们都认识张主任,今天总算见到本人了”。“他很有亲和力,也很有好奇心。”从台中前来跟访的台湾导报记者林献元说,每到一个摊位,张志军一边品尝还会一边关心摊主的经营情况,亲民的作风、风趣的言语、对底层民众的关心,都展现了非凡的人格魅力,“我很喜欢他”。

53对闽台特色乡镇签订产业合作协议。

东南网6月14日讯(通讯员 刘文标 本网记者 颜财斌)6月14日上午,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交流会分别在厦门主会场和安溪、南靖、沙县三个分会场举行。两岸特色乡镇相聚一堂,结对子,谈项目,共商愿景,促进共同发展。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主办,以“共叙两岸乡情,同建美丽乡村”为主题,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来自大陆方面的农业专家、福建省特色乡镇产业代表与台湾的特色乡镇产业代表以及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农民共330多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在厦门主会场,53对闽台特色乡镇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对接项目分布在福建各地,涵括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茶叶、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各个领域;在安溪、南靖、沙县三个分会场,分别开展海峡两岸茶产业、金线莲产业、农机产业的对接交流专场活动,并组织台湾农业专家到对接产业区实地考察交流、深度对接等。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交流会是在以往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是对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合作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是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推进。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基层特别是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的深度对接与交流,共创两岸农业互利双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对接交流会现场

2005年7月,经国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批准,福建全省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迄今为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并率先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率先开展两岸农业技术合作、率先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率先建设台湾农产品集散基地、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大型展会、率先出台大陆第一个关于两岸农业合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台湾在闽居民职称评定工作、率先聘请台湾专才参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管理、率先入台开展两岸乡镇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也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主导产业;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带来了观念更新;推动了闽台农产品贸易,带动了产品出口;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两岸人民交流,促进了两岸一家亲。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490个,合同利用台资34.1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居大陆首位。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规划面积266万亩,有518家台资农业企业、1300多人台商入园创业,引进台资9.2亿美元,2013年涉台农业产值达70亿元,涉及花卉、果蔬、茶叶、苗木、渔业和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等产业。此外,在我省各地还建设了一批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物医药等台湾农业良种与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每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

而在乡镇交流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省每年都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两岸特色乡镇对口交流活动,增进了基层民众亲情与感情交流,推进了农业产业对接与合作,促成了合作项目的生成与落地,共享了农业产业发展经验与成果,出台了惠台惠农优惠政策。

东南网6月14日讯(本网记者王坤明 谢添实 通讯员 王芳 刘美 帅红)今日,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冯雪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气象局局长董熔主持开幕式。

来自两岸的100多位海洋渔业、海运、旅游、农业、航空、消防等各界气象用户代表及气象、水文水利专家学者代表欢聚一堂,围绕“聚焦海峡气象,服务民生福祉”的主题,共商气象服务两岸民生大计,共同提升两岸防灾减灾水平与趋利避害能力。

陈荣凯副省长表示,气象事业发展事关两岸民生共同福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气象更好地服务于两岸民生和经济发展,这是两岸气象界的共同责任和追求。

众所周知,台湾海峡两岸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复杂,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经常受到台风、暴雨、海雾、大风等的侵袭,给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海峡两岸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闽台之间“地缘相近、气缘相通”,可谓风雨同舟、灾害同防。

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关心支持下,福建省气象部门不断加强与台湾业界的沟通、交流、合作,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日益热络,两岸灾害联防、应急演练,信息交换和共享不断加强,在海峡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海峡航运等气象服务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成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环。

福建已连续三年举办海峡民生气象论坛,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有效提升了海峡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联防水平,开启了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新篇章。陈联寿院士认为,海峡两岸气象合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气象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发展迅速、日益频繁。本次论坛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气象交流,加强气象科技合作,将促进两岸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民生能力提升。周仲岛教授表示,海峡两岸气象灾害频发,应进一步加强海峡气象方面的研讨 ,促成两岸气象事业的共同发展,更好地为两岸民众服务。

据了解,本届海峡民生气象论坛面向基层、面向民间、突出民生,来自两岸各界和基层的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与探讨了两岸民生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深入研讨海峡两岸重大或前沿性的气象学科问题,推动海峡两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共享、应用与防灾减灾的联防联动,提升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协作的层次与内涵,旨在更好地服务保障两岸民众的福祉及经济社会发展。

两岸嘉宾走进厦门新阳街道兴旺社区

  两岸嘉宾走进厦门新阳街道兴旺社区(中国台湾网 吴晓寒摄)

中国台湾网6月14日厦门消息昨天上午,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公益论坛在福建厦门开幕。此次论坛是继去年“海峡论坛:首届两岸公益论坛”后再次举办的第二届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机构代表和爱心人士约300多人再聚鹭岛。6月14日,两岸与会嘉宾走进社区,就“台胞义工行·海沧微志愿”等公益活动进行实地学习和参访考察。

“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默默无闻,用行动感染大家。”他们就是活跃在你我身边的义工们。一走进厦门新阳街道兴旺社区,两岸嘉宾们便被这里温馨、惬意的生活环境所感染,而创造这样舒适环境的正是这里的义工。他们当中有不少台湾同胞和台企员工;还有不少厦门居民和新厦门人。“台胞+社工+义工”的志愿服务常态模式,正在新阳街道兴旺社区不断壮大。

海沧新阳街道的志愿服务常态模式恰恰源于海沧长庚医院的相关模式。这所医院里活跃着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志工队,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是台胞。他们为病患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为公益活动走进社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基于长庚医院志工服务队的先进经验,海沧新阳街道相继建立了“朝阳行动”义工队,居家养老义工队,关爱未来义工队等多支公益队伍。以常态化模式,打造“台胞义工行·海沧微志愿”活动,并以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益品牌。台湾张老师基金会的吴美慧看后赞道:“这里的社区建设得很好,跟台湾的社区很像,都有义工为大家服务,希望建设得越来越好。”。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两岸交流基金、中国致公党中央海外联谊委员会、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公益论坛”于14日下午在厦门闭幕。本届两岸公益论坛秉持海峡论坛“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理念,围绕两岸公益交流与合作,就两岸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与运营之道;公益组织的生存、成长与健康发育进行了深化的交流。在此期间,两岸与会嘉宾也相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同相约明年再见。(中国台湾网记者吴晓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两岸嘉宾们便被这里温馨、惬意的生活环境所感染

  两岸嘉宾们被这里温馨、惬意的生活环境所感染(中国台湾网 吴晓寒 摄) 

“台胞义工行-海沧微志愿”等公益活动展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两岸嘉宾共同探讨社区建设之道

  两岸嘉宾共同探讨社区建设之道(中国台湾网 吴晓寒摄)

台湾张老师基金会的代表们合影留念

中新网泉州6月14日电(郭斌 刘真真)14日,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的重要项目之一的两岸特色庙会在“文都”泉州锦绣庄拉开序幕。来自台湾台北、高雄、台南、台中、云林、南投、澎湖、金门以及泉州约120家风味美食、特色商品商家、特色乡镇代表、民间技艺代表参会。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庙会以“庙会文化,惠及民生”为主题,共设120个展位,其中,美食展位60个,特色伴手礼40个(含民间技艺展示展位6个),泉台特色乡镇展位20个。台湾方面有70余种台湾风味小吃、近60种伴手礼、10个台湾特色乡镇参展。

从新奇的台湾“柠檬爱玉”、风味十足的“虱目鱼丸”到口感独特的“番薯冰淇淋”,庙会上的台湾风味小吃各展风姿。“这次我们带来的很多小吃都是首次在大陆亮相,在口感、技术、味道上都有很多出奇的地方”,大台南庙会文化观光美食协会理事长李锦泉告诉本网记者,“台南的美食和泉州的美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食材都差不多,关键在于煮制技术上的差别。”

这边是两岸小吃唱主角,那边是两岸乡镇展示出新招。为突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本届庙会突出两岸基层互动交流,20个泉台特色乡镇展位前人潮涌动。来自台湾北港镇的蚕豆酥、白河镇的黑芝麻、门南镇的丁香花生、泉州安溪虎邱镇的蜜茶、永春岵山镇的荔枝蜜……两岸乡镇农产品争相斗艳,展现乡镇旅游特色。

“白河镇是台南七大古镇,黑芝麻是我们那边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由100%的黑芝麻熟食压榨而成,纯天然。”首次来泉的白河镇的庄凯婷表示,泉州的民风人文都让她感到很亲切,这次前来的目的,一是为了推广自己乡镇的农产品,二是为了和其他乡镇进行交流,寻找对接的契机。

“旅游资源和农产品技术的交流,是本次乡镇展示的主要目的。”来自台湾北港镇的黄美兰说道,她带来的黑金刚花生,在展位前倍受市民推崇。

带来泉州安溪虎邱镇特色蜜茶的茶商林桂河称,通过两岸乡镇展示这个平台,在展示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和台湾其他乡镇进行优势交流、互动,吸收和引进台湾技术、模式、理念,有利于自身品牌的推广, 家乡特色旅游的建设。

在两岸庙会美食交流中,注重品牌打造。泉州“蓝氏钟楼肉粽”、“秉正石花膏”、“水门国仔面线糊”、“五叔公土笋冻”等本土传统小吃品牌各施其技,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与品牌建设共融的好戏。

“两岸同宗同源,在小吃文化上有很多相通点,台湾兄弟小吃在做法和创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秉正石花膏的丁秉正说道。蓝氏钟楼肉粽的传承人蓝雄辉在两岸展位中徘徊参观:“经营模式和创作工艺、技术是台湾小吃打造品牌的亮点,是我们要借鉴的地方,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品牌建设中,能融入两岸的技术。”

据悉,活动期间在开展美食品尝等活动外,将充分展示泉州丰富的地方戏曲和独特的民间技艺,将两岸庙会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惠及民生福祉,让泉州百姓欢度一个“嘉年华”台湾游活动,同时,庙会也让两岸业者获得商机,推动两岸旅游等产业的对接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完)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杨喆)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公益论坛14日闭幕。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在闭幕式上致辞,“希望能够通过论坛推动务实合作,产生化学反应,更加紧密地构建两岸公益事业的联合体”。

来自两岸的公益机构代表和公益人士3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论坛。

在13日的论坛上,两岸公益人士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发和分析了在新形势下,良好的公益环境应该如何生成与营造、创新型公益机构应该如何培养与发展、两岸公益合作的基础等。

对于未来论坛的举办,李宁归纳了几点建议:“一是论坛的议题还可以再聚焦,各个分议题可以再进行准确的区块设计和主题聚焦;二是参与论坛的各方面人员结构还可以再精准和强化,使交流更加对位;三是各方还可以改进交流形式,将会议交流、实地考察与主题培训相结合,强化两岸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士的交流与合作。”

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咨询辅导组组长吴美慧在现场表示,此次两岸公益论坛上的讨论环节令其收获颇丰,在云南腾冲探访抗日远征军老兵和归葬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骨灰的行程更是震撼人心。希望两岸公益事业可以在未来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完)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林永传)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14日上午在厦门开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致辞时称,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的合作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长远基业,两岸要共建共同的美好家园,让乡情、亲情、民族情在两岸下一代扎根。

顾秀莲介绍说,作为海峡论坛重要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在过去的五届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两岸社会的亲密接触与合作,体现在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合作的理论研讨由浅入深;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交流项目、合作平台丰富多彩;两岸互访、亲情往来日趋活跃;两岸关爱下一代的基地建设、机制运行日渐成熟。

顾秀莲说,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关系到两岸和平发展的长远基业,其潜能在基层、前行的活力在创新、其根基在于两岸的共建。

顾秀莲称,爱心和责任一定能跨越海峡,两岸要以乡情、亲情、民族情为纽带,共建两岸共同的美好家园,让乡情、亲情、民族情扎根于下一代;两岸关爱下一代的合作应以互惠共赢为目标,打造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合作项目;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书写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的新篇章。

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龙明彪对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关爱下一代成长是两岸同胞共同的重要话题,论坛举办6年来,已发展成为两岸基层民众加强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论坛主办单位之一的台湾创价学会教育委员会议长谢秀生称,迈入第六届的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岸通过家庭教育、家园亲情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平凡的民间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她介绍说,目前,两岸正在规划下一个五年的关爱下一代成长交流合作项目。

开幕式上,已二度参加该论坛的台中市副市长蔡炳坤详细介绍了台中市包括知识存折、阅读吧、营养餐、家庭帮扶、艺术教育等从社区、学校、家庭等全方位关爱下一代成长的成功经验。

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奥林匹亚体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吴经国宣布了两岸家庭教育协作联盟第一批成员名单。

本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还将举行“海峡两岸一家亲 老少共圆中国梦”交流项目座谈会、“践行社会责任 共圆中华梦想”主题论坛、“关心下一代与两岸社会责任研讨会”及“两岸家教协作联盟成员单位座谈会”等活动。(完)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林永传)14日上午于此间举行的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下代成长领域的与会人士,对今后5年将实施的“海峡两岸一家亲、老少共圆中国梦”交流项目进行了座谈,丰富和细化了10个交流合作项目的内容。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介绍,今后5年,海峡两岸将以“海峡两岸一家亲、老少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开展10个项目的交流合作。

该10个项目为:“中华大家园”青少年交流项目、两岸家庭教育协作联盟项目、两岸携手关爱特殊少年儿童项目、两岸青少年传统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两岸大学生志愿支教社会实践项目、两岸新媒体平台共建项目、两岸学前教育工作者联谊会项目、两岸校园文化交流项目、两岸青少年艺术交流节、两岸关爱下一代社会责任联盟。

作为海峡论坛重要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在过去的5年,先后举办了家教、学前教育、校园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践行社会责任等5个领域的主题论坛。

该论坛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两岸业界的高度肯定,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龙明彪称,其已发展成为两岸基层民众加强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论坛今后的发展,两岸业界更给予了高度期待。(完)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陈悦)一周前法网夺冠的彭帅、谢淑薇“海峡组合”正红遍两岸,连14日在厦门举行的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会”上,台湾南投县政府秘书长陈朝旺也以“海峡组合”作比喻,盼两岸农业强强联手,赢得世界。

诚如陈朝旺所期,今次对接会也的确成果丰硕,闽台乡镇达成53个对接项目。

如同默契的网球“海峡组合”一样,陈朝旺认为,大陆有广大农地和丰富的劳动力,台湾农民则有优良技术和资金,两岸农业可以取长补短。大陆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也在对接会上指出,两岸农业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产业为导向、项目为纽带,打造联合创新机制。

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等主办的此次对接会上,大陆方面的农业专家、福建省特色乡镇产业代表与台湾的特色乡镇产业代表以及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农民共330多人济济一堂,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嘉宾,大多数都是台湾乡镇村里最基层的农业产业从业者。其所达成的丰硕成果,无疑是两岸嘉宾观点的最好验证。

记者现场了解到,53对闽台乡镇所签订的对接项目分布在福建各地,涵括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茶叶、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各个领域。而此次对接会除了厦门主会场以外,在福建安溪、南靖、沙县三个分会场,也分别开展海峡两岸茶产业、金线莲产业、农机产业的对接交流专场活动,并有台湾农业专家到对接产业区实地考察交流。

2005年7月,福建全省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迄今为大陆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福建是大陆创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最多的省份,农业利用台资居大陆首位。在乡镇交流方面,福建已有300多个乡镇与台湾200多个乡镇开展了对接交流,每年双向交流往来人员达到1万多人次。(完)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杨伏山)“如何逐梦、追梦和圆梦,需要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要靠青年朋友。”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14日在厦门举行的海峡青年论坛上如是说。

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14日在厦门举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300多名青年嘉宾和大陆近600名青年代表,围绕“中国梦·中华情”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李钟桂在致辞时说,去年的海峡青年论坛,就以“中国梦·中华情”为主题,她所理解的中国梦,就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人生有梦,美梦成真,不仅需要青年逐梦、追梦,更需要圆梦。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分为嘉宾致辞和主旨演讲两个阶段。大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科在致辞中表示,“两岸一家亲,未来在青年”,历史时代需要青年当好两岸交流的生力军,青年应增强文化自觉,投身文化交流,壮大合作根基。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还邀请了大陆著名青年电影导演陆川、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和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者齐柏林担纲主讲嘉宾,与台下青年对话交流。这是海峡青年论坛举办以来,打破台上说、台下听的固有形式,首次以主持人串场、嘉宾访谈的方式与观众互动。

“青年人谈中华文化,首先要认同自己的文化之根。但目前有些青年比较模糊,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文化在哪里,这是最起码的”,“对文化尊重认同很重要,由认同到尊重彼此身份,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就是应该身体力行地接触”……访谈中,三位主讲嘉宾鼓励年轻人有梦就践行。

“海峡青年论坛”是一个以“经济、文化、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两岸青年交流平台,以构建两岸青年思想交流的新平台、展示两岸青年开放开拓的新形象、开辟两岸青年联系沟通的新窗口为宗旨。自2003年创办迄今已12届。(完)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