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台海_>>台海热词>>第六届海峡论坛

东南网6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高楼是越建越高了,但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了”、“社区治理至关重要,其关键是要打造独具特色、引以为傲的街区文化”、“居民进进出出,微笑是最美的问候”……

15日下午,两岸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会聚厦门,分享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社区治理新办法、新理念、新体制。

政府角色:

从“婆婆”变身“保姆”

以往,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任务,无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对此,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认为,当前的社区治理问题,政府要减轻居委会的行政负担,使其从主导者转向协调组织者,而社区居民需要加速变身为主动建设者。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认为,社区的发展最终需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与人的感情交融。

未来的社区治理,政府部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蒋昆生指出,今后在社区治理的初期,要发挥居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整合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多元化参与,共同推动社区治理。之后随着社区治理日趋成熟,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就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居民角色: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毛丹教授看来,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因此,现代的社区治理模式实际上就是以社区为核心,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资源,发动居民共同推动社区建设。

在昨日两岸嘉宾参观的厦门金安社区,目前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有1286人,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在这里,金安社区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救急难”服务窗口,实行预约服务、周六错时服务,专门开展“便民服务日”为居民提供帮扶、咨询、办证、就业等均等化服务。对于困难群体,金安社区建立了厦门首家“邻里互助中心”。这里的慈善驿站、健康加油站、志愿者工作站,让社区居民邻里守望,互帮互助,解了燃眉之急,增进了邻里情。

最近厦门兴隆社区推出了手机APP,社区的居民只要通过二维码扫描加入平台,成为会员,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区活动动态,参与互动交流,实现网上投票、评议等,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社区魅力:

打造独特的社区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治理要实现各具特色,让居民有归属感,挖掘不同的社区文化无疑是个关键。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主任吴明儒指出:“每个社区营造时,特别要关注它本身的文化方面。”要把社区的搬迁发展历史、传统记忆、周边文物等,演绎成社区故事,运用新形式展现给居民,唤醒集体记忆,形成对社区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台中市副市长蔡炳坤看来,社区治理的关键是要打造独具特色、引以为傲的街区文化。台中市用说故事的策展方式,把城市里的10个街区独特的创意生活特质,布置成艺文与创意的角落,注入文化元素,发掘老房子的美好,呈现街区的多元化。

台北中山区剑潭里里长毕无量介绍说,剑潭里不仅在“绿化美化”、“节水节电”费尽心思,更是通过“落叶堆肥”、“果皮制酵素”等社区产品的销售获得社区治理基金,从而开展文化服务。比如中秋节自制月饼,发给社区老人;春节搞团拜,促邻里和睦等。

记者手记

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两岸一家亲,根基在民众,动力在基层,依托在社区。

第六届海峡论坛首设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与会的两岸专家、社区工作者为此纷纷点赞。参会的一位台湾专业人士说:“以往,两岸主要探讨经贸、文化方面的合作,如今扩展到探讨两岸社区治理问题,一起为提升民众幸福感出谋献策,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迎来了两岸的基层村里长,还有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他们面对面交流,积极互动,分享经验和成果,希冀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不仅增进了两岸民众之间的友谊,也升腾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比大陆起步早,有许多社区治理经验可资借鉴。一位台湾的与会嘉宾说:“台湾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区中相对富裕人群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社区的基本原则应是‘自助’和‘人助’,激发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动性。”又比如,台湾的志工服务很盛行,一大批充满爱心与热情的志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奉献才智。台中市副市长蔡炳坤称:“台湾的社区自助服务理念已走到了前面,以前人们常说,等我退休了就去当志工,而现在大家更多的是说,我下班有空就去当志工。”

坐而论道,起而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社区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单位共建、结对,建立常态化的联系交流机制,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居民活动,一起为民众的幸福努力。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香卉辉)茶叙、书画、斗歌……昨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40多个“同名村”的330多位宗亲,跨越海峡在集美板桥智门院聚首,伴着熟悉的茶香和闽南语歌声共话血脉情浓。

板桥、大岞、月眉、东石、锦湖、义竹……两岸40多个同名村,每个背后都有动人故事,承载着两岸的血脉亲情。据介绍,“同名村”是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闽粤先民一批又一批横渡海峡,或以宗亲血缘关系,或以同乡地缘关系在台湾聚落而居。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他们大量沿用祖籍地地名为聚居地命名,延续家族相袭的堂号和郡望,供奉同样的祖先神祇。

“其实,我们都是亲戚。”昨天,不少宗亲现场感慨说,这种心情也让此次聚会热闹非凡。舞台边,有来自两岸的10多位书画艺术家在现场挥毫泼墨;舞台上,200多名两岸宗亲共同为海峡两岸的未来祈福;还有“闽南语斗歌比赛”和“词汇对对碰”等游戏,引发阵阵笑声和掌声。这些欢声笑语,全部通过“两岸一家亲”微信平台传递给乡亲们。

聚会现场,众宗亲还纷纷变身麦霸,斗歌“歌王”擂台。比赛分为三个环节:“我是巨肺王”尾音拖得长取胜,“歌曲大接龙”交叉完成一首歌曲,“我来猜歌名”听歌猜歌名。

无论是台湾宗亲代表队还是大陆宗亲代表队,全都用同样的闽南语“争斗”。熟悉的乡音,绽放的笑脸,在天马山脚下的智门院久久不散。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15日,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围绕“多元参与 多彩社区”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探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出席开幕式。论坛由民政部副部长、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姜力主持。

李立国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社区日益成为两岸居民扩大社会交往、深入社会生活、维护社会权利的重要渠道,本次论坛为两岸基层工作者和基层民众的交往、合作开辟了畅通途径,为两岸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搭建了平台。

郁慕明在致辞中表示,社区的发展已从过去平面的“四合院”式过渡到立体的“高楼大厦”式,希望两岸能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社区的发展。

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等将围绕社区治理和营造中的政府角色、居民自治、社会组织等三个分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15日,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国台办承诺大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不会变,步伐不会停,信心不会减。凡是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都将坚定不移地去做。同时,国台办还宣布,大陆将继续推动两岸四个方面交流合作——

继续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愿意让台湾同胞首先分享大陆市场的机遇;中小企业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在两岸经济合作中给它们更多支持与呵护,为它们发展壮大提供更大空间;继续支持和协助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渔业各类产品在大陆的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推动两岸加强关务、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让两岸货畅其流。

继续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旅游业者纷纷提出希望我们继续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尤其是扩大开放个人游的城市数量,大陆方面将会积极考虑,尽量予以满足。同时也希望两岸共同培育旅游市场,努力维护旅游品质,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继续大力推动两岸基层交流。鼓励两岸工会、农会、渔会、青年、妇女、社区等各界群众和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大力推动扩大两岸青年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来,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聪明才智,携手创业发展,实现人生理想;在大陆设立的两岸交流基地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交流平台,我们会进一步增加交流基地的数量。

继续为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我们正在加紧制定更便利广大台胞往来大陆的实际措施;希望不断改善两岸空中直航的航路,以缩短两岸之间航线距离,降低成本,惠及民众。关于台湾航空运输和相关业者普遍关注的大陆旅客赴台中转问题,希望两岸有关方面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杨思萍)福建省委书记尤权15日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时表示,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了福建系列对台先行先试举措,福建有关部门也将出台规定,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闽台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将注入新的活力。

尤权说,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土地管理综合改革的试点方案,鼓励开展两岸产业合作,同意扩大台湾投资者在福建省设立娱乐场所、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及演出场所的市场准入;授权增设晋江机场出入境口岸办证点,方便台胞办理落地签注。福建省有关方面也将出台规定,支持在闽台资工业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

他表示,闽台一衣带水,历来具有特殊而紧密的联系,这是今天闽台深入交流、深度融合的牢固基础和独特优势。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福建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对福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福建将大力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深化双向投资和贸易,促进闽台经济深度融合。

福建将继续推进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积极探索建立两岸经济功能区对接的合作机制;将大力推进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交流,务实开展对口乡镇、同名村等民间基层往来,鼓励两岸青少年扩大交流;将深入了解和充分照顾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竭力维护在闽台胞的合法权益,致力于为两岸同胞增福祉、浓亲情、促和谐。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云林县议会议长苏金煌是海峡论坛的资深朋友,六届以来未曾缺席一次。他昨日表示,海峡论坛自创办以来,面向基层,面向民生,屡屡释出积极信号,力挺两岸民众的福祉。这些措施可以让台湾民众在大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能够使到大陆来的或者有意要到大陆来的台湾民众,不管是要经商、求学、结婚还是定居的台湾民众,能够更加安心。

苏金煌还表示,海峡论坛务实解决两岸民众的新问题。上届海峡论坛推出两岸婚姻家庭交流、乡镇的农田水利合作、共同家园的论坛,有丰富多样的内涵。而本届在以往成功的经验上,更加注重实际功效。今年论坛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使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共同实现。

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本报记者 张永定 摄

东南网6月16日讯(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 查文晔 许雪毅 福建日报记者 兰锋胡斌) 第六届海峡论坛15日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省政协主席张昌平,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出席大会。

俞正声在致辞中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委托,向参加论坛的两岸同胞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乡亲们致以诚挚问候。他说,本届论坛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主题,讲出了两岸民众的心里话。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造福两岸民众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两岸同胞共谋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活幸福的热切期盼。

俞正声指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之幸,是两岸同胞之福。我们都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俞正声强调,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深层问题。只要我们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关系就能行稳致远。我们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不分党派,不分行业,不分地域,都参与到两岸大交流的进程中来,同大陆的兄弟姐妹一道,维护好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俞正声表示,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是我们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制订和实施各项对台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推动对台湾民众有利的务实举措,同时广泛听取台湾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参与面和受益面,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俞正声强调,只要两岸同胞都“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就一定能在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省委书记尤权在致辞中指出,闽台一衣带水,历来具有特殊而紧密的联系。两岸人民身上,都有着合群团结、敢拼会赢、热爱桑梓的共同精神特质。这种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是闽台深入交流、深度融合的牢固基础和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共中央对福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闽台各领域深入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闽台产业分工合作,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深化双向投资和贸易,促进闽台经济深度融合;继续推进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积极探索建立两岸经济功能区对接的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交流,务实开展对口乡镇、同名村等民间基层往来,鼓励两岸青少年扩大交流;深入了解和充分照顾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竭力维护在闽台胞的合法权益,致力于为两岸同胞增福祉、浓亲情、促和谐。

尤权表示,国家有关部门最近批复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土地管理综合改革的试点方案,鼓励开展两岸产业合作等。福建也将出台规定,支持在闽台资工业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在发言中盛赞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她表示,两岸齐心,其利断金,期盼两岸共同努力,让两岸交流的成果为更多基层民众所分享,让和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张志军在发言中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两岸基层交流,为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开幕式前,俞正声还会见了参加论坛的部分两岸嘉宾和主办单位代表,参观了两岸同名村活动图片展。

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厦门市海沧区兴旺社区看望社区居民。本报记者 张永定 摄

又讯 14日,俞正声在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等分别陪同下,先后深入漳州、厦门等地,考察台资企业、看望台商台胞。

在漳州古雷石化启动项目和福欣特殊钢有限公司,俞正声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他说,福建港口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中央赋予了福建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台资企业在福建发展前景广阔。希望大家抓住机遇、扩大投资,把企业越办越好。厦门长庚医院是大陆首家台资医院。俞正声走进医院,与医护人员、台湾志愿者亲切交谈,希望大家把台湾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大陆来,与大陆医院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服务两岸同胞。

厦门海沧区新阳街道兴旺社区注重发挥辖区120多家台企和600多名台胞“台”的特色,积极开展“两岸一家亲、共建新家园”活动。台胞胡美琪4年前嫁到厦门,俞正声来到她的家中,详细了解她的工作生活情况,祝愿她生活更好、幸福常在。俞正声还来到社区台胞志工队员中,感谢大家为社区居民所作的贡献,鼓励大家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共同把社区管理好、建设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省领导于伟国、叶双瑜、王蒙徽分别陪同调研。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台湾锦湖里位于台南市北门区东北的地方,据郭添贵介绍,三百年前开基祖先世员公来自福建漳州龙海锦湖村,两个锦湖同祖共宗。虽然分处两地,但是台湾锦湖里对祖先的发源地、宗亲的思念从来没有断过。几年来两个锦湖也常往来,联谊交流,共同续写族谱、修葺宗祠、修造祖墓,增进了割舍不断的骨肉情谊。

郭添贵多次回乡,今年也带儿子来参加论坛,随后再一起回祖籍地探亲祭祖,让他知道“亲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的道理。他希望不仅是这一代,还要让世世代代都能追宗认祖,都能记住两岸同脉同源,一起敦亲睦族、光宗耀祖。

 

俞正声:从一家人角度出发,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体谅

洪秀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海沧将建大陆首个两岸影视版权交易中心

●台湾岛内22个县市均派代表参加论坛,多个县市长、县市议长率团,规格高于往届

●两岸中医药专家齐聚厦门,肯定厦门在对接两岸中医药交流的作用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文 吴晓平/图)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15日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两岸1700多名嘉宾共聚一堂,以同理心、包容心,共论两岸发展的长久“幸福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俞正声说,海峡论坛是一个专门为两岸老百姓搭建的交流平台,两岸民众在这里畅叙亲情、畅谈合作、畅想未来,气氛轻松、愉快、热烈。

他特别提到,“今天上午,我同许多参会者一样,一踏上通往会场的走廊,就被两岸‘同名村’活动图片展所吸引。一些‘同名村’代表介绍说,两岸‘同名村’数以千计,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骨肉天亲的真实写照”。“亲不亲,故乡土,土亲人更亲”。

俞正声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希望儿女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理想的工作,都希望自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希望明天一切更美好。人同此心,心同此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我们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

俞正声指出,两岸关系发展如同在大海上航行,不可能一帆风顺。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必然会触及一些深层问题。关键是我们都要从一家人的角度出发,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体谅。

他强调,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知晓一些朋友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解决两岸之间存在的分歧和问题,需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以大局为重,以善意相待,以亲情相融,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心结。只要我们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关系就能行稳致远。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随后致辞表示,两岸走到今天非常不易,盼彼此珍惜,“两岸同心,其利断金”。虽然两岸已经走出内战所形成的历史阻隔,但岛内年轻一代还有隐忧。对此,洪秀柱引用苏东坡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希望两岸人民保持豁达与稳健的心态,逆转困境,坚定前行。

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分别为论坛大会作了发言。台湾基层代表也上台作了演讲。

第二次率团参加海峡论坛的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无疑是昨天论坛大会上最吸引眼球的台湾嘉宾。一袭红衣的她,恰如早年的昵称“小辣椒”那样,说起话来都透着一股嘎嘣脆的味道。对于媒体颇为关心的两岸青年交流议题,幽默的洪秀柱一开口就说:“作为资深人类,带年轻人来,先要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接着话锋一转,她又笑着“卖萌”,“也要尊重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肯不肯让我带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谈青年互动:

大陆有多大 台湾青年前途就有多大

虽然这次没有专门带国民党青年军来参加海峡论坛,但洪秀柱对两岸青年交流议题,有不少话要说。在她看来,台湾青年的愿景,其实就寄托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只要两岸关系好了,他们就可以到大陆来。大陆这么大,他们的前途和希望也很大。不过洪秀柱也强调,年轻人要学会自我惕励,不是总想着有机会给你,这样当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够抓住。在这样的前提下,两岸年轻人就能互相竞争、互相合作,像携手扬名世界网坛的“海峡组合”一样,璀璨发光。

让洪秀柱“有感”的,是彭帅的一番话:“对于战技、战术的选择我们也会争吵,一定会发生没有共识的情况。但我从来不会担心她生气或者心生埋怨,那个时候,大家就要找到折中的方法,互相体谅。”

洪秀柱深有感触地说,“青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两岸关系的未来,将在年轻世代的成长茁壮中逐步地实现”。

除了愿景的铸造外,对两岸年轻人的交流,洪秀柱更强调诱因的作用。在她看来,两岸年轻人成长环境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果大家不谈、不聊、不了解、不来往,那就会情感疏离。青年交流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多样性、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会更让他们喜欢。”而很多台湾年轻人乐于跟大陆朋友交流,是有其内在诱因的,应该了解是什么诱因让他们愿意交流。“青年交流如果缺少了诱因,就动不了。”

为了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洪秀柱着眼于教育领域,还提出了自己的创意。据她介绍,目前很多大陆学生去台湾念书,都采取类似游学的方式,来台湾学习一学期或两学期。“希望未来两岸的大学可以合作,推出双联学位。譬如北大、台大各念两年,毕业时拿到两个学位。两岸大学的课程安排也互相切磋,对学生就很有好处。”

谈两岸交流:

祖先正在看着 两岸不能再走错道路

对于海峡论坛来说,洪秀柱已经是“回头客”。在她看来,海峡论坛上的诸多惠台措施,都是大陆对台既定立场的展现和延伸。而对于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事情,不管大陆还是台湾方面,最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好的政策一定要落实,落实了之后,民众才‘有感’。”

除了落实外,洪秀柱也注意到了海峡论坛在向下“扎根”。对于论坛大会上发言的台南锦湖里郭里长,洪秀柱评价颇高。在她看来,“里”是台湾最基层的社会单位,郭里长对自己家乡的产品和特色很有信心,所以能很好地介绍给大陆朋友,并能让大陆的朋友了解到甚至享受到,对两岸未来的交流有着特别的意义。洪秀柱强调,越多不同层面的交流越好,专注于特定类型特定行业,都不符合两岸对于彼此交流的理想。“但愿经由论坛的成功交流,让我们之间更无距离。”洪秀柱说,“祖先正在看着我们,两岸不能再走错道路。”

而对于即将访台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洪秀柱也送出了祝福。她认为,张志军负责对台工作,脚都没有踏上台湾一步,当然说不过去。“他的脚步跨出去了,到台湾各地基层去看一看,接触一下,眼见为实,就会更身临其境。”

导报记者 燕子/文 吴晓平/图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本届海峡论坛活动,除了论坛大会、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板块外,还新增了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和海峡茶会三项活动,吸引上万名台湾民众参与。台湾岛内22个县市均派代表参加本届海峡论坛,且有多个县市由县市长、县市议长亲自率团出席,规格高于往届。

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新党主席郁慕明、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等1100多名台湾嘉宾出席论坛大会。与会台湾代表会后表示,此次海峡论坛活动布置简洁,在会务安排、食宿出行等方面厉行节约,安全保障工作到位,简约、务实、安全,体现了大陆办会新风尚。

新华网厦门6月15日电(记者 谢丹/文安淇/图)台湾人眼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什么?在第六届海峡妇女论坛开幕式暨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论坛上,来自台湾妇女代表参会,聊起了她们看法。

台湾工商妇女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陈丽琼告诉记者,台湾现在有三类人,原住民、早住民和新住民。原住民就是原来台湾当地的,早住民早年从福建、广东等地到台湾,新住民就是嫁到台湾,来自大陆、越南、印度等地的新娘。

陈丽琼说,原住民女性性格豪爽、义气,比如著名歌手张惠妹。早住民勤劳、亲切,“我自己就是属于早住民,我的先辈是从闽南一带搬到台湾,到我已经是第八代了。”陈丽琼告诉记者,至今,家里还是很注重祭祖,也传承了先辈的勤劳、亲切等特点。而新住民中有近64.9%是来自大陆。“台湾大部分老百姓都来自于大陆,所以我们的家庭传统美德、家训都很像。” 陈丽琼说,总体上中国的女性的传统美德,就是勤劳、孝顺、恭默,并且讲究品德至上。

台湾中华妇女会副理事长黄巧匀说,其实台湾人和大陆人眼中的传统美德比较类似。在她看来,很多妇女在家庭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很勤劳,要侍奉公婆,照顾孩子,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很多家务。在家庭关系中,黄巧匀认为最重要的是沟通、包容,比如年轻一辈的意见不一样,长辈不要过分强求,要包容,同时也要慢慢沟通。

“不管自己在外面有多大的事业,家庭还是最重要的。”中华海峡两岸妇女经贸文化交流协会执行长张雪惠提到的“顾家”观念与许多大陆女性注重家庭的观念一样。她说,一个家庭中,不管是妈妈还是妻子角色,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新华网厦门6月15日电(记者 谢丹)与大陆有着相近的家庭传统美德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台湾的家庭教育同样面临着尴尬。15日上午,在厦门参加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论坛的台湾工商妇女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陈丽琼,与记者聊起了这些年我们丢失的家风家训。

陈丽琼介绍,在台湾,少子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太宠爱孩子了,父母在外工作忙,出于弥补孩子的心理,在经济上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到了e时代,孩子们接收了好多坏的信息,比如暴力游戏等,智慧犯罪增多了,孩子比较强调自我意识。

陈丽琼例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在电梯里,看到有小孩过来,特意按键等,小孩进来之后不会跟我说谢谢,出了电梯,我跟他说再见,他也没有理会就走了。”60多岁的陈丽琼回忆起自己这一代人的家风家训,“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会不断地教育我们要帮助别人,要讲礼貌。”陈丽琼说,现在的年轻一代逐渐地丢失了家风家训。

以前的家风家训是怎样的?陈丽琼说起自己一位企业家朋友的故事,“我的朋友现在企业做得很成功,他经常说到今天的成功得益于父亲从小的教育。”陈丽琼跟记者分享说,比如说这位朋友小时候在家玩耍没事做,父亲就会叫他去帮助邻居擦窗户、做家务等。“这就是我们那时候的家训,助人为乐,敬老爱幼,懂得为别人考虑,懂得规矩。”陈丽琼说,也正是因为懂得这些,这位企业家朋友遇到很多贵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不能要求这个世界的发展慢下来,但是我们学会改变自己。”陈丽琼说,眼下要寻找回这些家风家训,必须要重视本国文化,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学外语、才艺,但是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些做人的根本,孔老先生德育的精髓却被遗忘了。陈丽琼说,在现代社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花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城市中,要引导孩子“敦亲睦领”。

新华网厦门6月15日电(记者许雪毅)23岁的台湾小伙子蒋东颖一开始是抱着陪父亲“走一趟”的念头来参加第六届海峡论坛“同名村 一家亲”联谊活动的。但在15日,这个台湾“微信族”发觉寻亲也可以是一件年轻新潮的事情。

当天,在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等共同组织下,两岸40多个“同名村”的200多位台湾村里长以及宗族长老,会聚厦门市集美区板桥,茶叙恳亲。

在板桥张氏祖庙前,台湾新北市板桥区张廖简宗亲会创会理事长张进锋介绍了板桥“同名村”的故事:当初我们有位宗亲张进财到厦门,回去后说集美也有一个“板桥”,之后我们每年都会到集美板桥来祭祖。

目前已经初步查证有渊源关系的闽台同名村、同宗村84对。像两岸“板桥人”这样“对上号”,开始“走亲戚”,是蒋东颖的爸爸——57岁的蒋敏全的愿望。来自彰化县花坛乡白沙村的他,正在写故乡花坛乡的历史,非常希望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渊源。他说:“我的祖先来自晋江,后来迁到南安县。我从网络上查到这个地方现在应该是晋江水头镇,但还不能确认。”

当天的联谊活动上,主办方通过微信开通了“闽台同名村 两岸一家人”的沟通交流平台,所有的“同名村”都可以加入。在儿子蒋东颖的帮助下,蒋敏全利用微信群发出了寻亲的求助信息。

“我们的族谱里记载得不是那么清楚,可能寻找过程中会费一些时间,希望借助网络这个跨越空间的工具,帮我找到自己的家乡。”蒋敏全说。

“原本我认为寻亲是老人家的事情,不过这次来了,觉得不错。况且我和爸爸正打算到大陆创业,正好过来探探路。”蒋东颖说。

以前来大陆寻根的台胞多是“有一定年纪”,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此次联谊活动上,除了蒋东颖这样的“90后”,也有台南市北门区锦湖里里长郭添贵的儿子郭建良这样的“80后”。

“历史不能断,寻根就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平时喜欢研究历史的蒋敏全说。

“现在想想,族谱什么的数字化了,网络寻亲也是挺有趣的事情。”蒋东颖说,自己在台湾做通讯服务业,发现很多台商都在用微信,也下载了一个,从前年起就成了台湾“微信族”。

蒋敏全父子相信,微信会帮他们实现寻亲之梦,微信里的大陆宗亲和朋友名单会越来越多。

“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颁奖。

  “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颁奖。(中国台湾网 董子誉 摄)

中国台湾网6月15日厦门消息 用镜头记录海峡两岸美丽山水和人文风情,凸显摄影艺术的魅力和海峡两岸文化的精髓。作为2014海峡职工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今天下午在厦门市美术馆拉开帷幕。

“中华情·两岸美”首届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展以海峡两岸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职工风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企业文化、城市建设、百姓生活等内容为题材的156幅摄影作品从19659幅作品(大陆1万余幅,台湾2000多幅)中脱颖而出,透过两岸职工独特的视角和镜头将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大展共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同时还特邀了两岸名家10幅作品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活动中,大陆作者只限投稿取材于台湾的摄影作品,台湾作者只限投稿取材于大陆的摄影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从15日至22日在厦门市美术馆展出,7月,这些作品还将奔赴台湾,在台中市向台湾民众展出。这是厦门市总工会承办的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一等奖《两岸亮起来》是王平2009年的作品,虽然时隔五年,但他对当天的拍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王平介绍说,当时是特意去台湾拍摄民俗系列的作品,虽然对台湾天灯早有耳闻,但当时还是很震撼。

一等奖《锦绣中华》的作者李宗昌来自台湾。“大陆太大了,不可能走透透,但我很喜欢在一个地方静下来慢慢记录”,李宗昌介绍自己的作品多拍摄于西南部地区,“那里真是太美了,每一次去都会有不同”。对于现场观众对于器材装备的提问,李宗昌表示,本次获奖组图中《晨光中的經幡》一图就是用“卡片机”拍的,“关健是去发现”。

本次摄影大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主办,福建省总工会、台湾总工会、厦门市总工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承办,其高规格创历年厦门摄影展之最。(中国台湾网记者 董子誉)

一等奖《两岸亮起来》深受观众喜爱。

  一等奖《两岸亮起来》深受观众喜爱。 (中国台湾网 董子誉 摄)

一等奖《锦绣中华》及作者李宗昌。

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在厦门开幕。

  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在厦门开幕。(中国台湾网 张洁 摄)

中国台湾网6月15日厦门消息 6月15日下午,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在厦门开幕。来自两岸电影、动漫、网络等新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两岸青年代表共襄盛会,探讨新媒体、文化创意与青少年交流。台湾中华青年数位文创交流协会理事长李国杰指出,两岸年轻人依旧停留在彼此交流的阶段,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一点令人忧心。

8年来,台湾中华青年数位文创交流协会,通过互联网数位平台展示了两岸数百所院校学生的近万件毕业作品,让两岸青少年通过观摩彼此的微电影、平面设计或企划作品,加深彼此理解,彼此学习成长甚至茁壮。

“感到遗憾的是,在上万件的作品里,很少看到两岸青年共同合作的作品。”李国杰说。

李国杰说,彭帅与谢淑薇的海峡组合能够频频夺冠,就是两岸年轻人携手合作获得成功的最有力证明。他认为,交流是为了理解彼此,合作才是彼此融合的开始。十年来,两岸在产业、金融、农业,通信等层面上有许多合作成果。两岸年轻人却依旧停留在彼此交流的阶段,这是令人忧心的事情。

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首次举办,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海峡论坛中青年交流的三大亮点之一。新媒体与文创对于两岸青年的交流合作可谓意义非凡。

金马台澎交流协会会长苏进强认为,两岸青年用新科技和载体来交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有长远的正面的意义。

全国台联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纪斌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以两岸青少年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体为载体,通过举办论坛峰会、微电影大赛、动漫设计、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各类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次论坛由全国台联、全国青联、北京电影学院、台湾中华青年数位文创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论坛还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展播,10部优秀微电影获得种子基金奖。(中国台湾网记者 张洁)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