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台海_>>台海热词>>第六届海峡论坛

■台湾乡亲带来的族谱引发关注。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翁华鸿)串门走亲戚,是闽南人最熟悉的交往方式。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的主要配套活动之一,“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于昨日启动。380名台湾乡亲将到福建11个村镇续缘,其中有2个村镇在厦门翔安区。

主办方将组织这些台湾乡亲考察福建土楼、闽台缘博物馆、东山关帝庙、开漳圣王祖庙、鼓浪屿等具有闽台渊源特色的祖地、祖庙、宗祠、景区、山川名胜等,台湾乡亲将进行探亲谒祖、修撰族谱、考察交流、续缘联谊等活动。

嘉义县刘侯氏宗亲会常务监事侯冬贤来自嘉义县梅山乡,他的祖先在乾隆年间从南安的梅山迁到台湾。“我们与南安的宗亲常往来,两边现在婚丧习俗、语言还都是一样的,现在我说的还是南安腔闽南话。”

漳州角美镇西边村村主任黄国强说,他们村下辖的自然村——锦湖乡寮西社对接的是台南北斗绵湖里。“台湾宗亲每年都会回来寻根谒祖。我们都信保生大帝,每年还都会去海沧青礁慈济宫拜拜。从我们村去台湾的,主要是当年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部将。现在我们村的一个小山丘上,还有郑成功当年遗留下的炮台。”

本次“续缘之旅”年纪最小的陈裕翔来自嘉义县大林镇,今年10岁。他说,他的祖籍在安溪,第一次和爸爸来到大陆,就想去安溪看看。陈爸爸说,他们祖先迁到台湾太久了,也不知道具体来自安溪哪里。就想借这次“续缘之旅”,看能不能找到安溪的宗亲。

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将向台湾同名村镇乡亲,特别是二代、三代乡亲发出诚挚邀请,欢迎他们的子女来福建修学、旅游。

【解读】

同名村镇

是指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历史上,台湾和大陆两地民众互有迁移,其中以闽粤汉民移民台湾居多。先民到台湾后,聚族而居,把自己在大陆祖籍地的府、县、镇、乡、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庙名乃至家乡的山川名胜名称,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的名称,并沿用相同堂号及传世辈字序列,以铭记自己的根之所在。

   《被偷走的那五年》夺得“最受两岸观众欢迎的合拍影片”,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和大陆著名导演翟俊杰为该片导演黄真真颁奖。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龚小莞)昨晚,第六届“海峡影视季颁奖典礼——光影航程”在闽南大戏院隆重举行。

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影视繁荣”为主题的海峡影视季自2009年第一届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两岸影视综合性交流合作的平台。经过推选委员会委员们的严格遴选,5部影视剧脱颖而出,分获五大奖项:

由白百合、张孝全主演的两岸合作影片《被偷走的那五年》,夺得“最受两岸观众欢迎的合拍影片”。导演黄真真上台领奖时说,要拍一部合拍电影不容易,“这个奖给我们的团队很大的鼓励,我会继续拍一些可以感动两岸的合拍电影”。

由冯小刚执导,徐帆、张国立、冯远征等主演的战争、历史题材电影《一九四二》荣获第六届“最受台湾观众欢迎的大陆电影”;“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影”则花落《甜蜜杀机》;《兰陵王》成为“最受台湾观众欢迎的大陆电视剧”;“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视剧”则是《芳草碧连天》。

自2000年《卧虎藏龙》开始,在两岸各界积极推动以及努力整合影视资源的情况下,两岸已合拍影片20多部。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记者 林晓云)“音乐厦门·微风音乐聚”本周末活动不断。今晚在海沧文化中心剧场外的音乐角,将举办海峡论坛专场音乐会;明晚的露天音乐会,依旧在海沧阿罗海广场举行,欢迎市民前往观看。

正在海沧火热进行的“音乐厦门”项目,联合海峡两岸优秀音乐人,以海沧为基地,建立连接海峡两岸的流行音乐交流中心。而“微风乐集”就是台湾音乐人杨慕联合两岸专业音乐人,在厦门组建的。今年“音乐厦门”落户海沧,深挖本土好声音和优秀音乐人才,整合两岸知名音乐人、整理优秀原创歌曲等,并从2013年3月开始推出一系列演出,每周末都有草地音乐会等。

今明两晚的音乐会上,如果你有一副好嗓子,还有上台演唱、互动的机会。为了献礼海峡论坛,部分台湾音乐人也将登台演出。

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朱延平发言。

东南网6月14日讯(本网记者 陈薪宇)14日上午,以“探索两岸电影交流的新思路与台湾电影闽南语市场的开拓”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影视季两岸电影座谈会在厦门举行。台湾著名导演、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委李行,中国电影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阎晓明,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等两岸电影业内人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两岸电影交流合作展开交流探讨。

会上,两岸电影界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两岸电影如何取长补短?两岸合拍片有怎样的发展新思路?与会人士围绕两岸电影的合作发展、发行、内容方向等进行了热烈交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著名导演、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委李行发言。

“台湾观众人口有限,台湾电影必须走出来,在大陆市场寻找新发展”,多年致力于推动两岸电影交流的李行表示,通过海峡影视季平台的经营与努力,带动了两岸电影的密切往来,“虽然两岸电影在观影文化、产业上有所差异,通过大家交流、讨论,建立联系,对于两岸影视发展无疑是有力的促进。”

台湾导演冯凯谈到,台湾电影需更加多元化发展,目前缺乏“走出去”的电影,而两岸合拍片正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台湾导演文艺青年气质较重,拍摄的电影人文气息较为浓厚。这是台湾电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是局限。台湾导演应多接受新事物和观念,让电影加多元化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六届海峡影视季两岸电影座谈会在厦门举行。

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介绍说,大部分电影成本在2000万到5000万之间,不能与大陆电影动辄上亿的规模相比。由于市场限制,票房收入不能回收成本。以《甜蜜杀机》为例,其成本5000万台币,在台上映票房仅2300万元,扣除发行等费用后实际亏本4000万元。而该片在内地上映前三天就有4000万人民币票房,相当于2亿台币。

“这几年台湾电影做的很辛苦,大部分电影成本在2000万到5000万之间,不能与大陆电影动辄上亿的规模相比。由于市场限制,票房收入不能回收成本。台湾电影正面临着转型危机,而大陆市场的开拓是一条新出路”,朱延平说,“台湾文艺片在内地备受喜爱,《北京爱上西雅图》等大陆片同样受到台湾观众欢迎。两岸电影交流只要找到共同点,彼此的交流合作将会越来越好。”

《被偷走的那五年》是两岸合拍片的典范。成功出品该片的福建恒业影视公司总经理陈辉说道,两岸合拍片取长补短,是未来华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台湾电影有较强的本土意识,两岸观众的欣赏趣味也不同,但是两岸有更多共通之处,通过两岸团队在剧本创作、拍摄、发行等的充分沟通、努力,可以打造出两岸观众都喜爱的影片。”

据悉,本届海峡影视季自2009年起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影视繁荣”为主题,旨在汇聚两岸影视资源,积极打造两岸影视精品宣传展示平台和影视产业合作洽谈平台,是海峡两岸影视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活动。

【构成】

由四大板块共18项活动组成

【规模】

上万台湾乡亲参加各项活动

【关注】

适时发布促进两岸交流新政

【亮点】

厦门主会场有五大特色活动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记者 王绍亮)昨天下午,第六届海峡论坛组委会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称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已就绪,6月14日至20日在福建省举办,主会场设在厦门,其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分别举办相关活动,有的活动将在台湾岛内举办。

本届论坛由大会活动、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板块18项活动组成。

据介绍,作为海峡论坛的主会场,厦门市精心打造了五大亮点活动,即两岸特色庙会、两岸社区治理论坛、海峡金融论坛、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和两岸质量论坛。

据悉,台湾的夜市文化将留在厦门,论坛结束后,将常态化经营“台湾美食一条街”,已在海沧规划了台湾美食一条街,以期两岸特色庙会之后两岸的小吃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让中华美食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此外,厦门还会为来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同胞提供一些今后在大陆开展经贸活动的增值服务。

据介绍,参加论坛的台湾各界人士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参会总人数上万人,仅参加“妈祖文化周”活动的嘉宾就有近万人。“台湾乡亲参加海峡论坛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民众从第一届参加到第六届,也有很多是首次来参加。”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民生气象论坛14日在厦门开幕。(中国台湾网 董子誉 摄)

中国台湾网6月14日厦门消息 “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两岸的100多位海洋渔业、海运、旅游、农业、航空、消防等各界气象用户代表及气象、水文水利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聚焦海峡气象,服务民生福祉”的主题,共商气象服务两岸民生大计,共同提升两岸防灾减灾水平与趋利避害能力。

海峡民生气象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本届论坛以“聚焦海峡气象,服务民生福祉”为主题。国台办交流局负责人李京文、福建省政府副省长陈荣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冯雪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荣凯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说,两岸的气候非常相似,气象的灾害防御,许多的信息都是共享的,两岸的气象合作很有深度。福建和台湾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和相通的“气缘”特色,可谓风雨同舟、灾害同防。长期以来,闽台两岸在扩大气象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创下了业界诸多“第一”,包括首个面向台湾同胞发布海峡天气预报、首个开展省级联合气象观测、首个开展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个建立闽台科技界研修互访机制、首个建立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等。

陈荣凯强调,海峡两岸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闽台之间“地缘相近、气缘相通”。衷心希望两岸进一步携起手来,借助海峡民生气象论坛这一平台和桥梁,进一步深化交流、拓展成果,加快建立起两岸气象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构筑海峡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屏障,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近年来,闽台间气象交流更加活跃、合作更加深入,成立了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建立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厦门、金门两地还联合开展了气象灾害防救演练,今后还将组建“海峡气象科技交流基地”,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有效提升了海峡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联防水平,开启了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本届海峡民生气象论坛面向基层,面向民间、突出民生,来自两岸各界和基层的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与探讨了两岸民生与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深入探讨海峡两岸重大或前沿性的气象学科问题,推动海峡两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共享、应用与防灾减灾的联防联动,提升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协作的层次与内涵,更好地服务保障两岸民众的福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台湾网记者董子誉 孙伊静)

  厦门市民排队抢购台湾夜市金牌小吃(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摄)

中国台湾网6月14日消息 周五傍晚的城市街道仿佛总是弥散着轻松、愉悦的气息,昨晚的厦门海沧市民文化广场更是如此。随着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在此鸣锣开市,台湾五大城市、七大夜市的金牌美食被集体搬到厦门,让广大食客能将台湾夜市名小吃“一站吃齐”。庙会专设的闽台伴手礼一条街则充分彰显两地特色,让游人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能开心淘宝。或许,让大陆13亿居民每个人都到台湾旅游真的不太现实。但在这样的夜晚,他们至少可以到厦门海沧逛两岸特色庙会,在这里品尝地道台湾小吃,顺便为家人捎回伴手礼。

作为海峡论坛的“明星活动”,此前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台湾特色庙会今年融入更多大陆元素,升级为两岸特色庙会,进一步营造出了两岸民间嘉年华的氛围。本次升级版的两岸特色庙会不仅受到厦门市民的期待与热捧,就连新闻记者在面对地道、美味的台湾小吃,精巧、优质的台湾特色商品时,也有hold不住的感觉。

在庙会上记者碰到一位女同行,对于从北京来厦门采访海峡论坛的她来说,走访两岸特色庙会俨然就是天下最美的差事,“又能吃又能买东西又能工作,太好了!”她说自己来厦门特意带了大空箱子,“就是要买好东西捎给家人。”

步入期待已久的庙会现场,这位女记者开启了“地毯式逛展”模式,以“之”字形轨迹一摊不漏地逐一寻访。与广大台商业者的互动、攀谈中,大肠包小肠、猪血糕、铜锣烧、椰子奶茶全都被她买下吞入肚,台湾牛轧糖、黑糖、竹炭花生也都大包小包拎在手。最后,见到好康索性直接过去“血拼”。(“好康”,闽南语语境中“好”、“幸福”的意思,在台湾地区,还用来特指一些商家的促销行为,或者赠品。)与她同来的男同事见到如此气势不禁有些看傻眼,只得在旁笑着劝:“喂,咱们是来采访的。”(中国台湾网记者王思羽)

中新社厦门6月13日电 (记者杨伏山)随着一阵清脆的锣声,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13日傍晚在厦门市海沧区开市,首次将台湾五大城市的七大知名夜市的金牌美食搬到厦门。

当天傍晚开市的“两岸美食大夜市”,首次邀来了台北士林、台北宁夏、台北饶河、基隆庙口、台中逢甲、高雄六合、台南等台湾七大知名夜市的120家台湾本土小吃商家,让民众在海沧一次就能尝遍台湾五大城市、七大夜市的金牌美食。

“我们的烤香肠一口咬下去,如果不好吃,可以退钱。”第二次登陆参加海峡论坛特色庙会的台湾美食业者吴振中,一边热情招揽顾客,一边向中新社记者推介台湾美食小吃,“小吃能做到这样,全世界市场都可以去跑了”。

从1989年就开始涉足美食行当的吴振中,今次带来的仍是其号称“台南之光”的拿手美食烤香肠和虱目鱼焿。他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他的烤香肠特色就是大,3条香肠就一公斤,很少人看过这么大的香肠,制作难度相当大;而且,料和做工都很实在,虱目鱼焿全是用高汤熬制而成。

他说,这是第二次来厦门参加特色庙会,去年来了7天,带来的特色美食全卖光了,赚了3万多元人民币。

同样来自台南的西井村企业总经理许智伟是第一次来厦参加两岸特色庙会,他带来的蜂蜜猪脚,让前来诳庙会的民众惊喜不已。

“不油腻、不用酱油是这款猪脚的特色。”许智伟告诉记者,这款特色猪脚,13小时才能熬出63包,在台湾非常出名,很受欢迎;这次带到厦门,让大陆同胞品尝了解,也希望厦门朋友多到台南去走走。

台南市府城文化观光产业协会厦门市代表处负责人陈福明向记者表示,此次该协会组织了30个摊位,协会会员都争着前来参加;从开市当天看,效果比预估好太多了。

“以前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沙茶鱿鱼,蛮新鲜蛮好吃的。”在两岸特色庙会所在地附近上班的杨振湘一边津津有味品尝台湾美食,一边对来自海峡彼岸的美食小吃啧啧称叹。(完)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题:草根“台客”们的明星范  作者林春茵  

“我在台湾就是这样拜妈祖婆的。”在“妈祖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岛上,出生于1990年的台湾田中乾德宫香客陈玮呈转过身去,向中新社记者“秀出”他背包上的朝圣“标配”:香火袋、随香灯和系有铜铃的进香旗。中新社记者见到陈玮呈时,正是他的这身装束,在和他一起进岛朝拜妈祖的上万名草根“台客”中,格外吸引眼球。  

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海峡论坛延续了往届的草根性和民间性,台湾基层民众唱主角。有万名台胞参加的妈祖文化活动周,台湾七大夜市齐动员的两岸特色庙会,就因众多象陈玮呈般的“草根明星”乐于展示地道的台湾特色,而成为台式人文生活的大展台。  陈玮呈从小信仰妈祖,曾经两度参加台湾最盛大也最考验体力的“大甲妈”八天七夜绕境,自认“非常虔诚”。对于湄洲岛,首次登陆的他认为,“拜妈祖的一生中必须要来这里一次。”  

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发祥于湄洲岛,传播到台湾后十分盛行,也衍生出独具“台味”的习俗来。在台湾,每次进香,陈玮呈就能请到一个妈祖婆香火袋,十余个黄灿灿的系在一起,特别抢眼。  

而湄洲妈祖祖庙则每次为进香客赐一面进香旗,陈玮呈也将获赐进香旗一同插在背包上。他说,要带回去,“这样我也能告诉家人和朋友,大陆的习俗是怎样的。”  

62岁的台中人黄敏村则展示了台湾义工积极入世的一面。中新社记者在湄洲岛的妈祖祭典上遇见他时,他正率60名台中大甲镇澜宫安保队队员,联手大陆方安保团队,在主祭台上维持秩序。  

黄敏村身穿橙色安保制服,身形高大,在队伍中颇引人注目。“我其实是卖寝具的。”他笑着说,每年大甲妈祖绕境时,他都出动负责维持秩序,“指挥交通的手势不标准没关系啊,但一定是风雨无阻。”  “1987年,我就带了十几个人绕香港到湄洲进香。”黄敏村是最早冲破藩篱到大陆拜妈祖的一批人,时隔33年再登陆,他感慨道,“大陆实在是发展太快、变化太大了。”  

“做义工是行善,不给妈祖婆做事时,我也会做别的义工。”黄敏村说,“我们台湾人都是这样。”  “这是台湾的童年,你来尝一尝。”在厦门的两岸特色庙会上,来自台湾高雄六合夜市的何建宏推销他的“咸冰棒”时,包装上了台湾的乡土记忆。  

何建宏小时候,台湾卖雪糕的生意人都骑着三轮车,按着“吧噗吧噗”作响的小喇叭走街串户,“台湾夜市卖雪糕的,都还有人用‘吧噗’做招揽呢。”  借由前三届的海峡论坛利好,何建宏已经在厦门轮渡码头的人和路台湾小吃街开店三年了,成为最早落户厦门台湾夜市的台胞之一。迄今,他的摊点规模和品种也在不断扩大。  

“台湾夜市,对台湾人来说就是生活本身。”何建宏说,“在厦门卖台湾夜市小吃,我这是把台湾的夜市文化和生活搬过来了。”  

“大陆和之前的认识大不一样。”陈玮呈说,即便以后不是妈祖活动,“也一定会再来。”  

“价值观的相互认可需要时间来潜移默化。”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榕三认为,海峡论坛连续举办的意义就在于,“为展现台湾世俗文化的在地特色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和渠道,体现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完)

中新社厦门6月13日电 (陈拓)“我们台北县双溪乡双溪村有一座庙、庙后有一条溪,而泉州南安石井镇溪东(双溪)村也是这样的,我们两地就是同祖的同名村。”台胞侯明尧13日晚在厦门向中新社记者如是表示。

当晚,第六届海峡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在厦门启动,包括侯明尧在内的台湾同名村镇乡亲约380人前来参与活动。未来几天里,他们将前往福建各地的同名村镇探亲谒祖、修撰族谱、考察交流、续缘联谊。

由于翌日将首次回到泉州的溪东(双溪)村谒祖,侯明尧显得很开心,在当晚启动仪式上到处找乡亲聊天、合影。向记者说起寻找同名村的经历,侯明尧更是激动不已。

侯明尧告诉记者,1993年他们家族开始找寻祖地,虽然一开始屡有碰壁,不过家族里的人都相信,“我们祖先是从大陆来的,我们一定能找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根据家族里的记载和口口相传,侯明尧家族终于找到了祖居地在泉州南安石井镇溪东(双溪)村。虽然村同名,侯明尧家族却和祖居地乡亲不同姓。尽管如此,双方依然互认宗亲,侯明尧就此特地给记者解释道,“我们祖上几百年前来到台湾,后来把姓从刘改成了侯,就造成了今天比较奇特的情况。”

“同名村镇”是指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历史上,台湾和大陆两地民众互有迁移,其中以闽粤汉民移居台湾为多。先民到台湾后,聚族而居,把自己在大陆的祖籍地地名、宗祠名、寺庙名等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的相应名称,并沿用相同堂号、传世辈字序列。

去年6月,福建省旅游局策划了首届“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以“探乡探亲·寻根寻祖”为主题联络起了两岸乡亲。来自台湾云林四湖乡蔡厝村的许树香女士正是通过去年的活动了解到同名村的存在,今年她则把家人一起带来,将到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蔡厝村探访。

“这一次来也有很多期待,看一看祖居地有哪些地方还和我们的蔡厝村一样,去拜拜祖先,拍点照片回去给村里的老人看看。”许树香说。

据统计,台湾民众的祖籍地在福建的多达83.1%,闽台同名村镇共有2693个,此次来福建的台湾同胞主要来自台湾嘉义梅山乡、嘉义朴子、台南安平区、台南北门锦湖里等地。

此次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呈现彰显乡愁、突出乡情、印证血缘、寻找乡趣、促进乡学、共创乡业等六大特点。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表示,两岸同名村活动将推动闽台两岸基层民众由浅入深的合作,密切同根同族同脉的血缘关系,加强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并进一步推动两岸间的旅游交往。

福建是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台两地来往密切。统计数字显示,自1987年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旅游以来,带福建的台胞累计已达1800多万人次。2013年福建接待台胞213万人次,经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人数达21万人次。(完)

  台湾选手正在比赛。

  细心制作美味咖啡。

  精心制作西式面点。

本报讯 (文/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王星乐 李建婷 图/记者 陈立新)通过比赛可以建立自信心,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13日上午,在海沧区文化广场举办的厦门市第二十届职工技术比赛海峡两岸职工(西式面点师、咖啡师)技术比赛正式开幕。

现场评审介绍,比赛时,每个选手必须在15分钟内煮出8杯咖啡,包括4杯单品咖啡和4杯创意咖啡。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一边煮咖啡,一边要介绍咖啡豆的种类、材料和口感等信息。现场的7位评审则根据专业要求进行打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获得冠军的选手今年成了评审中的一员。

来自台湾新北市的咖啡师杨欣儒说,这是她第二次来厦参赛。通过比赛,她认识了很多大陆同行,大家平时会相互交流分享咖啡的最新成果。这个两岸职工技术交流的平台,不仅提升了两地咖啡制作的品质,还培养了大众对咖啡的热情,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这个行业。

据了解,本次比赛由厦门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主办、海沧区人民政府、厦门市烘焙与咖啡协会共同承办。此次西式面点师、咖啡师技术比赛不仅是厦门市第二十届职工技术比赛的主要竞赛项目,也是2014年海峡职工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共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60名咖啡、烘焙选手参加,其中台湾选手20名(咖啡师和西式面点师各10名),大陆选手40名。大陆选手中,除了来自厦门的选手,还有来自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选手主动联系报名参赛。

据悉,自2012年第十八届职工技术比赛成功开启了海峡两岸职工技术比赛的序幕以来,每年海峡职工论坛期间都举行两岸职工技术比赛,这一活动已成为推进两岸职工素质提升、加强两岸交流的特色品牌。

“中华情·两岸美”海峡职工论坛配套活动两岸职工摄影大展明天至22日展出

7月中旬将前往台湾台中市展出

  《两岸亮起来》。(王平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锦绣中华》组图。(李宗昌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野柳印象》组图。(钱静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梦幻101》。(曾金 摄)

本报讯 (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王星乐)用镜头记录海峡两岸美丽山水和人文风情,凸显摄影艺术的魅力和海峡两岸文化的精髓。15日下午,作为今年海峡职工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将在厦门市美术馆开幕。

“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主办,福建省总工会、台湾总工会、厦门市总工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承办,其高规格创历年厦门摄影展之最。

摄影展自今年2月20日至5月15日征稿以来,共征集作品19659张,其中台湾作品2000多张,共评出获奖及入选作品156张,可谓“百里挑一”。

这些作品全面反映了海峡两岸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职工风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城市建设、文教旅游、社会文明、百姓生活等等内容。通过一个个被定格的精彩瞬间,我们可以触摸到两岸和平发展时代脉搏的强劲律动,感受到两岸职工对深化交流交往的热切期盼,体会到两岸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活动中,大陆作者只限投稿取材于台湾的摄影作品,台湾作者只限投稿取材于大陆的摄影作品。

据了解,影展开幕式上还将举行颁奖仪式。所有获奖作品将从15日开始至22日在厦门市美术馆展出,7月中旬将前往台湾台中市展出。

此外,15日下午2时30分-16时,《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将在厦门市美术馆一楼大厅做一场关于“当下的摄影话题”的公益讲座,欢迎对摄影感兴趣的市民准时到现场聆听。

这是同安东山古庙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台湾进香活动

在这个进香团中,有2000多名台湾信众祖籍同安

  台湾信众同安祈福。

【同安东山古庙】

唐末五代始建

同安东山古庙始建于唐末五代之际,历史悠久,香火兴旺,是开闽以来闽南地区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庙。

供奉名将张巡

古庙供奉主神为“护国尊王”,即在唐代“安史之乱”中殉国的名将张巡。

位于大轮山麓

古庙坐落于同安风景秀丽的大轮山麓,面向美人山,北倚文公尖,左有文公松,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同安的一块风水宝地。

同安闪亮名片

历代同安文人、官员均与东山古庙颇有渊源,整个山麓遍布历史遗迹。如今东山古庙已成为“美丽同安”历史文化中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两岸情感纽带

东山古庙在2013年被厦门市政府、市台办评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被厦门市宗教局评为“厦门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被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评为“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此外,台湾道教协会曾授予东山古庙“厦门市东山古庙大陆联络点”称号。古庙已成为加强两岸人民感情联络、促进亲情、乡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乡音缭绕,乡情弥漫。昨日上午,来自台湾妈祖联谊会、三清总道院、道教协会等近百座宫庙的约3200多名信众浩浩荡荡奔赴同安东山古庙上香献礼,进行祈福活动。昨晚,台湾兰阳戏剧团歌仔戏在同安上演。

作为同安的主要宫庙,东山古庙在台湾地区有众多分炉,信众遍布海内外。近年来,随着两岸互动的增强,东山古庙已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据悉,这是古庙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台湾进香祈福活动。

1、祈求两岸永远和平

支起红帐篷,挂起红灯笼,铺上红地毯,摆上鲜花……这都是为了迎接海峡对岸来的亲人。昨日上午,同安东山古庙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随着鞭炮声的响起,一支由台湾省道教协会、台湾妈祖联谊会、三清总道院等近百座宫庙约3200多名信众组成的庞大队伍来到古庙祈福。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信众拾级而上,手持长香,行敬拜礼,并为两岸祈福,希望两岸永远和平。

据悉,本次活动以“和谐 平安缘聚银城”为主题,系第六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的一个分支活动。当天上午,3200多名信众从泉州赶赴同安梵天寺,沿轮山路、环城北路、东山路步行抵达东山古庙,以示虔诚。

来自台湾地区紫云宫进香团的张锦陈拄着拐杖参加了祈福活动。他告诉记者,这次来到大陆参加第六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的进香团有上万人,大家分赴不同宫庙进行祭拜。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先后前往莆田妈祖庙、泉州天后宫进行祈福。虽然今年已经65岁,行走也不太方便,但对于能够参与这次寻根祈福活动,他感到格外高兴。“参与这项活动,既可以祈求平安,又可以加强两岸交流。”在张锦陈看来,两岸同宗同源,参与进香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两岸情感联络,互通往来。

2、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表示,古庙所供奉主神“护国尊王”就是唐代名将张巡,他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两岸人民的认同和尊崇。多年来东山古庙管理有序,积极开展两岸联谊活动,越来越多的台湾乡亲、分炉宫庙进香团慕名来到东山古庙寻根谒祖,两岸宗教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东山古庙管委会主任陈溪狮告诉记者,在古庙历次进香活动中,这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场地有限,在此之前,已经有来自台湾的数百人组成的进香团提前来到这里祈福。在昨天这个进香团中,有2000多名信众祖籍就在同安。

文/本报记者 赵荣宾 卢漳华

通讯员 叶少静

图/通讯员 何东方

  这个长得像冰箱的机器就是3D打印机。

  三维扫描。

  打印出来的鞋子。

本报讯 (文/记者 吴晓菁 图/记者王协云)在成龙主演的电影《十二生肖》中,国际盗宝集团盗取兽首时,用扫描手套全方位把兽首扫一遍,另一头的3D打印机瞬间就能将模子制造出来。如今,这种神奇的3D打印技术已经落户厦门。

作为2014首届海峡两岸设计活动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美丽厦门 专业互联”2014海峡两岸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暨厦门工业设计中心高峰论坛昨日在厦门龙山文创园时尚中心成功举办。

在位于龙山文创园的厦门工业设计中心里,记者看到了这个“大块头”机器。它不仅可以“打印”出一幢完整的建筑,连人体骨骼都能“打印”出来。据悉,这台3D打印机的技术是目前世界一流的,这也是我省投入使用的最新款3D打印机。

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主任张宏勋介绍,根据传统的制造工艺,制作模具其实很复杂,但现在有了3D打印机,只要把产品的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就会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形成物体构造,帮助设计师将更多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比如,做建筑模具,一般要花费两周时间,复杂的模具甚至要两个月,现在设计师在工业设计中心,只要7个小时就能把复杂的想法变成模型。”张宏勋说,工业设计中心除了3D打印外,还有三维扫描、加工中心、设计样品小批量制造等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支持技术。

让创意与产品实现无缝对接,这是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最大的“使命”,而实际上,厦门市工业设计中心更希望帮助更多“厦门设计”走向世界。

在这里,设计师可以充分沟通、交流设计创意,还可以享受由中心提供的人才实训、人才孵化、项目开发、知识产权、专业认证等服务。

本报讯 (记者 宗满意)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海峡金融论坛将于本月15日至16日在厦门召开。今年会期首次由一天延长为两天,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两岸大宗商品交易与国际定价权”分论坛、海峡两岸保理业务合作研讨会、“抬钱论道”海峡互联网金融论坛),参会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届时将有250多位来自台湾、大陆地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正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行业的机构高管、专家学者参会。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中国金融学会、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国台办经济局、厦门市人民政府、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中经商品交易中心、中信银行、和讯网、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协办。厦门市金融办、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厦门市银行业协会、厦门证券期货业协会、厦门市保险行业协会、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