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台媒:台湾研究船海研5号触礁沉没油污恐失控

  海研5号沉没时画面 。(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图为2008年巴拿马籍晨曦轮搁浅漏油污染海域,海事工程公司人员在石门海边进行岸边污油打捞回收。(台湾《中国时报》资料照片)

中新网10月20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最大研究船海研5号10日在澎湖外海沉船,也让民众的心沉到谷底。海研5号沉船第10天,昨天(19日)检调首度带队重返现场,潜水员也试图下海探勘船体现况,却因海象不佳,连船都找不到;不少民众担心,这样下去可能重演13年前的阿玛斯号油污事件,造成岛内海洋生态浩劫。

海象不佳 除污大挑战

对于外界的质疑,台“环保署水保处处长”许永兴表示,虽为保险起见,“环保署”认为海研5号沉船内的余油应尽快抽出,但近日海象一直不好,19日潜水人员尝试下海探勘就无功而返,更不要说动手抽油、除污了。但根据“环保署”以人造卫星严密监控的结果,海研5号事故海面除了些许疑似机械润滑油流出的“油花”,目前并未发生明显的漏油情况。

国民党“立委”、“前环保署副署长”邱文彦说,海研5号跟2001年在垦丁近岸造成重大油污事件的阿玛斯号情况不同,海研5号沉船的地点在澎湖与本岛间的深海海域,该处海底地势相对平坦,油箱破裂机率较低;就算油箱破裂漏油,以深海洋流的巨大冲击力,应该也会很快被冲散、消化。

经验丰富 民众可放心

台“环保署水保处处长”强调,海研5号是油电船,使用的是高级柴油,与一般渔船或货轮采用的燃料油不同,具有黏滞度低、挥发性高的特性,就算不幸漏油,油也会浮在海面上,快速被蒸发或随着洋流冲掉。大家印象中沉船事件后,一层厚厚的黑色浮油覆盖在海面上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事实上,阿玛斯号油污事件后,根据统计,台湾海域近13年来,大大小小的船难暨卸油浮筒飘散事件,累计就多达29起,即每年平均就有2件以上类似事件,“相关单位处理能力可谓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民众大可放心!”

找到沉船 才能抽余油

海研5号船主“科技部”官员綦振瀛强调,科技部也想尽快将海研5号的余油抽出,但抽油不是说抽就抽,该部门加强定位把沉船找到进行探勘,然后拟订除污计划报请“交通部”同意后,才能进行抽油,“若抽油过程稍有不慎,造成更大规模的海洋污染甚至意外,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东南网10月17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最先进的海洋探测船“海研五号”触礁沉没,表面上是科技界的一大损失,真正痛到骨子里的却是“国防部”。军方秘密投资24亿新台币,在船上设置负责观测飞弹弹道的精密雷达也随波沉入海底,计划今年试射的首枚对地长程飞弹计划也因此取消,“科技部”已经邀集“国防部”、“海巡署”等专业单位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打捞。

东南网10月1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科技部长”张善政今天在院会后记者会表示,外界质疑海研五号沉船是否因外包导致人为过失,难道不外包就不会人为疏失?张善政说,就和飞机及火车事故一样,不外包也照样会发生事故,因此出事与外包无必然关联,但初估13项计划受影响。

研五号船难发生至今一周,张善政说,因海象一直不允许迄今无法打捞,究竟要重建或者打捞修复,还需要视打捞后的情况研究,因此还无法掌握仪器状况,必须厘清海研五号受损状况后,才能决定是否要重建。

张善政坦言,海洋相关研究会受到影响,目前海研五号已排定13个计划、船期180日,其中包括“科技部”5个计划、“内政部”2个、“环保署”2个,能否移转到另外三艘船,要看海研一号到三号的船期能不能配合,包括计划技术层面、船期、船上仪器都有关系。至于海研一至三号太老旧,张善政说,会和各校研议是否汰旧换新。

东南网10月1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海研5号海难究竟是人为疏失还是天候恶劣?一直是检警及海调侦办重点,《中国时报》独家取得海研5号航迹图,证实船应该是先撞击暗礁后才失去动力,初步研判人为疏失可能性最高。

澎湖地检署及航港局积极调查真相,一连两天出海搜寻黑盒子,皆因海象差无功而返。台媒取得海研5号发生事故前的海上航迹图,驳斥连日来外界指向海研5号是因风浪大,折返途中行经澎湖海域,突然失去动力致触礁沉没。

航迹图清楚显示,海研5号在触礁前船艏是稳定朝向西南方航行,并以平均每小时11、12节正常速度前进,航迹在行经5至10公尺浅水区撞上暗礁。刹那间船瞬间失去动力,并航道偏离,整个船艏严重错动左右摇晃不定,航速一下子骤降至7节,最后只剩不到1节速度随风浪漂流,证实是先触礁后才失去动力沉没。

澎湖海事水产职校航海科主任许传宗判读航迹图并比对海图后也表示,海研5号是在龙门外海撞上航海界俗称“外浅石”的暗礁区,但一般大船不会靠那么近,研判是人为疏失偏离航道因素居多。

澎水航海科老师们也指出,海难当晚天候恶劣,掌舵驾驶者绝不可能打瞌睡导致研究船触礁沉没,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因海象差,为闪避大风浪选择靠近陆地海域行驶,没想到误入浅礁区。

此外,根据澎湖海巡队录影资料发现,海研5号像泰坦尼克号般90度下沉,但研究船全长超过70公尺怎可能只沉没在20至30公尺海底,昨澎湖海巡队证实船沉没地点海深约50公尺。

据台湾媒体报道,“海研五号触礁时正值用餐时间,多数人都在船舱内,根本不知谁在掌舵,或是否为自动驾驶。”一名不愿具名的幸存者表示,当时大家都是听到广播,才得知船触礁,随即鱼贯前往甲板集合准备逃生。所幸同船人员都很守秩序,加上“海巡署”人员尽心尽力救援,才将伤害降到最低。

这位年轻的研究员表示,他是第一次参与大型研究船的研究计划,事发时虽感受到风大浪大,但对于当时的风浪究竟大到多大级数?海研五号的吨数能否挡得住?船上多数的人根本没有概念。

原以为大型船发生船难时,可能会跟电影泰坦尼克号般,发生大家为了活命争先恐后,甚至置他人性命于不顾的情况。“但海研五号事故过程中完全没有类似状况,大家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动。”他说。

对于有媒体报道海研五号触礁时,不是船长开船,“科技部国研院”昨天也发表声明指出,全案静待海事与司法调查,该院不便多作评论。惟“国研院”站在业主监督立场,不可能偏袒船长,待调查结果认定责任归属,一定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及损害赔偿。

东南网10月15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海研五号触礁时正值用餐时间,多数人都在船舱内,根本不知谁在掌舵,或是否为自动驾驶。”一名不愿具名的幸存者表示,当时大家都是听到广播,才得知船触礁,随即鱼贯前往甲板集合准备逃生。所幸同船人员都很守秩序,加上“海巡署”人员尽心尽力救援,才将伤害降到最低。

这位年轻的研究员表示,他是第一次参与大型研究船的研究计划,事发时虽感受到风大浪大,但对于当时的风浪究竟大到多大级数?海研五号的吨数能否挡得住?船上多数的人根本没有概念。

原以为大型船发生船难时,可能会跟电影泰坦尼克号般,发生大家为了活命争先恐后,甚至置他人性命于不顾的情况。“但海研五号事故过程中完全没有类似状况,大家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动。”他说。

对于有媒体报道海研五号触礁时,不是船长开船,“科技部国研院”昨天也发表声明指出,全案静待海事与司法调查,该院不便多作评论。惟“国研院”站在业主监督立场,不可能偏袒船长,待调查结果认定责任归属,一定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及损害赔偿。

东南网10月14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最大海研船海研5号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船难,是一连串不同的最坏情况所造成的结果,当时一手建造海研5号的台大海洋所教授唐存勇,去年因忧郁症上吊自杀,一年半后海研5号沉船,令人不胜唏嘘。

唐存勇去年5月初受忧郁症所苦,留下遗书上吊自杀,身为海科中心“研究船建造组”召集人的他,一手设计监造海研5号,海研5号风光举行下水与启航仪式,没想到航行仅1年半,就跟随设计师的脚步沉船了。

2700吨级的海研5号发生此次意外,是一连串的坏情况所造成的最坏结果:海象很差、偏离航道、气密门失效、船壳撞破大洞、大量进水、失去动力、还适逢澎湖第二最低潮与最高潮差等。

然而,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枉死的“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世杰,因为计划总主持人并不是他,却阴错阳差当了海研5号领队而丧命。

这次任务是“环保署”委托台湾海洋大学执行的建教合作计划,计划总主持人是海大特聘教授龚国庆,他也是上一任的海科中心主任,因和“国研院”高层不愉快,而在今年7月去职,因此,原本应由龚担任首席科学家浩浩荡荡出航的ORV1416航次,才改由第二顺位、很少出海的协同主持人许世杰担任领队。

如海洋界所言,如果是龚担任领队,凭他在海上作业的资历与丰富经验,或许结果可能不同,而许世杰也能保住性命。

东南网10月14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科技部”所属海研五号海洋研究船10日下午在澎湖龙门外海疑似触礁沉没。船上45人全数救起,但是仍有2人不幸罹难。有权威人士爆料,海研五号第一时间是撞到澎湖海域的“外浅石”,且当时也非由船长开船,船也未走在航道上。

对于海研五号沉船原因众说纷纭,备役海军潜舰上校王志鹏11日表示,澎湖周边海域多礁石,是复杂的浅水海域。他推测很有可能因台风外围环流,强浪与海流造成海研五号偏离航道,之后再触礁沉没。

外界一直怀疑,当时开船的船长是不是使用自动导航而非手动,才会使船身偏离航道难以修正。此外,还有权威人士爆料,船第一触礁点是在澎湖北边海域的“外浅石”,撞击后顺着东北季风才南下漂流到查母屿附近沉船,权威人士还透露,当时开船的不是船长,且船也未走在航道上。

为了厘清海研五号沉船原因,“交通部航港局”表示,已派调查人员持续进行搜证及调查,除促请船长提送海事报告并传询相关船员制作海事笔录。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监察委员”尹祚芊、蔡培村及仉桂美申请自动调查“海研五号”沉船意外,了解事发原因,以及是否有公务人员违失等问题。

台“科技部”“海研五号”日前在澎湖龙门外海发生船难,造成2人死亡、多人受伤意外。“监察委员”尹祚芊、蔡培村及仉桂美申请自动调查,将深入了解意外发生原因,并厘清相关事实及责任。

“监委”指出,海研五号冒着八级阵风出海后发生船难,究竟是天候不佳等自然因素所造成,还是驾驶操纵或船体建造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相关机关及公务人员是否涉有违失,均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另外,苗栗县消防局11日于竹南外海进行海上常训,却发生2死3伤意外,尹祚芊申请自动调查。

尹祚芊将了解意外事件当天,天候海象是否适合训练,有无训练的必要性,当时训练设施是否足够,救生训练前的各项准备是否完善等问题。

东南网10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刘强)台湾最大海洋研究船“海研五号”近日在澎湖外海触礁沉没,这起船难除了导致2名科研人员死亡、数十人受伤外,也重创台湾海洋研究、空气监测、替代能源探寻等重大科研计划,甚至波及台军多个重大导弹研发案。

肩负多项重大计划的“海研五号”

“海研五号”10日傍晚在澎湖外海沉没,岛内各界在震惊之余,目前将重点放在事故究责和遇难者抚恤方面。事实上,作为台湾首艘具有远洋探测能力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号”沉没的后续影响是相当复杂而长远的。

“海研五号”隶属台当局“国家实验研究院”的“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公开资料显示,“海研五号”吨位达2700吨,长72.6米,宽15.4米,最大航速12节,续航力达50天,航程可达13000海里。该船由台湾自行设计建造,建造经费达新台币17.9亿元,配有18名船员及30名研究员,2012年正式交船,2013年2月才开始出海作业。

“海研五号”是台湾第4艘海洋研究船,也是最大、最先进的一艘。据“台湾实验研究院海洋中心”前主任高家俊介绍,在“海研五号”之前,台湾拥有3艘学术研究船,但因为岛内忌讳“4”,这艘2011年下水的新船被命名为“海研五号”。

高家俊指出,“海研五号”肩负多项海洋研究任务,包括海底礁层研究调查、海洋水文研究、观测台湾周边海底地震状况、监测核电厂附近海底断层,以及替代能源探寻。去年9月,“海研五号”曾在西南海域海床采集到高浓度的甲烷气,并首度实际点燃成功,上个月还与德国科研机构合作在台湾西南外海进行可燃冰资源探勘计划,近期正在执行台当局第二期能源科技计划。

唯一遥测船沉没打乱台军计划

耗10年精力打造的“海研五号”,仅仅出航50多次就意外沉没,不仅对台当局多项雄心勃勃的海洋研究计划造成重创,也波及到台军多型导弹自主研发计划。

“云峰”中程导弹、“雄风2E”巡航导弹和“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岛内被称为“新三弹”,是台当局自李登辉时期就启动、由“中科院”主导的反制性武器研发计划。

但台军的九鹏导弹基地,以往只有基地本身和兰屿、绿岛三个遥测站,缺乏远距遥测点,导致这些导弹只能做环绕式试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的测试数据,对研发量产影响都很大。

台“中科院”因此通过“星隼项目”,从2010年到2013年总共编列了近24亿元新台币经费,以延伸九鹏基地远距离导弹观测系统与更新遥测系统为名,在“海研五号”海上装设“X-band雷达系统”,使该船拥有了追纵观测并分析导弹飞行数据的能力,成为台军位于海上的第4个机动观测点,“海研五号”实质上也成为台湾唯一的导弹观测船。

在“海研五号”加入导弹测试行列后,台“中科院”原本计划于今年底,在东部海域对“云峰”中程导弹进行全弹全射程试射,作为量产前的关键测试。但“海研五号”的意外沉没,不仅让这次试射计划夭折,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云峰”中程导弹的量产进程。而这种挫折,对于手握多项武器研发计划的台军来说,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东南网10月11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海研五号于昨(10)日在澎湖龙门外海触礁沉没,造成2死24人受伤,虽获救船员说,船沉之前有听到船壳碰撞声,但目前海研五号真正沉船原因还不得而知,“国研院副院长”綦振瀛今日表示,待海象好转后,“航港局”将会打捞,不过确切时间目前还不知道。

海研五号配有“黑盒子”,可以记录航行、机舱、安全参数以及驾驶台通讯和雷达资料,因此“航港局”将会在海象好转之后,出海打捞。

针对海研五号船难,“科技部长”张善政今日表示,昨发生事故后就已经成立紧急应变小组,并已派遣“国研院长”罗清华等人前往澎湖慰问受灾人员,并致赠慰问金及安排未受伤同仁返台事宜,至于海研五号的出事原因,“科技部”也将全力配合调查。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湾“海研五号”触礁沉没引发海内学术界震惊,恐怕很多研究就此受阻。

根据台湾实验研究院海洋中心前主任高家俊指出,在海研五号之前,台湾拥有三艘学术研究船,民众不喜“4”,所以直接命名“五号”,吨位达2700吨,2011年6月下水,2012年交船,2013年2月开始出海执行作业,是台湾吨位最大,装备最佳的民间学术研究船。

“海研五号”除了受各位委托进行海洋相关研究外,它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首要任务是海底礁层研究调查,深入调查陆地延伸的海底礁层究竟有多远。

再就是进行可燃冰调查,高家俊说“ 海研五号”2013年9月底,在西南海域海床采集到高浓度的甲烷气,并首度实际点燃成功,虽然其中的藏量、浓度、开采价值,还待进一步调查,但是可望成为下一波台湾替代能源发展新页。

另外,海研五号的强项就是研究海洋水文,包括潜艇水下航行都必须仰赖海洋水文掌握,海水温度密度及盐分多寡都会有影响。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最大海洋研究船“海研五号”昨天傍晚发生船难沉没,检调中心及“交通部”港务局正在查明沉船原因。

台湾“国研院”副院长綦振瀛表示,海研五号的黑盒子仍在沉没的船中,里头会有驾驶的一举一动,包含通话录音等,详细情形仍需等海事鉴定完成。

中新网10月11日电 台湾海洋科研船“海研5号”10日在澎湖外海发生船难,船上45名成员全数被救起,但其中有2人死亡。台湾“中央社”11日的报道再现当时的惊险状况。报道称,在听到卡卡声后,船只开始晃动并倾斜,“海研5号”船上人员回忆了昨天往船首跑、吊挂跳船的海上惊魂经过。

虽然心有余悸,不过船员钟晓纬提到他下个月即将结婚,脸部表情也轻松了一些。

“海研5号”9日上午从安平港出发,10日预计要抵达马祖,但海象太差,在澎湖外海准备折返。

船只疑似触礁失去动能,钟晓纬说,听到“扣、扣”的声音,就感觉船不动了,船舱傍晚5时许就开始进水。钟晓纬身上有多处擦伤,他向访视他们的“科技部次长”钱宗良、“国家实验研究院院长”罗清华说话时,仍一脸惊恐。

“海研5号”探测长林嘉向今天受访,回忆船只疑似在发出“卡卡”声后并未熄火,过没多久,船只就有进水的情形。他指出,船只进水后疑因电盘潮湿,船尾开始下沉,船上的人员都往船首移动,船长也宣布大家应该做好逃生准备,并吊挂下两艘小艇。

“海研5号”船难11名伤者目前还在澎湖三总医院就医,至于平安的人员安置则在县府劳工育乐中心,稍晚将会返回台湾岛。

中新网10月11日电 针对台湾科研船“海研5号”在澎湖失事的原因,台湾“中央社”11日报道称,船舶专家今天表示,澎湖周边属多礁石的复杂浅水海域,台风环流造成的强浪与海流极易让航向偏离,昨天船上人员的紧急应变举措已算合格。

“海研5号”9日上午从台南安平港出发,预计展开为期8天的海域污染物监测及传输模拟等计划,原定于10日抵马祖,但海象太差,昨天在澎湖外海准备折返,疑因触礁,船只昨傍晚5时许进水,晚间10时不到就在龙门外海处沉没。

备役海军潜舰上校王志鹏表示,澎湖是珊瑚礁地形,周边海域多礁石,是复杂的浅水海域。他推测昨天船难若是触礁,很有可能因台风外围环流,强浪与海流造成海研5号偏离航道。

王志鹏指出,尽管船上装有GPS导航,但强浪与海流会让定位困难,若定位频率不足,易造成航行误判,在恶劣天候与海象时,应提高船上GPS定位频率。

他说,“海研5号”结构不入军舰扎实,成员的损管堵漏训练也不可能像海军一样严格,只要进水超过船只吨位的三分之一,船就会很快沉。

“船壳其实就跟蛋壳一样。”拥有造舰经验的船舶专家表示,不要看船舶拥有10厘米以上厚度的钢板,若对照船舶整个体积,船只的船壳其实都很脆弱,一但触礁或撞破洞,根本就来不及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