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台海_>>台海热词>>“张王会”

中新社南京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12日在江苏考察台资企业。他勉励广大台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继续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贡献。

张志军在南京考察了开诚礼品公司、吉士福餐饮两家台资服务业企业。他表示,大陆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台湾服务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大陆和台湾服务业紧密合作天地广阔。我们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大陆服务业发展。

张志军在无锡考察了新麦机械、健鼎科技公司并与部分台商座谈。他说,我们对台商和台资企业十分重视,鼓励台商在大陆扎根,支持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大陆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奋斗,未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持续快速发展,台商在大陆发展前景可期。

张志军表示,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陆的支持,更需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希望台商抓住机遇加快企业发展,同时继续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贡献。(完)

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12日上午拜谒南京中山陵。

王郁琦在祭文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中山思想,共同资产”。“‘九二共识’,求同存异”,“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王郁琦说,两岸过去60多年来,最严重的时候曾经兵戎相见,但在2008年之后,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以制度化协商及交流合作,促进了和平稳定发展。今后,双方要务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建构长远稳固的两岸关系,增进人民的福祉,将台湾海峡建构为和平及合作之海。

王郁琦一行向中山先生坐像鞠躬行礼,敬献花篮,并瞻仰了石棺。(记者齐湘辉 张展鹏)

2月12日上午,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在谒陵后发表简短讲话。 中新社发 泱波 摄

视频:台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拜谒南京中山陵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京2月12日电 (记者 郑巧 刘舒凌)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2日应询表示,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记者问,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当天上午在中山陵博爱广场讲话中,谈及“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已经103年了”,对此有何评论?

身在南京的马晓光回答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尊敬。他103年前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那段历史,其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

  历史,有时巧合得令人吊诡。

  24年前,当亚洲辩论大赛的聚光灯投向决赛的现场,21岁的“王郁琦同学”作为反方选手,硬生生地从南京大学手中夺走了象征最高荣誉的桂冠。而决赛的辩题,恰是“人类和平相处是可能实现的理想”。

  “王同学”怎么也不会想到,24年后,他将以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的身份访问大陆,令人称奇的是,今天,“王同学”将赴当年对手的学校发表演讲,一反当年辩论的观点,寻求两岸“和平相处的可能”。当年一再辩述的不可能,如今却要拼命用行动证明那是错的,如今真理似乎重新回到了“正方”。昔日针锋相对的辩论赛,今天温文尔雅的演讲台。如果说当年的辩论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那么“张王会”的成功举行也将注定载入明天的史册。虽然“王同学”只是低调地表示“是值得记录的一天”,但恰巧道出了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的本质,就是记录。

  翻开两岸关系的记录册,从炮火连天、隔空喊话、开放探亲、恢复谈判、实现“三通”、密切互动一路走来,一路风尘写红笺,几多佳话越天堑。不仅“汪辜会谈”已成绝响,“陈江会谈”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当年或难咽、或释怀的兄弟仇、姐妹恨;那些或续接、或隔阻的相思苦、离别愁;过往或猜忌、或不疑的家国梦、手足情……所有的这一切,伴随着许多长久的不为人知的默默等待的人心,伴随着1949年的大江大海,伴随着许多相见不能见、不愿见的伤痛,都化为尘土和雨露,成为两岸关系迈向新征程的一种积淀和滋养。如果说当年书信中的一句“度尽劫波兄弟在”促进了两岸交流探亲的善意之举,那么今天“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是客观又谦逊的表达。曾记否,几年前,海协会陈云林会长首次赴台,还有些许杂音环绕;此去稍稍经年,两岸关系的“良辰美景”已然惠泽越来越多的乡里乡亲,而非不可触摸的“虚设”。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这是一种底气十足的自信。未来的两岸关系虽难言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但终究不会回到以前的沧海桑田、波谲云诡。

  “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终归、要、逐步、总不能、一代一代,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和两岸关系过去的历史,在激励今天和后来的人们在两岸关系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而历史最大的意义,也莫过于两个方面:一告慰先贤,一启迪后人。

  历史等待着后人继续前行。无论多么吊诡,总是充满期待、值得期待。(李章程)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中国台湾网2月12日南京消息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12日上午率领台湾陆委会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随后在博爱广场发表了简短演说。

  综合此前媒体报道,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11日上午抵达南京,下午在南京紫金山庄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会面,其后将召开记者会说明会面内容。这是双方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

  王郁琦12日上午拜谒中山陵,并将在南京大学发表演讲。

  王郁琦13日将前往上海,与上海学者智库座谈,并将向大陆学者提供更多台当局方面的观点;之后王郁琦还将前往上海广播电视台,了解大陆媒体情况,呼应两岸新闻交流议题。

  王郁琦将在14日上午探访上海台商子女学校后,自上海浦东机场搭机返台。返台后,王预计将于当天下午5时举行记者会。(中国台湾网记者田云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中国台湾网田云鹏 摄)

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 2月11日,经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沟通协商,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率团到访南京,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即外界所称“张王会”)。这一举世瞩目的会面,不仅实现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首次正式接触,而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两岸政治互信,无疑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必将进一步增强两岸沟通,增进相互了解,更好地维护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更有利于双方共同推动两岸关系不断深化发展。

一、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正式接触为今后两岸之间的沟通交往开辟新路径

作为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国台办和陆委会皆已成立20多年,基于多种原因,双方负责人长期无法见面,两岸接触商谈只能经过两岸两会实现。在两岸交流千帆竞发的当今时代,这一现状显然已成为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一大“短板”。现在,双方负责人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实现首次正式会面,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交换意见并顺利达成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标志着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终于可以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

当然,从两岸关系发展长河看,此次“张王会”虽然时程较短、内容有限,但这“一小步”却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之间实现正常互动的“一大步”。这一突破不仅意味着两岸交流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增容,并可由此形成两个部门之间的制度化联系、互访,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增添新的机制性平台。今后,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必将能更加直接、便捷地交换意见看法,在第一时间化解双方的疑虑、担心,减少误判,更有效率地沟通协调相关事务,更快更准地就相关事务做出正确决策,更有效地维护、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

二、树立了两岸关系进程的新里程碑,为实现两岸关系全面良性发展增加新动力

一方面,“张王会”既是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加强的必然,也是进一步深化两岸互信的重要一步。近6年来,两岸关系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大幅改善与稳定发展,双方交流合作也全面持续扩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等方面共识增多、互信增强。“张王会”的实现就是这一大环境的必然。并且,此次“张王会”又进一步补强了长期被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四大基础中的“政治短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必将水涨船高。因此,“张王会”不仅仅意味着国台办与陆委会两个部门之间的接触对话,更将成为两岸互信深化的新起点,两岸关系也将由此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另一方面,“张王会”是两岸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举行的双方两岸事务负责人的历史性会晤,有人甚至誉之为“1949年以来,见证两岸关系最重大的历史进展与突破之一”,实不为过。并且,此次“张王会”的成功举行也再次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积累共识、减少分歧,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今后,只要继续本着“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展”精神,两岸关系的更大突破还会接踵而至,更多的惊喜在等着大家。

三、只有珍惜当前成果,放眼未来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张王会”来之不易,实在值得两岸每一位同胞珍惜呵护。这绝对是两岸绝大多数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关系的发展始终应“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作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亦是如此。毕竟,两岸善意仍需一点一滴地积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需一步一步地深入。

当然,所谓“行百里,半九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越深入,两岸之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就越凸显,所现问题越多,就越需要我们更有信心、耐心和决心,而决不可半途而废。惟如此,才能在收获更多的两岸关系和平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的亲情,从而让两岸同胞更好地携起手来,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

总之,“张王会”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又是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的必要举措。两岸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从而更好更稳更快地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党朝胜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新华网2月11日署名文章:“张王会”开启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新模式

王治国

2月11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正式会面,双方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和政策、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以及两岸交流合作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交换意见。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直接正式会晤,标志着双方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上迈出重要一步,将加快推动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步伐,并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张王会”能够顺利举行既是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深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双方处理两岸重大敏感事务的客观需要。正如张志军指出的,两岸关系几十年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的,直到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辟了和平发展道路。双方五年多来,交往频繁、互动良好,不断巩固和提升双方政治互信,为两岸对话商谈的不断推进营造了有利氛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就多次表示,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湾独立”。去年6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与习近平总书记会面时更明确宣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使两岸就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张志军与王郁琦随后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进行了简短寒暄,双方同意建立直接联系并实现互访交流,为今年2月张王正式会面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台办发言人强调,“张王会”是“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在近来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张王会”顺利举行及国台办与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的正式建立,也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甚至可能推动两岸政治互信实现质的进步,从而为加快两岸关系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扎实的政治互信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两岸间一些重大、敏感问题日益凸显。为继续深化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双方需要进行更高层次、更有效率的沟通与协作。台陆委会最新民调也显示,岛内约60%的民众支持“张王会”。未来随着国台办与陆委会常态化和制度化联系沟通机制的建立,两岸双方的政策沟通将更为直接顺畅,政策误判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两岸事务的处理环节将大幅减少,处理两岸事务的便捷性和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张王会”顺利举行开启两岸交流沟通新模式,标志着双方在推动政策对话上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争取两岸交流合作新进展,新突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两岸之间对话商谈发展不易。自1949年相互隔绝后,两岸在长达近40年里无任何公开接触与商谈。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不断出现的两岸突发事件,两岸才开始成立临时性的谈判组织,进行“应急性、专题性”商谈。1993年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成功举行“汪辜会谈”后,逐渐建立了海协会与海基会制度化商谈模式。但后来李登辉和陈水扁大肆鼓吹“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推行“台独”施政,严重违背了两会关于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使两会商谈被迫中断十余年。直至2008年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后,两会商谈才得以恢复。但是无论“应急性、专题性”商谈还是两会制度化商谈,两岸都是通过授权民间团体加以实现。而“张王会”则是两岸历史上首次由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直接会面沟通,双方会面层级已发生质的突破,标志着两岸推动政策对话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虽然从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及双方政治互信水平看,此次“张王会”还没条件直接开谈两岸政治议题,但在会谈中,双方回顾了近6年来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与协商谈判取得的积极进展,积极评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系列成果,表示将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扩大交流,推进谈判,密切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共同振兴中华。同时,经由“张王会”建立的双方联系沟通机制将具有对未来两岸双方就两岸关系全面发展涉及的政治性议题交换意见、凝聚共识、积累互信的前景,富有重大而积极的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张王会”再次确认,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与海协会和海基会制度化协商及签署协议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海协会与海基会自2008年复谈以来,先后举行9次会谈,签署了19项协议并达成多项共识,已成为有效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职能上完全不同于国台办与陆委会政策决策者的角色。且由于国台办与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将重点关注政策性、原则性问题,反而使两会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具体问题的商签。

总之,“张王会”是裨益两岸关系发展的务实安排。虽然台“立法院”对王郁琦此次参会提出诸多政治限制,民进党甚至设下所谓“三大原则、六个不碰、五个应该”等重重关卡,但“张王会”事实是,在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增进政治互信,实现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已开启两岸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对深化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望两岸各界理性看待,珍视成果;更期许未来两岸在“一中框架”下能不断巩固政治互信,不断扩大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并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李琳)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11日下午在南京与到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正式会面,双方就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这次历史性的会面以及取得的成果,开启了两岸制度化发展的新模式,是两岸关系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甲午新春伊始,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率团到访大陆,展开为期四天的访问行程,他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到南京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面。这是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国台办和陆委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举行的负责人首度正式会面。

去年10月,张志军、王郁琦二人在巴厘岛进行过短暂见面,商定双方两岸事务主管举行定期互访。在大陆方面的诚挚邀请下,仅仅经过4个月的时间,这种设想就变为了现实。面对专程而来的王郁琦,张志军在会面中充分展现了东道主的真诚与善意。“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我希望也相信,今后我们会常来常往,一定能成为好朋友,共同为两岸关系发展出力。”

两岸关系经历了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从相互隔绝到实现全面三通,从贸易壁垒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后经贸发展的大繁荣,从政治对峙到今天相视而坐、共商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张志军说:“回顾这段历程,深感两岸关系能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实属不易,凝聚了两岸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我们应倍加珍惜,共同努力,维护好并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我们双方应下定决心,绝不能让两岸关系再遭折腾,更不能走回头路。”

王郁琦对张志军的表述进行了正面呼应。王郁琦说,此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两岸关系向着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今天在这里正式见面,一起探讨两岸民众所关心的议题,这代表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篇章,是值得记录的一天。可以针对双方关心的议题坐下来开会,这样一个得来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我们都应当珍惜重视,希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两岸关系。”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正式会面中,两岸双方达成了积极共识,双方商定并积极落实建立国台办与陆委会之间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对于这一重要成果的意义和运行方式,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解释说:“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有利于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深化互信,推动妥善处理和解决两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两部门相互为对方部门相关人员往来提供便利。这个机制不取代海协会与海基会事务性商谈及签署协议的功能,不改变两岸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方式。”

在会面中,两位负责人还就着力完成ECFA的后续协商、扩大和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尽早实现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等多项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讨论,并表示将共同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

张志军、王郁琦二人的首次正式会面,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期许,舆论普遍认为,只要商定的机制能够尽快建立并有效运作,两部门负责人能够实现定期互访,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岸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尽早落实。我们期待着这颗在中国甲午年新春播下的两岸关系发展的希望种子,能够成长为见证两岸和平发展的参天大树。

原标题:“张王会”成功举行 两岸关系再获重大突破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网报道,11日下午,南京春寒料峭,但紫金山庄紫金厅里却是绿意盎然,温暖如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来访的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成立20多年来首次负责人正式会面。

此次会面是两个部门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开端,也是在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巩固深化的形势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两个多小时的会面中,双方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包括:应珍惜并维护来之不易的局面,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扩大交流、推进谈判、密切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共同振兴中华;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

双方还讨论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若干事宜,表示将着力完成ECFA后续协议的商谈,完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与可行途径;进一步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继续协商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务实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尽早实现互设;等等。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说,“‘张王会’成功举行,国台办和陆委会商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这是两岸关系发展60多年来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进展。”双方讨论的事宜都是当前两岸关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今后相关成果都能在两岸共同推动下尽快实施。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指出,“张王会”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可预见的未来,张志军回访台湾,无疑将对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昨天下午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舆论广泛认为,这可视为大陆与台湾主管两岸事务的官员首次正式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

张志军表示,双方应下定决心,绝不能让两岸关系再遭折腾,更不能走回头路。王郁琦则称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篇章。

拜谒中山陵

据京华时报报道,王郁琦一行27人定于今天(12日)上午拜谒中山陵,下午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发表演讲;明日(13日)转赴上海,当天下午先在上海社科院与大陆学者座谈,后到上海文广集团参访;后日(14日)参访上海华东台商子弟学校,当天返回台北。

据悉,王郁琦在台北桃园机场出发前表示,如果没有2008年之后两岸关系的良好发展,这次参访也不会这么顺利。由于“张王会”受到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报名采访的媒体记者共有88家220人。其中,大陆媒体30多家、84人,台湾约30家媒体、61人;香港媒体7家、19人;外国媒体18家、56人。

故人来相见?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王郁琦是个辩论高手、也是个精通电脑的“宅男”,还曾作为台湾大学辩论队辩手在1990年亚洲辩论大赛中打败南京大学辩论队。

报道称,脑袋转得快,思虑敏捷是王郁琦的特征,上高中后,打电动是他的家常便饭。他很“宅”,是个宅男,最爱躲在家里打电玩。考上台湾大学法律系后,他参加辩论社,而不是什么网络社或电脑社。读完大学后,他把电脑与法律完美结合,赴美攻读科技法律的博士学位。

当年,王郁琦协助台湾大学打败了南京大学,辩题是“人类和平相处是可能实现的理想”,台大作为反方得到冠军。然而,该辩题像是一个命运般奇异的巧合,当年他一再辩述的“不可能”,如今却要拼命证明当年是错的。

马英九心腹

据报道,王郁琦1969年出生,拥有台湾大学法律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台湾元智大学、世新大学任教。在马英九担任台北市长期间,他出任市政府顾问,参与推动台北市无线宽带计划。

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王郁琦担任马萧竞选总部发言人。当年5月马英九就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后,王郁琦被任命为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发言人。2012年9月,王郁琦接替赖幸媛出任陆委会负责人,成为陆委会史上最年轻的掌舵者。台湾舆论认为,作为马英九的核心幕僚,王郁琦出任该职,代表马英九对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视。(记者 覃博雅)

  中国台湾网2月12日消息 “张王会”后续台媒跟进报道。台媒今日指出,11日“张王会”结束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紫金山庄设宴欢迎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双方除了享用地道的江南菜色外,还喝了些红酒、茅台庆贺,气氛轻松活跃。席间,张志军与王郁琦互赠礼物,张志军赠与绣有中山陵的南京特产云锦,王送出的是刻有“玉见台湾”字样的花莲玉。(中国台湾网李帅)

王郁琦“登陆”与张志军在南京会面,此事成为今天台湾各家媒体的头条新闻,此间广播、电视、平面及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大阵仗推出相关新闻,消息、特写、社论、新闻分析,应有尽有。

台湾“中央社”在第一时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王郁琦搭机离开台北、抵达南京及下午会谈等,不断发出消息,包括张志军先称“王郁琦主委”,又称“郁琦主委”,接着,王郁琦又称“张主任”等,非常仔细。

《中国时报》发表了社论。《联合报》推出了特派记者的分析文章。《联合晚报》刊登特派记者写的《张志军设欢迎宴 走清新风不拼酒》消息。

此间中天、东森、TVBS、三立、年代等电视台的新闻台,除及时插播“王张会”的新闻外,还请来各路名嘴分析王郁琦“登陆”的背景、影响及意义。(记者王连伟)

“难能可贵”

王郁琦在开场致辞时表示,去年10月他与张志军在巴厘岛短暂见面,当时商定的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定期互访,经过短短4个多月就能实现,“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会面,共同探讨两岸民众关注的问题,这代表着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他说,国台办和陆委会成立20多年来,两岸关系有着非常剧烈的变化,“从当初几乎要兵戎相见,到今天我们可以坐在这边开会”,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对于得来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我们都应加以珍惜,也希望我们能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岸关系。

“走得更近”

张志军说:“我注意你来访前曾讲,此行任重道远,此次会见的确备受各界瞩目,两岸民众有很大期待,我们双方的责任都很重。其实,我认为,只要我们道走对了,路就不会遥远。台北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比北京到南京还要近。我相信,两岸只要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走下去,今后应该而且一定能够走得更近。”

张志军表示,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我们必须有一点想象力”。不仅是这样的会面,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应该有更大的想象力。 他说:“我也非常愿意有机会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到台湾去。两岸是一家人,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作为两位主管两岸事务的负责人,我们要多做沟通,多了解彼此的社情民意,我想两岸的民众对此是欢迎的。”

(据新华社电 记者齐湘辉 陈斌华 张展鹏)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11日下午在南京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这次会面及其成果开启了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是两岸关系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有利于维护、巩固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局面,有利于两岸双方继续扩大交流、推进对话、密切合作,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必将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回首两岸从隔绝对峙到交流对话的不平凡历程,此次“张王会”当真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国台办与陆委会是两岸双方依循一个中国的原则设立的负责两岸事务的专责部门,但成立20多年来却一直处于“对口”却“隔空”的状态。今天,两个部门负责人终于举行正式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这无疑是两岸关系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两岸关系制度化达到新的水平。

“张王会”能够顺利登场,关键在于去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相向而行,巩固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去年即多次公开表示,不会在任内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湾独立”,希望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推动和平与繁荣。未来双方只要继续巩固这一基础,深化互信,良性互动,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在两岸合作交往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妨碍和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后,有利于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深化互信,推动妥善处理、及时解决两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这一机制将成为今后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新的牵引力。我们相信,只要机制能够有效运作,两部门负责人实现定期互访,就一定能推动此次会面达成的各项共识的尽快落实,就一定能达成更多、更积极的新共识,从而维护好并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两岸双方都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都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农历新春播下的这颗希望的种子,就一定能够发芽开花,结出硕果,共同许两岸同胞、许中华民族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陈键兴 陈斌华)

两岸关系已“闷”了一段时间,但马年开年来了一场突破性的“张王会”,再次调动起大家的兴奋点,两岸和国际间百名记者上阵采访,紧盯“张王会”的一言一行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两岸关系凡“首次”都是焦点。此次王郁琦到访,是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首次“登陆”,按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惯,王郁琦邀请张志军访台,张志军接受了邀请,这将会是国台办主任首次访台。

两岸拉开铁幕以来,从“九二共识”的达成,到“辜汪会谈”,到2008年的两岸两会重启协商,两岸间大事的协商与处理一直在海协会、海基会间进行,此次“张王会”标志着两岸事务的主管部门建立了直接的、常态化的联系。直接,意味着不费时、不拐弯;常态化,意味着少曲解、少干扰。在两岸两会继续保持商谈的同时,现在又多了一个解决两岸问题的渠道,沟通又深入了一步。

张志军在会面致词时表示“一回生二回熟”。“张王会”的确还属“初会”,不可能触碰两岸间的那些难题,还需要常态化地“会”下去,增进互信与了解,为下一个突破积累能量。

王郁琦在致词时也表示“对于得来不易的局面,我们都要珍惜与重视”。珍惜“张王会”和两岸关系成果的前提是,不挑衅双方的互信基础,不破坏增进了解的共同目标,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岸才有可能坐下来抽丝剥茧整理历史与现实的重重难题,“张王会”才能向更深入走下去。(陈晓星)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