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陈悦)第四届海峡论坛16日将在厦门开幕。记者14日从厦门口岸了解到,参加论坛的台湾民众以及各类台湾特产已开始陆续入境。厦门方面也充分发挥和台湾地缘相近、风俗相似的优势,以浓浓“闽南味”给入境台湾客人带来“回家”的感觉。

记者下午3点半在厦金直航码头国际邮轮中心看到,来自花莲湄清宫的客人刚刚抵达。他们表示,此次来厦门是参加两岸百家宫庙交流活动,这样的民间交流活动“很好”,“越多越好”。

先于台湾民众,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特产、美食已早一步抵达厦门。厦门检验检疫部门人士介绍,由于去年海峡论坛台湾庙会大为成功,今年台湾业者带来两倍于去年的夜市精品小吃,如状元鱼皮、虱目鱼丸、冲绳黑糖姜茶、乌醋等,让厦门人可品尝到更多更好的台湾本土美食。

据厦门检验检疫部门介绍,今年海峡论坛进境货物已达到27.55吨,除了来自高雄、马祖、澎湖、台南、基隆等台湾县市的200多种特色小吃和土特产外,还有电音三太子跳舞玩偶、琉璃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品及部分推介材料。

为了让台湾客人和台湾特产都能快速便捷入境,厦门边检、检验检疫、海关等都推出了服务措施。检验检疫部门专设报检窗口和展品检验监管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无假日”服务,允许货物在指定地点集中查验,快速通检。

在国际邮轮中心,记者也看到边检等部门都设立了海峡论坛专用通道。海关、边检部门还在机场、码头等派出懂闽南语的工作人员为台湾客人提供咨询服务,让他们一落地就能听到闽南语的问候,有回家的感觉。

记者还了解到,负责接待台湾客人的厦门各个酒店也推出许多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如厦门悦华酒店,就在每间客房放置功夫茶具、厦门地方茶点,让下榻的台湾客人品尝到熟悉的“闽南味”。

中新社福州6月14日电 题:海峡论坛新拓展 两岸交流更深入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为期一周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定于6月16日至22日举行,从第四届海峡论坛组委会新闻中心已经发布的论坛系列活动资讯可见,在成功举办前三届的基础上,本届海峡论坛继续坚持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又有了新的拓展。

“海峡影视季”将首次亮相海峡论坛,就是一个说明。在前三届基础上,本届海峡论坛整合往届“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两岸影视制作峰会”两大板块活动,第一次推出“海峡影视季”概念品牌,欲将其打造成为集展示、评奖、论坛、洽商等元素于一体的两岸影视交流合作发展新平台。

与往届相比,本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还首次开设“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影、电视剧”、“最受台湾观众欢迎的大陆电影、电视剧”等5个表彰项目。这是目前两岸针对影视交流合作开设的唯一表彰项目,也是海峡论坛上两岸影视交流合作活动的一个新突破。

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110对闽台特色乡镇“联姻”谋发展,共同就两岸乡镇特色产业开展深度对接和交流;台湾101个乡镇与福建107个乡镇签订了117项交流合作协议,内容从农渔业种养到农产品加工生产,从乡村旅游到工商贸易,从文化名镇名村到特色资源保护开发,从人员往来到项目合作,建立了对接交流合作关系。

在本届海峡论坛上,两岸乡镇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海峡两岸民族乡镇发展交流会是海峡论坛唯一以少数民族乡镇为主体的分论坛,使海峡论坛举办以来两岸少数民族的交流从以文化为主走向以经济交流为主;两岸乡镇基层调解员联谊交流会是扩大基层交流的一项新活动。

福建农业部门人士称,目前,两岸基层乡镇交流更加深入频繁,相关协议的具体内容已基本落实,促进闽台乡镇交流合作深度发展。

据海峡论坛组委会新闻中心透露,本届海峡论坛的新拓展还见于:

首次举办两岸民间信仰宫庙交流会。两岸开展民间信仰交流以来,两岸百家宫庙将第一次汇聚在一起“叙法缘、话和谐、促发展”,签署《两岸百家宫庙共同宣言》,推动两岸民间信仰宫庙交流与发展。

首次举办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此次论坛由涉台婚姻人数较多的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10个省市民政厅、台办作为联办单位,实现省际联办、两岸合作,将有效扩大海峡论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共同家园论坛以“探索实践‘五个共同’,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为主题,将首次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

海峡两岸质量论坛作为目前两岸质量领域交流合作规模最大的盛会,亮点纷呈:合作范围拓展到质量政策、质量管理、质量教育、检验认证、学术研究等领域;增设厦台品质合作座谈会,就推进两岸质量发展合作模式进行具体商讨,可望形成厦台品质合作意向书。

此外,还有台湾特色庙会也得以延伸、提升。去年,海峡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台湾特色庙会。今年,台湾特色庙会在厦门举办的同时,将首次“复制”到福州,新增摊位100个;厦门的台湾特色庙会也扩大规模,摊位将达250个左右;此次庙会还新增文创展区,展示台湾文创精品,为传统庙会注入时尚的新元素。

“本届海峡论坛在前三届的基础上力求巩固、创新、提高,办成特色明显、亮点突出、实效性强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使基层交流更加深入。”诚如海峡论坛组委会副主任陈玲女士所言,随着五大板块30多项系列活动全面铺开,本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项新拓展将使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更加深入互动。(完)

作为海峡论坛·闽南文化节首个项目,8日,《李亦园与泉州学》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泉州举行。

泉州学是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历史文化、人类发展、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跨科文化人类学。李亦园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学研究学者,他以泉州乡亲和台湾文化使者的双重身份,深入泉州乡间,研究、梳理泉州学发展演变脉络,对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亦园与泉州学》即整理汇集了李亦园有关泉州学研究的部分文章及泉州学者有关李亦园学术成就的论述。(记者 刘益清)

记者13日从平潭综合实验区获悉,作为本届海峡论坛重要活动之一的首届共同家园论坛已准备就绪,将于6月17日至19日在平潭举行。

论坛将邀请两岸学术界、企业界等各界人士300多位嘉宾参加,就如何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等议题开展研讨,议题涉及四大方面,包括:平潭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平潭打造成为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枢纽的政策和措施,平潭建设台胞宜业宜居家园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平潭建设两岸共同家园涉及的相关法律。

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由此跃上新台阶。此前,论坛组委会向海内外征集建设共同家园论文,经论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后,入选论文将汇编出版论坛论文集。(记者 王凤山 丁瑞武)

海峡论坛,近来再次成为台湾乡亲关注的热词。记者采访了曾经参加论坛的岛内各界人士,大家对海峡论坛均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期待。作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的嘉年华,海峡论坛在台湾的品牌效应正日渐凸显。

基层交流嘉年华

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海峡职工论坛已举办两届。展示职场技艺、畅叙亲情友谊、介绍发明成果等,职工论坛为两岸职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此外,我省也在海峡论坛上发布事业单位聘用台湾专才等惠台措施,这让岛内职工代表对论坛的举办充满期待。

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姚江临曾两次跨海赴会,这次他依然关注两岸职工交流的话题。姚江临认为,随着两岸交流往来日趋频繁,两岸职工界交流合作的愿望也更为强烈。特别是ECFA开启了两岸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联手推动两岸职工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交流互动,以及两岸更多证照相互采认等,让两岸各有专长的职业技术人才更加顺畅地流通,也让两岸职工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为两岸职工谋求最大福祉,并提升两岸产业竞争力,在ECFA的时代共同赚全世界的钱。

台湾村里长联谊会总会会长郭云辉认为,海峡论坛期间举办的闽台乡镇对接、宗教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两岸基层民众提供面对面沟通的大平台,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交流和展示,让论坛成为一年一度两岸民众的交流盛会。郭云辉表示,海峡两岸虽然曾有过隔阻,但毕竟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两岸基层民众在沟通接触中,同诉乡情,观摩学习,有正当性和必要性,也将促进两岸关系继续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郭云辉还表示,此次也希望与大陆基层代表,就食品安全、基层交流等两岸民生和热点议题展开交流。

农业合作盼双赢

我省是大陆最早开展两岸农业合作的省份,也是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已举办三届的海峡论坛频频推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惠台措施。岛内农业界人士认为,海峡论坛不仅成为两岸基层农民交流的平台,也极大推动两岸农业走向合作双赢。

云林是岛内最大的农业县,期待两岸农业实现双向无障碍交流是当地农产界人士的最大心愿。云林农产物流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赞宏认为,闽台农业不仅渊源深厚,且互补性很强;海峡论坛不仅是交流的平台,更是商机展示的绝好机会。该中心与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合作承办多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每年销往大陆的柳橙1000余吨,出口大陆生鲜农产品约占营业总额的三分之一。

余赞宏认为,ECFA为两岸农产品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闽台应当在此方面率先突破。他还建议,在福建设立台湾农产品直销免税平台或便捷通道等,以进一步降低台湾农产品输入成本,让更多台湾农民尤其是中南部农民直接受惠,实现两岸农业双赢。

漳平永福台商协会会长李志鸿认为,两岸农业特别是茶产业各具优势,台湾具有技术、营销等优势,但却存在销售市场和人力资源的瓶颈;大陆则刚好相反。整合两岸茶产业优势资源,对提升两岸茶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双赢共荣至关重要。李志鸿还说,两岸农业合作要“服水土”,基层民众交流非常重要。只有两岸乡亲及农业技术骨干多来往,才能共同发扬光大传统茶文化。

文化互动合民心

文史专家、台南市南安商会会长郑道聪说,此次台南市共有7间宫庙、100余名信众,参加在厦门举行的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市书法协会将进行笔会交流,当地的电音三太子、车鼓阵等表演团体也将入闽献演,“文化交流活动是我们参加论坛的主要内容,希望福建乡亲观赏到最地道的台南文化。”

郑道聪认为,海峡论坛主打两岸民间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方向,十分契合两岸民心。闽台两岸渊源深远,福建也是很多台湾乡亲的祖籍地。一年一度海峡论坛的举办,成为两岸乡亲互诉乡情的平台,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同。特别是宗教文化和姓氏源流等方面的交流,对于两岸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合作商机,都有较大的助力。郑道聪说,2010年台南市安平区与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结对子后,交流往来更加频繁,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项重要推动力。

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说,两岸共襄盛举,走入第四个年头的海峡论坛也更为务实、深入。尤其是对两岸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产生巨大影响,影视作品展演、发展论坛和合作洽谈等,将促进两岸影视业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广播影视交流合作也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汪威江介绍,厦门正成为两岸许多时装剧的拍摄地,两岸影视业也将在本次论坛首次评选两岸最受欢迎的电影、电视剧等奖项,希望福建能继续借助海峡论坛,在两岸影视文化合作中继续扮演先行先试的重要角色。

共享和平发展成果

台湾民意代表曹尔忠直言,海峡论坛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举办规模大、交流范围广、合作议题多,更在于它已经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特色品牌,也是台湾乡亲了解福建先行先试建设最直接、最全面的渠道。此外,论坛既深化了闽台经贸、文化各项交流合作,也为海峡两岸“大三通”、旅游双向交流等合作内容,提供了研讨和检视的平台,有助于两岸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利好。

曹尔忠表示,他曾参加过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和两岸邮政圆桌会议等论坛活动,由两岸业界代表和基层民众共同参与探讨和建议,有助于落实两岸相关协议的施行,加速两岸民众直接往来的通道建设和两岸经济发展合作双赢。他还表示,海西建设在岛内引发较大关注,海峡两岸应继续发挥论坛的平台和桥梁效应,为两岸乡亲谋求更多的成果和福祉。

本报驻台记者 朱力南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题:海峡论坛铺路 台湾夜市扎根厦门

作者 张建忠 郭熙婵

14日下午4时,面对着鼓浪屿的厦门老街“人和路”,“台湾小吃街”香味四溢;在摊主们的煎炒叫卖中,食客接踵而至。

现烤现吃的“野味烤”占据着小吃街的最前头,这个由高雄业主开办的摊点,围着一层一层的品尝者。海胆包,培根,鸡皮,甜不辣……一道道台湾小吃在煎锅前升腾起香味。在游客的拥挤间,还有售卖小姐“要不要加点辣”的招呼声。

“台湾小吃街”的业主们都是上午10点开业,晚上10点歇业。“日月潭烤猪脚”摊点的业主郑宇宏对落户厦门的“台湾夜市”辛苦与欣慰颇有感触,“去年9月份过来,这里的经营是越来越好,开始有些冷清,今年春节过后,生意好了起来,现在是越来越好”。

郑宇宏说,人流蛮多,知名度越来越高,是因为台湾从南到北的有名小吃这里都有,“现在这里已是厦门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闷热的天气里,台湾水果亦在这里以另一种形式呈现魅力。“现打果汁”摊点上堆放着各色台湾水果,而用台湾水果现打的葡萄牛奶、柳橙牛奶、柠檬牛奶、木瓜牛奶、西瓜牛奶,引来游客扎堆在摊点的小木桌前。摊主一边与记者聊着,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人气可以,我快忙不开了。”

小吃街上各式各样的摊位,为吸引各路过客的眼球,纷纷亮出“正宗”、“金牌”等字眼的招牌。一家花生卷冰淇淋的摊位上,老板更是以红透大陆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为招牌,大打“康熙来了推荐”字样吸引顾客。台北人蔡先生是这个摊位的老板,他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意越来越好做了。

“没有到达夜市,就不算到过台湾”,去年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论坛期间,200余种美食构成的“台湾特色庙会”格外受捧,令台湾小吃经营业者感受到其中的商机。于是,首期有着48个摊位的“台湾小吃街”去年9月在“人和路”上亮相,“台湾夜市”开始扎根大陆。

厦门“台湾夜市”的小老板们对投资与发展的前景看好。一位业者在摊位上“求好更用心”的广告牌,显示了这种心态。

来自台湾高雄的李先生在小吃街经营一家高雄特色小吃无骨鸡脚冻。他表示,大陆引进台湾夜市不仅为台湾小吃提供了好商机,也为两岸饮食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好机会。

一家围满顾客的爆浆玉子烧摊位前,摊主郑太太忙得热火朝天,她是经由小吃街上的业主介绍,于三个月前进驻。郑太太说,当初她来实地考察的时候,觉得小吃街整体营业环境不错,因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经营,没想到一路经营下来生意出乎意料地好,于是坚定了在小吃街上扎根的念头。

组织台湾小吃业者在厦门打造“台湾夜市”的基隆市驻厦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处长徐文忠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台湾小吃街去年9月营业至今,营业额呈上升趋势,目前月均营业额可达570多万元人民币。

将“台湾夜市”成功引入厦门的台湾特色庙会,15日又将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登场。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庙会规模更大,不仅在厦门的摊位将达250个左右,是去年的2.5倍,而且从厦门延伸到福州举行。(完)

东南网6月14日讯(通讯员 刘文娟 本网见习记者 卢金福)今日,来自台湾的鸡脚冻、情人果干、状元鱼皮、牛奶烧等特色小吃顺利通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进入第四届海峡论坛·台湾特色庙会产品布展现场。

台湾特色庙会将于6月15日至6月21日在厦门中山路举行,主办方在去年首届台湾特色庙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此次庙会摊位将达250个左右,是去年的2.5倍,台湾夜市业者也带来了两倍于去年的夜市精品小吃,如状元鱼皮、虱目鱼丸、冲绳黑糖姜茶、乌醋等,旨在让厦门人民品尝到更多更好的台湾本土美食。

据介绍,今年海峡论坛进境货物共计27.55吨,除了来自高雄、马祖、澎湖、台南、基隆等县市的200多种特色小吃外和土特产外,还有电音三太子跳舞玩偶、琉璃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品及部分宣传材料。

厦门东渡检验检疫局是本次海峡论坛进境货物的指定检验检疫单位,该局根据进境货物品种杂、来源广的特点,多措并举保障庙会食品安全,便利货品入境。包括预先介入加强宣传,与承办单位沟通,宣贯检验检疫有关规定,指导办理展品入境动植物、化妆品检疫审批相关工作;提前备案双重排查,责成进境企业报检前对照有关规定,逐项排查产品目录,检验检疫机关对报检清单再次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排除安全隐患;绿色通道快速通检,设立检验检疫驻会工作组,专设报检窗口和展品检验监管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无假日”服务,允许货物在指定地点集中查验,快速通检;四是重点抽检全程监管,第一时间对重点敏感食品在进行检验,并派员驻点跟踪监管,实现了通检“零待时”、服务“零距离”和监管“全到位”。

中国经济网厦门6月13日讯 (记者殷陆君) 这一年福建备受关怀。中央领导相继来闽考察,对福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这一年,福建备受支持。 2011年3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先后获得批准。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

这一年,福建奋发有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抓住机遇求发展,转变方式谋突破。在海西国家战略的撬动下,乘势发力,总量增、结构变,方式转、机制新,民生惠、发展稳!

2011年,福建省实现生产总值17500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2596亿元,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今年初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福建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1至5月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186.51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前4月提高0.3个百分点,为全年经济社会稳健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上新起点的福建,该怎样乘势而上、大步跨越?

转方式,调结构--求实

6月的平潭和厦门都是阳光朗照,浪拍惊岸,向世人展示着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福建省一南一北的两座特区城市,展现着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自特色。


平潭是一个新特区,走进平潭就象进入一个新工地。“一环两纵三横”路网正全面展开,不少路段正在开山砸石;一些海湾正在吹沙造地,在幸福洋二期吹沙造地现场,吹沙船船长谢一飞告诉记者,为了赶进度,船上“三班倒”施工,吃住都在船上,生活所需靠交通艇每周补给一次。

厦门是一个老特区,走进厦门就进入一个大都市。在塔吊林立、气势雄伟的海沧码头,与国际著名邮轮同时靠泊的还有厦门航运交易所、东南国际航运仲裁院、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3个机构同一天在厦门新港务大厦揭牌,一个航运要素聚集、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服务区初具雏形。而与之相距不远的厦门财富中心正迎来第8家世界五百强,去年这座楼的企业上交税收6亿。楼宇经济正成为厦门市思明区的支柱,今年前五月,思明区财政收入超过66亿元,位居福建省县区首位。

这一南一北福建目前最强的两大区域增长极,既显示了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差异,又表明了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导致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平潭展现的是,欠发达地区在海西规划实施下急起直追。 2010年以来,平潭综合实验区超常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和规划编制等“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2010、2011年分别完成固定投资近100亿元和303亿元;今年,全区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

厦门展现的是,发达地区在高起点上求新作为。以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对台贸易中心等重大平台和重大政策为重点,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两岸国际邮轮直航试点口岸等政策,努力建成具有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国际知名的邮轮母港。

相同的是,高标准抓好规划,大力度推进工作,快节奏抓出成效。平潭采取国际邀标的方式进行科学城市规划,厦门对产业园区进行高起点规划。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因地制宜求发展,务必求实抓转型。产业导向也因地因时因业而异求转变。如何加快产业集聚?三明、龙岩一个是老工业基地,一个是新工业基地,都是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百亿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三明的林产加工、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纺织、矿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00亿元,老工业基地将焕发又一春。在龙岩,充分发挥老区、区位、资源优势,跳出大山谋发展,坚持一县一主导产业,以龙工、龙净等为龙头打造优势企业产业链,成为国内知名的机械制造、环保设备基地。

“产业的选择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一定要务实求实。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要坚持高标准来引进项目。要大力发展高端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抓好重点产业链的梳理和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

加快转变。福建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三年前,厦门东林电子还只是一个节能灯的加工企业,产值不到2亿元。而今,科技创新成为国内知名的全光源生产企业,LED出口成为我国中标国外政府订单最多的企业,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规模成倍增长,还带出了云霄光电产业园。德化陶瓷、漳州花卉、东浦玛瑙、长汀纺织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

加快发展。今年,福建省、福州市与中央企业项目洽谈会在京举办,对接央企,借势登高;2011年3月,福建代表团访问港澳,引进外企;2011年9月,福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暨签约仪式,联合民企,畅通发展血脉。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2011年,福建省1000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新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000亿元,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2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列全国第9位,比2010年提升2位。2012年初,福建省再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这些项目,有力推进了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创机制,谋发展---求新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的机制创新。福建省近年来努力打造投资、贸易、科技成果交易交流的平台,使项目对接更加快捷,使科研转化成果更加顺畅。

2012年初,诏安县举办“金都海洋生物园区与国家科研院所对接会”,诏安县委书记张镇城说,“为了让专家们对诏安海洋产业有直观印象,福建省发改委把项目对接会放在县里开,开了省级科技对接、县级联合招商的先河。”现在有中科院、海洋三所等30多个项目在诏安落地生根。在、宏远集团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丝关键技术,是从中科院化学所“嫁”来的,是福建省“6·18”科技成果交易会这个“红娘”作为国内外科技成果和需求提供对接平台。据了解,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

用人机制创新,吸引人才投身福建,以智慧引领企业,以效益激活行业!老区龙岩,跃出低碳“黑马”龙净环保公司,短短数年间,年产值从1亿多元猛增至40多亿元。“我们靠自主创新掌握国际领先技术!”龙净放眼世界揽才,成功引进澳大利亚籍专家后,创新团队组建方式,搭建科研平台,并鼓励人人创新,改进产品性能、工序流程,用创新者的名字命名新工艺新产品。公司总经理黄炜说,目前为公司创造效益最高的一个课题组,整个科研团队1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一年能为公司带来数亿元的合同。

2011年来,福建省提出以三维招商、“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

“三维招商”就是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港澳台侨外大企业,2011年福建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促进了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

“三群联动”就是福建特色的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加快壮大,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条措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港口群加快形成。着力构建以厦门等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1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城市群加快建设。全面实施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加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新机制带来新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组建,福建省力求机制体制新突破。从全省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公开选拔吸引高层次人才,组建好管委会班子,从今年起省直5年内下派1000名干部支援新区建设,建立“人才特区”。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精干的职能部门,启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形成了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打造高效率服务型政府。

新的发展模式带来新变化。城市群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发展,厦漳泉同城化首批18个项目、第二批28个项目启动实施,厦漳同城大道和跨海大桥、泉州环湾高速路等基础设施加紧推进。厦漳泉建立同城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三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抓住厦漳泉同城化的机遇,漳州坚持高起点,力邀名家大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绿城、水城、古城保护等27个专项规划,启动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十大工程”,努力构建城市与乡村统筹、产业与环境互动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惠民生,优环境---求效

走在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区的街道上,倍感大气。宽广的车行道、别致的分离栏、舒适的人行道,细节之中可见规划得体,关怀人文,功能鲜明,景观雅意。

漫步海沧大道边,顿觉大美。满目葱茏,大树进城,小柳入道,方凳进园,仔细品味,细数远山近峦丝竹语,风舞碧涛;绿树鲜花香满路,喜意盎然。

走近海沧小区深处,更知大雅。创新观念,创意规划,绿色校园、绿色小区,创造温馨人居。

这里最吸引人的是这一抹绿色。园林绿化总量全市第一,进度福建省第一;更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科技推动、创新驱动带领发展方式转变。


海沧只是福建省打造绿色福建的一个缩影。绿色,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因为高达63.1%的森林覆盖率,福建被称作全国最“绿”的省份,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认为,优美的环境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民生的基石,要保护好这一方青山绿水蓝天碧海,必须继续抓好绿化美化环境。

以“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为目标,见缝插“绿”、绿上加绿、以“绿”促“好”,生态保护与建设成绩斐然。福建省2011年完成650万亩大造林,截至5月20日,今年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316万亩。今年起,福建把植树造林的重点转移到打造宜居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南平市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绿色新区、保护绿色生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在南平,绿色经济迅速崛起、武夷新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不断壮大。

生态优先已逐渐成为福建各地发展产业经济的共识:号称“千年窑火不断”的著名瓷都德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却看不到一块废弃瓷片;“铁观音”乌龙茶之乡闽南安溪县,从2009年起关停全县500多家石材厂,在全省第一个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虽然每年损失税收过亿元,却为茶产业做强做大提升了空间;印染业称雄业内的石狮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提出今年底前拔除全部小烟囱,实施集中供热。

如何把绿色生态转变为人民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各地市要提高美化、绿化的水平,统筹协调园林、绿化部门的职能,实现城区主干道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四季有变化。同时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事。对绿地的保护,对流域的治理,城市地下管沟的建设,要提高到更新的水平”。

为人民建设优美的环境只是福建省发展为民、为民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福建省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超收的70%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现。今年首季,福建省民生支出同比增长41.4%,占财政支出的72.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福建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至25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水平提高至每人每年200元;省财政投入11.8亿元,支持201所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统筹安排20.4亿元,提高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起来,“农家书屋”建起来,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纷纷维修改造或添置设备,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今年3月以来,福建省20多万名干部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保留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9个省直部门“零审批”。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民生是发展之本,我们努力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福建建设成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美好家园”。

6月14日下午,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合唱节的首支台湾合唱团队——台湾高雄市美浓混声合唱团50名团员刚刚抵达福州下榻的酒店,就在该合唱团领队、艺术总监谢福祥的指挥下用客家方言即兴演唱歌曲《半山谣》。中新社发刘可耕 摄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福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第五届海峡两岸合唱节将于6月15日晚在福州开幕。包括台湾10支合唱团队在内的海峡两岸的27支合唱团队逾1500人,将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合唱节。

6月14日,台湾基层民众通过特设专用通道过关抵达福建厦门,参加即将于16日开幕的第四届海峡论坛。本届海峡论坛将有万余名来自台湾的基层民众前来参加,届时将举办丰富多彩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中新社发王东明 摄

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4日讯 (记者 林静娴 实习生 黄丹妮)这一次的台湾特色庙会也开起了“分店”。作为本次庙会的分会场,“大嶝小镇嘉年华”也毫不逊色。从6月17日至24日,大嶝岛上的居民们也能体验“足不出岛”就能和中山路上的人们同步逛台湾庙会的快感啦!

大嶝小镇嘉年华里也是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在呈现台湾风情的同时也突出大嶝岛特色。不仅有台湾地道小吃、大嶝本港特色小吃轮番上阵,台南白鹤阵、大嶝民俗表演团也将登台演出。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演出的主角还有风靡台湾民俗界的电音三太子。

市民们不仅可以边吃边看表演,还能在展销会上买到台湾特色伴手礼,到两岸特色文化展上听一听大嶝与金门的故事,欣赏两岸最美风光展和“两门”书画精品展;或者为现场两岸青年拔河比赛、闽台传统划拳大赛呐喊助威,过个热热闹闹的嘉年华。

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4日讯 (记者 林靖东)阅读方式演变,纸媒如何应对电子媒体冲击?传统文化如何传扬?两岸图书排行榜有何异同?这是目前两岸传媒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由新闻出版总署、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承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编辑茶叙会”将于6月18日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两岸70位青年编辑将在活泼、轻松的氛围当中探讨两岸传媒界热点话题,实现两岸青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携手发展。

此活动是 “海峡两岸新闻出版论坛”的其中一项,在17日举办的“加强两岸出版合作、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主题论坛上,将有两岸新闻出版界310位代表,共同探讨在两岸业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如何合作开发面向世界的新闻出版产品,合作开拓华文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出版国际化人才队伍等。

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4日讯 (记者 林静娴 实习生 黄丹妮)一边吃着地道台湾小吃,一边看着浓浓闽台味的表演,才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在今年的台湾特色庙会上,不仅有尝不完的美食特产,更有闽台歌舞戏曲文化表演。据了解,6月15日庙会开幕的同时,市民们也将在中山路闽台民俗大展台上,看到来自两岸的表演团体载歌载舞,为热火朝天的庙会添上浓郁的闽台风情。

演出与庙会同步进行,持续7天,每天5场,每场一个小时。市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的闽南拍胸舞等歌舞表演,也可以看到川剧变脸、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等戏剧,现场还有小丑表演杂技,节目种类繁多,可谓老少咸宜。

据悉,本次活动邀请了两岸6家表演团队,其中不仅有厦门市民非常熟悉的闽南神韵艺术团、读册歌艺术团,来自台南的树子脚保安宫白鹤阵也受到了格外关注。另外,对木偶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不要错过了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带来的节目,仅在周六演出。

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4日讯 (记者 薛洋)2012海峡物流论坛将于6月17日—18日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举行。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子论坛,本届物流论坛将以“绿色供应链”为主题,再造年度行业盛典,两岸四地物流、港口、交通、航运、航空、货运等领域产学官500人将聚首鹭岛,共商合作大计,其中港澳台嘉宾约100人。

论坛期间,除了有各类主题论坛、专题论坛外,台湾嘉宾还将前往平潭综合开发区,考察那里的物流业发展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将举行亚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ACSC)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发布会,正式推介ACSC资格证书:亚洲物流师、亚洲供应链管理师、亚洲采购师和运输、货运代理岗位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