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厦门6月13日讯 (记者殷陆君) 这一年福建备受关怀。中央领导相继来闽考察,对福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这一年,福建备受支持。 2011年3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先后获得批准。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
这一年,福建奋发有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抓住机遇求发展,转变方式谋突破。在海西国家战略的撬动下,乘势发力,总量增、结构变,方式转、机制新,民生惠、发展稳!
2011年,福建省实现生产总值17500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2596亿元,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今年初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福建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1至5月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186.51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前4月提高0.3个百分点,为全年经济社会稳健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上新起点的福建,该怎样乘势而上、大步跨越?
转方式,调结构--求实
6月的平潭和厦门都是阳光朗照,浪拍惊岸,向世人展示着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福建省一南一北的两座特区城市,展现着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自特色。
平潭是一个新特区,走进平潭就象进入一个新工地。“一环两纵三横”路网正全面展开,不少路段正在开山砸石;一些海湾正在吹沙造地,在幸福洋二期吹沙造地现场,吹沙船船长谢一飞告诉记者,为了赶进度,船上“三班倒”施工,吃住都在船上,生活所需靠交通艇每周补给一次。
厦门是一个老特区,走进厦门就进入一个大都市。在塔吊林立、气势雄伟的海沧码头,与国际著名邮轮同时靠泊的还有厦门航运交易所、东南国际航运仲裁院、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3个机构同一天在厦门新港务大厦揭牌,一个航运要素聚集、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服务区初具雏形。而与之相距不远的厦门财富中心正迎来第8家世界五百强,去年这座楼的企业上交税收6亿。楼宇经济正成为厦门市思明区的支柱,今年前五月,思明区财政收入超过66亿元,位居福建省县区首位。
这一南一北福建目前最强的两大区域增长极,既显示了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差异,又表明了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导致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平潭展现的是,欠发达地区在海西规划实施下急起直追。 2010年以来,平潭综合实验区超常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和规划编制等“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2010、2011年分别完成固定投资近100亿元和303亿元;今年,全区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
厦门展现的是,发达地区在高起点上求新作为。以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对台贸易中心等重大平台和重大政策为重点,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两岸国际邮轮直航试点口岸等政策,努力建成具有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国际知名的邮轮母港。
相同的是,高标准抓好规划,大力度推进工作,快节奏抓出成效。平潭采取国际邀标的方式进行科学城市规划,厦门对产业园区进行高起点规划。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因地制宜求发展,务必求实抓转型。产业导向也因地因时因业而异求转变。如何加快产业集聚?三明、龙岩一个是老工业基地,一个是新工业基地,都是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百亿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三明的林产加工、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纺织、矿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00亿元,老工业基地将焕发又一春。在龙岩,充分发挥老区、区位、资源优势,跳出大山谋发展,坚持一县一主导产业,以龙工、龙净等为龙头打造优势企业产业链,成为国内知名的机械制造、环保设备基地。
“产业的选择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一定要务实求实。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要坚持高标准来引进项目。要大力发展高端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抓好重点产业链的梳理和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
加快转变。福建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三年前,厦门东林电子还只是一个节能灯的加工企业,产值不到2亿元。而今,科技创新成为国内知名的全光源生产企业,LED出口成为我国中标国外政府订单最多的企业,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规模成倍增长,还带出了云霄光电产业园。德化陶瓷、漳州花卉、东浦玛瑙、长汀纺织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
加快发展。今年,福建省、福州市与中央企业项目洽谈会在京举办,对接央企,借势登高;2011年3月,福建代表团访问港澳,引进外企;2011年9月,福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暨签约仪式,联合民企,畅通发展血脉。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2011年,福建省1000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新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000亿元,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2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列全国第9位,比2010年提升2位。2012年初,福建省再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这些项目,有力推进了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创机制,谋发展---求新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的机制创新。福建省近年来努力打造投资、贸易、科技成果交易交流的平台,使项目对接更加快捷,使科研转化成果更加顺畅。
2012年初,诏安县举办“金都海洋生物园区与国家科研院所对接会”,诏安县委书记张镇城说,“为了让专家们对诏安海洋产业有直观印象,福建省发改委把项目对接会放在县里开,开了省级科技对接、县级联合招商的先河。”现在有中科院、海洋三所等30多个项目在诏安落地生根。在、宏远集团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丝关键技术,是从中科院化学所“嫁”来的,是福建省“6·18”科技成果交易会这个“红娘”作为国内外科技成果和需求提供对接平台。据了解,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
用人机制创新,吸引人才投身福建,以智慧引领企业,以效益激活行业!老区龙岩,跃出低碳“黑马”龙净环保公司,短短数年间,年产值从1亿多元猛增至40多亿元。“我们靠自主创新掌握国际领先技术!”龙净放眼世界揽才,成功引进澳大利亚籍专家后,创新团队组建方式,搭建科研平台,并鼓励人人创新,改进产品性能、工序流程,用创新者的名字命名新工艺新产品。公司总经理黄炜说,目前为公司创造效益最高的一个课题组,整个科研团队1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一年能为公司带来数亿元的合同。
2011年来,福建省提出以三维招商、“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
“三维招商”就是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港澳台侨外大企业,2011年福建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促进了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
“三群联动”就是福建特色的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加快壮大,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条措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港口群加快形成。着力构建以厦门等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1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城市群加快建设。全面实施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加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新机制带来新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组建,福建省力求机制体制新突破。从全省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公开选拔吸引高层次人才,组建好管委会班子,从今年起省直5年内下派1000名干部支援新区建设,建立“人才特区”。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精干的职能部门,启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形成了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打造高效率服务型政府。
新的发展模式带来新变化。城市群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发展,厦漳泉同城化首批18个项目、第二批28个项目启动实施,厦漳同城大道和跨海大桥、泉州环湾高速路等基础设施加紧推进。厦漳泉建立同城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三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抓住厦漳泉同城化的机遇,漳州坚持高起点,力邀名家大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绿城、水城、古城保护等27个专项规划,启动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十大工程”,努力构建城市与乡村统筹、产业与环境互动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惠民生,优环境---求效
走在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区的街道上,倍感大气。宽广的车行道、别致的分离栏、舒适的人行道,细节之中可见规划得体,关怀人文,功能鲜明,景观雅意。
漫步海沧大道边,顿觉大美。满目葱茏,大树进城,小柳入道,方凳进园,仔细品味,细数远山近峦丝竹语,风舞碧涛;绿树鲜花香满路,喜意盎然。
走近海沧小区深处,更知大雅。创新观念,创意规划,绿色校园、绿色小区,创造温馨人居。
这里最吸引人的是这一抹绿色。园林绿化总量全市第一,进度福建省第一;更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科技推动、创新驱动带领发展方式转变。
海沧只是福建省打造绿色福建的一个缩影。绿色,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因为高达63.1%的森林覆盖率,福建被称作全国最“绿”的省份,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认为,优美的环境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民生的基石,要保护好这一方青山绿水蓝天碧海,必须继续抓好绿化美化环境。
以“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为目标,见缝插“绿”、绿上加绿、以“绿”促“好”,生态保护与建设成绩斐然。福建省2011年完成650万亩大造林,截至5月20日,今年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316万亩。今年起,福建把植树造林的重点转移到打造宜居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南平市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绿色新区、保护绿色生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在南平,绿色经济迅速崛起、武夷新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不断壮大。
生态优先已逐渐成为福建各地发展产业经济的共识:号称“千年窑火不断”的著名瓷都德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却看不到一块废弃瓷片;“铁观音”乌龙茶之乡闽南安溪县,从2009年起关停全县500多家石材厂,在全省第一个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虽然每年损失税收过亿元,却为茶产业做强做大提升了空间;印染业称雄业内的石狮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提出今年底前拔除全部小烟囱,实施集中供热。
如何把绿色生态转变为人民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各地市要提高美化、绿化的水平,统筹协调园林、绿化部门的职能,实现城区主干道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四季有变化。同时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事。对绿地的保护,对流域的治理,城市地下管沟的建设,要提高到更新的水平”。
为人民建设优美的环境只是福建省发展为民、为民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福建省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超收的70%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现。今年首季,福建省民生支出同比增长41.4%,占财政支出的72.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福建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至25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水平提高至每人每年200元;省财政投入11.8亿元,支持201所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统筹安排20.4亿元,提高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起来,“农家书屋”建起来,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纷纷维修改造或添置设备,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
今年3月以来,福建省20多万名干部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保留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9个省直部门“零审批”。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民生是发展之本,我们努力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福建建设成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