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3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燕子/文 黄少毅/资料图)近年来,企业常在春节过后遭遇用工荒。往年这种情况一般到三四月就会逐渐缓解。不过对不少在厦台资企业来说,今年这波用工荒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招工难几乎快要变成长期性难题。即使企业开出三四千块的综合薪资,务工者们也不为所动,甚至连临时工都越来越难找了。厦门台商对此感叹,20年前因招工难从台湾出走大陆,如今同样的问题又摆到了他们面前。 企业为用工头疼: 招聘信息比比皆是,应聘者寥寥无几 “来厦门投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用工荒。”最近,导报记者在好几个台商聚会场合,都听到同样的话题。在集美北部台企集中区域,很多工厂都在醒目位置贴着招聘信息,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 像友达光电、宸鸿科技这样落户厦门多年的大型台企,一直都是用工大户。但从去年开始,尽管这些企业一再提高薪资标准,招工情况却始终不太理想。为了解决用工问题,一家知名台企将新厂开到了江苏,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承诺解决用工问题。 在厦门投资20多年的台企华海达集团,以生产户外取暖器及电壁炉业务为主。从去年开始,华海达董事长吴俐陵发现,工人实在难招。今年刚开年,吴俐陵就接到了好几个欧美订单,可是管理部门告诉她,招不到工人,无法完成订单。吴俐陵只能无奈表示,“那就不做了”。 工厂同样也在集美的台商刘德祥,也被用工问题困扰了很久。“从去年开始,缺工就是常态了!”刘德祥的公司主要生产日用品,长期缺工高达三成。刘德祥告诉导报记者,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但就是招不到工。 工人就业观念转变: 宁做3000元白领,不做5000元蓝领 在一般人看来,企业招不到工,肯定是薪资不够吸引人。那么,加薪是否就能招到工呢?答案是否定的。毕竟“能用钱解决的都不叫问题”,而且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为工人加薪。据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厦门台企招工的薪资待遇大多3000元起跳。按照人才市场的信息,今年友达光电招工的底薪已经从去年的1300元涨到了1650元,综合薪资更达到3050元至4400元,而且包吃住,宿舍还有网线。 对此,吴俐陵分析认为,现在大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跟以前不一样,薪水不是他们唯一看重的条件。“他们宁愿做月薪3000元的白领,也不愿做月薪5000元的蓝领。”80后台商林坤豪告诉导报记者,大陆年轻人对于工作的要求跟台湾年轻人其实有点像,制造业对他们来说不够“高大上”,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服务业。 其实,按照吴俐陵过去的做法,全职工人招不到,那就招付日薪的临时工。但自去年以来,临时工也变得很难请到了。一位台商告诉导报记者,“以前给付日薪的临时工,一般拿的是计件工资。但现在工人们要求日薪保底就要150元。还要求要做满一定的时限,比如一个月、两个月,这样才肯来。” 重做20年前的选择题: 是转移阵地找工人,还是生产外包搞转型? 小小一个用工难题,却深刻牵动厦门台企的发展战略。一切都不是加薪“求勾搭”这么简单。应对招工难的办法,刘德祥已经想了很多遍。“工资已经加了好几次,对企业是无法承受之重。再加下去,工厂就没办法正常运营,还不如关门休业。”刘德祥强调,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台企来说,他们不可能把增加的这部分用工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有太多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一旦加价,你的订单立刻就流失了!” 刘德祥告诉导报记者,其实厦门台企目前遇到的用工难题,20年前也在台湾发生过。这也是许多台企选择出走大陆的原因之一。没想到20年后,同样的问题摆在面前,逼迫着他们重做一次20年前的选择题。刘德祥一直都在思考如何破解用工难题,但他坦言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策略。他说自己能想到的是,要么把工厂转移到人力成本较低的地方去,继续从事制造业;要么把产品生产外包,转型主攻营销。 而吴俐陵已经开始尝试刘德祥所说的这种转型。去年下半年开始,吴俐陵和丈夫陈逸晋开始发展自主品牌,主打内销市场。他们以文创为切入点,瞄准可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动漫产业大饼。从接订单到打品牌,这是学界、业界已经呼吁了很久的台商转型之道。如今在用工问题的倒逼之下,厦门台企已经不得不披挂上阵。 |
相关阅读:
- [ 03-20]“用工荒”倒逼出的转型升级 台企用工理念启示
- [ 03-12]福建漳州芗城区打造台商诉求“速解”之道
- [ 03-09]导报携手台企送果苗 绵绵春雨挡不住温情
- [ 03-03]在厦台企免费送果苗 一起为生活添绿
- [ 12-21]全国台企联会长昆山拜妈祖 愿更多台商来昆兴业
- [ 12-19]两岸人士研讨经贸合作 吁台企策略与大陆衔接
- [ 12-11]漳浦现有台资企业570多家 台企加速产业集聚效应
- [ 11-21]苏州市吴江台协成立十年 台企已超过1000家
- [ 08-07]上海招行提供50亿融资额度 扶植沪上中小台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