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禾乃川豆制所,小朋友在DIY制作豆腐、豆浆。
东南网10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刘深魁 文/图)
盘活用好在地资源
“喝豆浆时,你想过豆浆里添加了什么成分吗?为什么有的豆浆喝起来浓稠,却没有豆香味……”在新北市三峡老街的一间豆腐作坊里,店员一连串的问题,让游客好奇不已。大家一边DIY制作豆腐,一边聆听豆制品产业发展的故事。
“这间豆腐作坊叫作禾乃川豆制所,由协会辅导一批单亲妈妈成立,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样板,也是在三峡旅游的推广景点。”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执行长林峻丞说,产业是社区营造的重要一环,之所以辅导禾乃川豆制所,就是为了活化地方产业,这样才能使社区营造更有经济动能。
走进禾乃川豆制所,淡淡的豆香扑面而来,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货架上的豆制品琳琅满目,鲜嫩的卤水豆腐,天然的有机豆浆,清香爽口的豆干……挑动着旅客的味蕾。
“豆浆一瓶100元(新台币,下同),盐卤豆腐一盒75元,豆干一袋70元,看起来比同类产品贵一些,因为我们都是采用非转基因的黄豆和黑豆生产,百分百无农药栽培。”禾乃川豆制所负责人林炜婷表示,除了贩售外,还提供游客DIY制作豆腐、豆浆。
发掘本地的优势和资源,并培育发展相关产业,这是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三峡社区营造协会等组织开展社区营造的一个思路。
如今,禾乃川豆制所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参观、体验,既卖商品,又“卖风景”,带动许多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农户的收入大大增加。
除了禾乃川豆制所,手工艺品和文创产业也是三峡产业活化的方向。林峻丞介绍,当地民间工艺丰富多样,像蓝染、打铁、金工、陶艺、篆刻等老手艺历史悠久,具备产业开发的价值。为此,林峻丞启动了“在地产业扶植计划”。具体而言,就是与当地手工匠人、工艺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外部整合与资源辅导,扶植其设立营业空间,并与旅游线路串联起来统一推广,这样在丰富社区文化的同时,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产业反哺社区,也是我们的考量之一。”林炜婷介绍,她们会把10%的利润回馈给社区,纳入公共服务基金,用于推动社区营造。
如今,通过产业活化,三峡老街已经从过去缺乏活力和产业支撑的社区,变身为产业多元、文化多样的活力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带来人潮也催生了钱潮,成为台湾社区营造的又一个范本。
净溪唤醒集体自觉
清澈的溪流、柳荫步道、竹亭古厝、涂鸦彩绘墙,石头铺出的美丽图案,铁匠制作的布谷鸟艺术装置……走在三峡溪畔,一幅优美的社区画卷徐徐铺展,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社区营造。
2007年,林峻丞回到三峡社区,为了改变家乡衰落破败的困境,他成立了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通过唤醒居民的集体力量,从人、文、地、产、景等5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营造,以复原社区活力。
“其中的地和景,说的是地理环境、风景特色,它包括环境卫生、环保教育、生态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理事洪浩中说,环境整治与提升是社区营造的起点。此前,三峡人都习惯在三峡溪倾倒垃圾,加上观光带来的污染,烟蒂、玻璃瓶、饮料罐等随处可见,那时整个三峡溪臭气熏天。
2010年,经过思考,林峻丞等人决定从清理垃圾开始,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固定为“净溪日”。“成立青年志工团,发起净溪行动,是我们交的第一份答卷。这样可以激发居民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让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林峻丞解释,有了志工的示范带动,居民自然而然会跟着做,跟以前的坏习惯“拜拜”。起初,只有几个年轻人参与,慢慢队伍越来越庞大,如今每次净溪活动至少有100多人加入。
自净溪行动启动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垃圾总量比以往少一半以上。净溪也从最初的志工示范演变成为社区居民的集体自觉行动。
“打造街角美术馆,是我们社区营造下一步的重点。”林峻丞表示,他们已经和艺术家展开合作,在巷弄和闲置空间设置一批大型艺术装置作品,并对旧街巷和老屋进行彩绘,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
记者手记>>>
社区营造,先得盘活在地资源
社区营造都有一个共通点,它是自下而上的活动,从所居住的地方出发,或者从一群人出发,进而横向联结社会资本,它的特色就是“大家一起来”。
记者以为,“横向联结社会资本”,指的就是在地资源。一个社区或者乡村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首先要发掘其优势和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这既包括有形的自然资源、物质资产,也包括无形的历史文化、非遗资产等。从这个角度来讲,社区营造先得盘活在地资源。有了资源支撑,社区营造才能可持续发展。
台湾三峡老街的社区营造便是好例证之一。三峡社区挖掘利用蓝染、打铁、金工、陶艺、篆刻、豆腐制作等传统技艺,以及古民居、自然景点、历史遗存等有形资产,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盘活整合,再与旅游观光串联,带来人潮、钱潮,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
当然,任何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资源,重要的是能否发现和认知。而在社区营造中,这又牵涉两个前提,一个是人,一个是产业。“人”指的是民众的参与,即社区居民要有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善于挖掘社区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产业”说的是在地产业的活化。只有利用好在地资源,复兴了在地经济,社区营造才可能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