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新样貌 ——探访新北市三峡老街社区营造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6-10-14

净溪唤醒集体自觉

清澈的溪流、柳荫步道、竹亭古厝、涂鸦彩绘墙,石头铺出的美丽图案,铁匠制作的布谷鸟艺术装置……走在三峡溪畔,一幅优美的社区画卷徐徐铺展,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社区营造。

2007年,林峻丞回到三峡社区,为了改变家乡衰落破败的困境,他成立了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通过唤醒居民的集体力量,从人、文、地、产、景等5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营造,以复原社区活力。

“其中的地和景,说的是地理环境、风景特色,它包括环境卫生、环保教育、生态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台湾城乡永续关怀协会理事洪浩中说,环境整治与提升是社区营造的起点。此前,三峡人都习惯在三峡溪倾倒垃圾,加上观光带来的污染,烟蒂、玻璃瓶、饮料罐等随处可见,那时整个三峡溪臭气熏天。

2010年,经过思考,林峻丞等人决定从清理垃圾开始,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固定为“净溪日”。“成立青年志工团,发起净溪行动,是我们交的第一份答卷。这样可以激发居民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让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林峻丞解释,有了志工的示范带动,居民自然而然会跟着做,跟以前的坏习惯“拜拜”。起初,只有几个年轻人参与,慢慢队伍越来越庞大,如今每次净溪活动至少有100多人加入。

自净溪行动启动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垃圾总量比以往少一半以上。净溪也从最初的志工示范演变成为社区居民的集体自觉行动。

“打造街角美术馆,是我们社区营造下一步的重点。”林峻丞表示,他们已经和艺术家展开合作,在巷弄和闲置空间设置一批大型艺术装置作品,并对旧街巷和老屋进行彩绘,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

记者手记>>>

社区营造,先得盘活在地资源

社区营造都有一个共通点,它是自下而上的活动,从所居住的地方出发,或者从一群人出发,进而横向联结社会资本,它的特色就是“大家一起来”。

记者以为,“横向联结社会资本”,指的就是在地资源。一个社区或者乡村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首先要发掘其优势和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这既包括有形的自然资源、物质资产,也包括无形的历史文化、非遗资产等。从这个角度来讲,社区营造先得盘活在地资源。有了资源支撑,社区营造才能可持续发展。

台湾三峡老街的社区营造便是好例证之一。三峡社区挖掘利用蓝染、打铁、金工、陶艺、篆刻、豆腐制作等传统技艺,以及古民居、自然景点、历史遗存等有形资产,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盘活整合,再与旅游观光串联,带来人潮、钱潮,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

当然,任何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资源,重要的是能否发现和认知。而在社区营造中,这又牵涉两个前提,一个是人,一个是产业。“人”指的是民众的参与,即社区居民要有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善于挖掘社区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产业”说的是在地产业的活化。只有利用好在地资源,复兴了在地经济,社区营造才可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