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5日 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 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依据“新台湾智库”日前发布民调显示,有45%民众会在2016年“立委”选举支持第三势力。第三势力崛起,不但反映台湾民众对当前两党政治的不满与危机意识,也可看出台湾社会群体期待。
从前年的“洪仲丘事件”到去年的“太阳花学运”,引发台湾两波强大的公民运动,并于去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展现了影响力。今年,公民运动领袖挟这股余威跃跃欲试,成立新政党,并进而推出自己的候选人参选“立委”,这对台湾的蓝绿板块将产生什么推挤力量,值得观察。
当洪慈庸接受“时代力量”征召将在台中参选“立委”,表面上看,展现了新兴政党挑战艰巨的企图心;但实质上,他们的参战打乱的是民进党的部署,瓜分的是绿营的票源。也因此,民进党正在仔细考虑如何与这些“公民政党”搭配组合,一方面能透过整合在“总统”大选赢取胜利,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在“立委”选举发生争票冲突。
对小党而言,推出区域候选人可能不为胜选,而是打响政党名号,以便获得更多政党票,冲高不分区“立委”席次。但“立委”席次既是兵家必争,也攸关国、民两大党能否力拼“立法院”过半,自不可能拱手“礼让”小党。
正因如此,未来大小党合作,必定是“全面性”谈判。例如,为力拼“立委”席次过半,蔡英文以“柯P模式”为基础,喊出“进步大联盟”,呼吁“时代力量”、“社民党”等新兴“公民政党”,与民进党结盟合作共打选战。
然而,“公民组合”在自组政党后,其政治本色势必露出,无法再假藉“公民”的口号来呼唤群众,吸引力可能流散。更重要的是,2016之战能否复制“九合一”的战果,存在三个变数:
其一,当公民团体自组政党,和民进党原本“里外呼应”的合作,就变成了竞争关系;其二,当公民运动的总战果被少数领袖收割,包括公民组合闹分裂,都可能降低公民的号召力量;其三,单一选票制的“立委”选举不同于地方选举的复数模式,门槛较高,不可能凭“礼让”成事。
尤有进者,台湾政治的基本格局就是蓝绿对抗,除此以外的小党势力不断重组,任何新政党出现,首当其冲的当然会是台联党、亲民党、新党等;但也因为既有的小党不争气,选择依附在国、民两大阵营下,“时代力量”等新兴政党才有机会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