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台湾迎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英灵入“忠烈祠”。图来自“中央社”


  反攻缅北密支那,远征军骑兵队整装待发。图来自“中央社”


   孙立人将军所带领新一军新38师与美军麦瑞尔突击队(麦支队)连手攻克密支那孙立人将军与美军麦支队司令麦瑞尔准将在战地讨论军情。

远征军反攻密支那部队。

远征军深入缅北蛮荒丛林,艰苦作战。
 
 
远征军克复密支那威名盖世,孙立人在密支那为阵亡将士建公墓,谕为“忠魂府址”。

 

 

马英九缅怀远征军英灵:飘泊70年总算回家

中新网8月29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29日在台北表扬军队楷模,还特别表彰二战时在缅甸阵亡的10万中国远征军,马英九说:“很难想象,没有缅甸胜利,能否在开罗会议中得到美国大力支持”。

据报道,马英九说,抗战最激烈的1942年,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全力进攻东南亚,不断向缅甸、印度挺进,当时情势紧急,英军希望中方能派军援助,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把日本第18师团击溃,仁安羌大捷更以800人营救7000名英国士兵,其中还包括传教士、媒体记者和眷属等,获得国际肯定。

马英九表示,援助英军让外国见证抗战的艰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升,1943年,英国和美国首先废止在华的不平等条约,后来《开罗宣言》其中一项重大宣示就是盟军作战目的要让日本窃自中国领土如东三省、台湾、澎湖归还中国。

马英九说,缅甸10万英灵在海外飘泊70年总算回家,今年“九三军人节”的秋祭典礼上,一定要再表彰一次,让民众知道他们的重大贡献。

台湾军方于27日下午迎回当年在印度、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牌位入祀位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

东南网8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军方27日下午迎回当年在印度、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至1944年期间,2次进入缅甸与盟军协力作战,曾缔造“仁安羌大捷”,又于缅北密支那及滇西腾冲、龙陵等战场与日军激战,终于收复缅甸,远征军前后伤亡总人数高达10万余人。台湾军方27日从缅北密支那迎回56000余名英灵,中午抵台后,随即于台北圆山“忠烈祠”举行入祀安厝典礼,由“国防部长”严明担任主祭,当时参战官兵代表退役中将吴招有等人陪祭,让这群扬威海外、为国捐躯的英烈忠魂永享崇祀。

灵鹫山心道法师邀请数百位高僧于当地寺庙举行隆重的超度法会仪式,合力诵经,以酬慰漂泊异域70载的忠魂,许多侨胞也纷纷主动参加祭祀典礼,场面令人动容。

迎灵小组人员27日下午1时30分搭机返抵台湾,台军少将黄情捧英灵牌位入境,台军方象征性地在入境证件查验台盖章,表示英灵入境,典礼庄严肃穆。

迎灵小组也安排仪仗队,以军礼迎接英灵,随后驱车前往位于台北的“忠烈祠”,举行入祀典礼。

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美军合作,与日军在密支那展开会战,是中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之一,自1943年10月下旬到1944年8月2日攻下密支那,打通史迪威公路对中国西南抗战基地的补给非常重要,扭转战争情势。

 

中新网8月27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军方27日下午迎回当年在印度、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

报道说,中国远征军当年在印、缅作战,死伤惨重。台湾方面为表彰远征军官兵的忠烈事迹,由军方成立迎灵小组。

8月24日迎灵小组重返缅甸北部密支那主战场“招魂”,灵鹫山心道法师则邀请众多高僧于当地寺庙举行隆重的超渡仪式,合力诵经,以酬慰漂泊异域70载的忠魂,许多侨胞也纷纷主动参加祭祀典礼,场面令人动容。

迎灵小组人员27日下午1时30分搭机返抵台湾,台军少将黄情捧英灵牌位入境,台军方象征性地在入境证件查验台盖章,表示英灵入境,典礼庄严肃穆。

报道说,迎灵小组也安排仪仗队,以军礼迎接英灵,随后驱车前往位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入祀典礼。

 

东南网8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防务部门昨天迎回远征军英勇忠灵。台当局防务部门迎灵小组昨天从缅北密支那迎回英勇忠灵,军方对此次计划非常低调。

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严明昨天下午在圆山国民革命忠烈祠迎接约10万远征军官兵英灵,并担任入祀典礼主祭;三军仪仗队挂上黑色枪穗,并倒背枪,表达隆重与慎重。

八年对日抗战期间,远征军曾经两度出征缅甸,阻断日本西进和轴心国串联的企图心,前后死伤高达10万多人,阵亡官兵多半埋葬在战场,多年无人奉祀。

马英九就任后重视为台牺牲的无名英雄,台当局防务部门2009年迎回巴纽阵亡将士英灵,空军“黑猫”和“黑蝙蝠”中队殉职队员也入祀“忠烈祠”表彰忠烈事迹。

台军方在台北“忠烈祠”举行远征军英灵入祀典礼,当时参战的官兵代表等陪祭,台防务部门负责人严明(前左)上前慰问。

中新网8月28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军方27日下午迎回当年在印度、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牌位入祀位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

报道说,中国远征军当年在印、缅作战,死伤惨重。台湾方面为表彰远征军官兵的忠烈事迹,由军方成立迎灵小组,8月24日重返缅甸北部密支那主战场“招魂”,酬慰漂泊异域70载的忠魂,27日下午搭机返抵台湾,台军少将黄情捧英灵牌位入境,仪仗队以军礼迎接英灵。

随后军方在“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入祀典礼,台防务部门负责人严明主持仪式。

两岸记者参访滇西松山战役战场遗址。

  两岸记者参访滇西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中国台湾网王文英摄)

中国台湾网8月14日北京消息为期一周的“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于昨日在云南昆明圆满结束。海峡两岸记者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地采访,大大加深了对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的了解,对当年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抗战英雄肃然起敬,他们的伟大功绩值得国人永远铭记,两岸记者应该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这段历史告诉两岸同胞,让两岸同胞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记者杨彦表示,尽管之前通过一些电视剧、书籍和新闻报道,对滇西抗战历史和中国远征军有一定了解,但是通过这次采访,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参观遗址,采访老兵,追寻历史,她还是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感受。松山战役遗址提醒她这场战争曾经多么惨烈,国殇园里几千块墓碑彰显着远征军将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勇,纪念馆里的人潮涌动让人欣慰,曾被遗忘的老兵们自豪的笑脸叫人感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飞说,7天采访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德宏州参访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在抗战前线爱国人士陈嘉庚组织3000多位华侨人士回国抗战,有1000多华侨为国捐躯,这些爱国华侨永远留在了云南人民心里,也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民。如今,这座纪念碑庄严的矗立在这里,让每一个参观的人肃然起敬。两岸32名记者重走中国远征军的抗战之路,历史似乎又像画卷般展开,中国远征军的功绩一定会让国人永远铭记,一定会促使两岸同胞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陈凯生表示,通过参观远征军公募和最悲惨的松山战场遗址,以及采访年届百龄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让他又回到了当年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也让他再次缅怀抗日先烈们“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爱国情怀,采访经历异常深刻,希望每位台湾记者回去后都能够用他们的笔和镜头把这一段历史详细告诉两岸同胞。

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代,来自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记者陈国元说,原本只是历史壁上观,但这次却真正走进了历史里面。通过这次一路走访才知道,原来中国人的军队曾经为了中国人的安全付出了那么多血泪。他们修筑滇缅公路,用生命和血肉抢回战略高地松山。他以前对八年抗战没有多少感觉,当真正走进战场那一刻,他以这些老兵为荣。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王悦东说,此次采访之前,也从教科书以及媒体上了解过中国远征军这一概念,但并不系统与具体,对中国远征军的具体作战情况以及艰苦惨烈程度没有多少认知。但经过此次一路实地考察与采访,参观松山战场遗址、各种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对南洋华侨机工的实地了解,大大加深了对中国远征军这一历史概念的深刻认识。

通过以上各位记者的叙述不难看出,此次采访经历已经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联合采访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追忆缅怀抗日忠烈之路仍在继续。作为联合采访团的记者成员之一,我深信,记者们通过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一定会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而伟大的历史,两岸一家亲,这段共同的历史记忆一定会增强两岸同胞在精神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记者王文英)


两岸记者参访滇西战役畹町桥旧址

  两岸记者参访滇西战役畹町桥旧址。(中国台湾网王文英摄)

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右起依次为:王惠生(90岁)、万云鹏(93岁)、肖朝青(101岁)、颜嘉铭(98岁)。(中国台湾网王文英摄)

七彩云南的广袤土地上,树立着多座纪念碑,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中国远征军的那段悲壮历史。

70余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向缅甸进发。在3年零3个月的战斗中,中国共投入兵力40万人,付出了伤亡近20万人的惨痛代价,最终取得胜利,无数英魂长眠在中缅印边境的莽莽群山之中。

近日,“追忆中国远征军”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探访了云南腾冲、瑞丽、昆明等地,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驼峰飞行纪念碑等多处纪念碑前敬献鲜花,一起缅怀先烈。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的300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维护车辆,其中1000余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0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瑞丽市畹町县落成,由南洋机工陈团圆之子叶晓东担任纪念碑管理所所长。

从新加坡回国支援抗日的陈团圆曾负责滇缅公路的运输工作。1942年日军侵占滇西,为防日本人搜捕,他娶了傣族姑娘,但因汉奸告密,于1944年被日军活埋。“父亲死时我才3个月大,都不曾见过他的样子”,叶晓东告诉记者,“但父亲的名字现在刻在纪念碑上,我每天都能看到,感到非常欣慰”。

驼峰飞行纪念碑

1942年,由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云南昆明之间开辟空中通道,以保障战略物资运输。该航线全长500英哩,地势海拔在4500至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其艰险程度堪称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之最。

从1942年到1945年持续3年多的援华空运中,通过驼峰航线运送战备物资超过70万吨,人员3万余名。中美双方坠毁和失踪飞机超过500架,牺牲飞行员1500多人。为纪念这一壮举和中美国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驼峰飞行纪念碑于1993年在昆明玉案山郊野公园落成。

原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副参谋长覃遵三的外孙王立荣对到访的两岸记者说,“当时的飞行非常可怕,高海拔空气稀薄,气流不稳定,假如天气不好,飞机很容易坠毁,而且还要时常应对日本战斗机的袭击。我们采访过的飞行员回忆起这段经历,都觉得是九死一生”。

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

昆明市圆通山公园内,座落着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两座碑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于2013年经过27个月的修复重新落成。前者是为纪念松山战役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阵亡的近4000名将士而建,后者是为纪念第一次赴缅作战时牺牲的近6万名中国远征军将士而建。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告诉记者,两座纪念碑得以修复,说明那段壮烈历史被人重新关注,是件很好的事情。

62岁的戈叔亚寻找中国远征军老兵已有30多年,足迹踏遍云南、缅甸、印度等地的中国远征军战场遗迹,曾促成2011年和今年6月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归葬腾冲国殇墓园的活动。他说:“远征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支特殊的军队,为保护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而英勇奋战,他们不该被遗忘,应该被铭记。”(完)

 马晓光表示,“追忆中国远征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正能量。

国台办新闻局长马晓光13日表示,“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正能量。(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摄)

中国台湾网8月13日北京消息 “追忆中国远征军”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今天上午在云南昆明结束,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在接受两岸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采访,通过两岸记者的新闻传播,必将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对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了解,也必然会增加两岸同胞之间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正能量。他同时也对云南省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两岸记者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马晓光首先表示,此次联合采访得到了两岸有关媒体的大力支持,各位记者在7天6夜的紧张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认真工作,抓紧时间撰发稿件。记者们沿着远征军的足迹,驱车达一千公里,多半时间走在当年抗战英雄所走过的滇缅公路上。很多记者不仅采访别人,也成为被采访对象,出来现身说法,这是过去联合采访所没有过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联合采访,大家在采访中都动了情与流了泪。

马晓光指出,此次联合采访之所以把“中国远征军”作为主题,是因为中国远征军是全民族抗战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境外发动的战略反攻并且取得了完全胜利,这在军事史上和两岸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今天我们缅怀追忆它,对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举例说,诚如刚才90岁远征军老兵王惠生送给联合采访团的一副对联——“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八年并肩战情重如山”,这是老兵的概括,也是老兵的心愿。


 90岁远征军老兵王惠生送给两岸联合采访团的对联

90岁远征军老兵王惠生送给两岸联合采访团的对联——“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八年并肩战情重如山”。(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摄)

马晓光说,通过这次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成员进一步增加了对云南的了解。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壮丽的山川,悠久的人文历史,都给两岸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与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座谈交流,采访团了解了云南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乃至于在云台合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一切将为云台两地进一步的交流,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最后,马晓光感谢为此次采访活动做出精心周到安排的云南省台办和有关方面,也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两岸媒体32位记者。他说,正是因为两岸记者对这段历史的传播,使得两岸同胞进一步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正是因为两岸记者的共同参与,使得两岸同胞之间增加了感情的沟通和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正能量。

由国台办新闻局、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主办的“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担任采访团团长、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主任杨青任副团长,32名记者来自于11家大陆媒体、10家台湾媒体、2家港澳媒体,23家媒体囊括了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网络等各种类型。从7日至13日,两岸记者采访团途径云南腾冲、龙陵、瑞丽、楚雄、昆明,通过参访国殇墓园、战争遗址、滇西战役纪念馆和多处纪念碑、访问远征军老兵等,重温了“中国远征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伟大历史。(记者王文英)

中新社昆明8月13日电 (记者 郑巧)为期七天的“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13日在云南昆明结束。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马晓光表示,此次采访选取中国远征军这个题材,因为这是全民族抗战可歌可泣的一页历史篇章,是八年抗战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境外主动发动的战略反攻并获得全胜,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这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他并感谢32位记者的辛勤工作,使两岸民众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正能量。

“‘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八年并肩战情重如山’,90岁抗战老兵王惠生送给采访团的这幅对联,对这段历史作了很好的概括”,马晓光说。

马晓光还指出,为了拯救挖掘保存这段历史,云南地方政府和民间人士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这种保护性的工作还在继续。此行我们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的了解,了解其在对外开放、云台合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未来云台两地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采访团在云南期间,走访了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抗战遗址、龙陵战役遗址等中国远征军遗址,其间也考察了在滇台资企业发展状况。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陈凯生说,此行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追忆了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抗战历史,再次愐怀了抗日先烈的爱国情怀,我们会用笔和镜头告诉两岸同胞那段历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飞说,三十多位记者重走当年中国远征军的抗战之路,历史似乎又像画卷般展开,远征军的功绩一定会让人永远铭记。

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台办新闻局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办公室主办,此次是第14届。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等11家大陆媒体,来自中央社、《联合报》、《旺报》、TVBS电视台、中天电视台等10家台湾媒体以及来自香港中评社和澳门澳亚卫视两家媒体的32位记者参与。(完)

台媒访抗日远征军大陆墓园402座雕塑撼人心(图)

中新网8月11日电 据台湾《旺报》报道,安放于松山主峰南侧、滇西抗战主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雕塑群,402座雕塑震撼人心。现场最令人揪心的,当属年仅14岁的李占宏雕像,战争当时他已有3年兵龄,连儿童兵都杀入战场,可见当时战况的激烈。

据了解,402座雕像题材是取自爆发于1942年的战事,雕像造型分为将军、夏装士兵、儿童兵、女兵、等12种方阵,按真人尺寸1比1.2的比例塑造。

在雕像群前方的大空地上,龙陵县当局还摆放数十张远征军当年与日军交战的实照,包括远征军部队苦练体能的情况、中日军队战备的比较、遭日军掳掠的慰安妇,以及盟军协助训练我将士的情况等,供前往致意的人士了解这段过往。

这群雕塑像出自广东佛山雕塑家李春华之手,为纪念远征军1944年发动滇西反攻,他在松山战役的遗址,举个人之力,前后付出3年时间,终于设计、打造出远征军将士雕塑群,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与敬重。

据悉,远征军将士雕塑群是在去年9月,大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当天,在龙陵县举行落成仪式。当年的抗战老兵齐聚祭奠抗日勇士,老泪纵横,令人心酸。

东南网8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二次大战中国远征军在印、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重创日军、扬威国际。台当局“国防部”昨日迎回远征军忠灵入祀“忠烈祠”,正视这段光荣历史。

八年对日抗战,中国远征军在印、缅地区作战,阻断日本西进与轴心国串联,奠定二次大战胜机,功不可没,英、美各国高度推崇,然官兵伤亡惨重,将士客死异域,令人动容。

为表彰远征军官兵的忠烈事迹,通过“立法院国防外交委员会”陈镇湘、詹凯臣、杨应雄等3名“委员”提案,由“国防部”与“外交部”、“侨务委员会”共同成立跨部门专案小组,并在出生于缅甸的灵鹫山心道法师大力协助下,迎返缅甸地区远征军10万阵亡将士英灵。

入祀典礼由“国防部长”严明担任主祭,“立法委员”、“国防部”官员、当时参战官兵代表及战史学者等陪祭,中国远征军在二战的光荣历史不再被遗忘。

台湾迎缅甸远征军英灵入“忠烈祠”老兵:等了70年

中新网8月28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对日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经历近三年苦战,最后终于驱逐日军、收复缅北,却也付出10万官兵丧身异域的代价。台当局防务部门日前派员到缅北招魂,将英灵牌位请回台湾,昨天下午专车直送“圆山忠烈祠”,完成入祀。

这次赴缅甸迎灵缘于今年5月“立委”陈镇湘、杨应雄、詹凯臣的提案。台当局防务部门组成迎灵小组,由参谋本部少将领队,于8月18、22日分批前往缅北曾是远征军与日军重要战场的密支那,当地至今仍有许多无名荒冢。

24日小组到密支那近郊各战场遗址招魂,心道法师则邀请高僧,在当地的观音寺举行超渡,不少侨胞也主动参加,其中有些人是战后在缅北落户的远征军老兵或后裔。

台湾三军仪队派出捧灵官,在桃园机场接过牌位,立即专车直奔“忠烈祠”;防务部门负责人严明亲率高阶将领,向牌位上香献花,完成入祀仪式。9月3日牌位会安奉于武烈士殿内。

台湾军方昨天也邀请曾参与缅北战役的老兵参加入祀典礼。92岁的退役中将吴招有,70年前是初出茅庐的少尉排长,服役于新六军十四师,谈起当年战况,还拉起裤管展示被手榴弹炸伤的痕迹。吴招有表示,即使行动不便还是从桃园赶来,就是为了看看当年牺牲的老战友们,“今天这一刻,我等了70年。”

2000年,台当局防务部门第一次从印度迎回驻印军阵亡将士灵位;2009年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迎回被日军掳至当地担任奴工的被俘军民灵位;这次从缅甸迎灵是第三次,也是烈士人数最多的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