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新华网厦门6月18日电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潮中,两岸新闻出版业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作如此评价。

近年来,两岸新闻出版合作风起云涌。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海峡版权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媒体峰会……一系列高规格的展会论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实务方面,两岸合作出版、版权贸易活动亦十分密切。以福建为例,2011年福建进口台湾出版物已有1835.23万元人民币码洋,出版物出口台湾高达4163.81万元人民币码洋。

邬书林概括说,两岸业界既开展了企业交流,也开展了行业组织交流;既开展了产业交流,也开展了学术交流;既加强了传统出版合作,也加强了动漫、网游、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合作;既加强了出版物贸易,也加强了版权贸易。

“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自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交流合作。24年来,两岸出版业互动热烈而密切,成效十分明显。”台湾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敏说。

“文化摇钱树,出版聚宝盆。”台湾格林出版发行人郝广才如此形容两岸新闻出版的交流合作,“台湾业者在设计、创意、营销策略等方面有优势,大陆则有广阔的华文市场。两岸联手可以优势互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缔造的文化财富和共同倚赖的精神支撑。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说,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发展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大力抢占世界文化市场,推广各自文化产品及其附着的思想文化。

“当前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传播力总体上还较弱。对世界有影响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影响了各国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理解,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两岸新闻出版界都要担负起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使命。”张福海说。

台湾艺术大学校长谢颟承说,台湾方面对于两岸“文教交融”和“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的呼声也十分强烈。

但两岸在新闻出版交流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待解,譬如大陆与台湾的文字简繁之别。“海内外有许多中国古文物、古籍仍被保留着,这些古文物所呈现的全是繁体字。”李锡敏说,大陆应增加认识繁体字的机会,可从条件具备的学校先开设繁体字课程。

台湾方面出版业者说,目前台湾已全面开放简体书在一般市场销售,台湾读者可随时买到大陆简体出版品,但在大陆卖台湾出版品的店还不多。他们建议,大陆有关部门可考虑提供台湾出版业者一个“繁简体图书出版区”或大量进口台湾繁体书在大陆各管道销售。


“这些都是小问题,事实上,中华文化已经深层次地参与到了国际主流文化圈的竞争当中。”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说,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新闻出版业文化渊源同出一脉,但又各有特点和优势,两岸业界十分有必要加强沟通交流,携手开拓世界华文出版市场。

有关人士建言,两岸要在新闻出版产品开发上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合作开拓华文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国际发行网络,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合作培育一批在报刊、出版、印刷、发行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使他们成为参与新闻出版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闻出版国际化人才队伍,为两岸业界产业对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人才保障。(记者 沈汝发)

新华网厦门6月18日电 18日,海峡两岸近120名红十字志愿者在厦门五缘湾海域就水上救生、应急救护、生命搜救进行协同演练。

来自台湾南投、高雄的红十字救灾大队的志工首次在福建展示城市搜救技能,对地震发生后的进入危屋救援、高楼人命救援、立坑救援系统等进行全面演练。志工们迅速的应急举动、扎实的攀爬技术以及熟练的装卸设备技术等救援技巧展示,获得了现场市民的阵阵掌声。

台北救护志工团指导教官吴文生希望两岸能在救灾方面有更多交流的交流机会。吴文生说:“台湾的志工队离地训练的部分还不是那么熟悉,没有办法适应外地的训练方式。在大陆这边来训练,和大陆的救援技术进行交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来自台湾新北、南投等地的救护志工团以及福建省红十字会、厦门红十字志愿者通过联合水上安全救生技能演示、模拟救援演练,全方位实景展现从水上救生到岸上救护整个救援流程。

台湾红十字组织水上安全救生教练团副团长潘文川希望两岸的水上救援交流能够常态化。“我们希望两岸能够在厦门的五缘湾建立一个水上安全训练基地,以后所有红十字会都可以到这里做救生演练交流。”潘文川说。

海峡两岸生命救护协同演练是以“红十字生命救护”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的一部分。作为第四届海峡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的红十字博爱论坛于6月17日在厦门开幕。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海西经济区内20个城市的红十字会在厦门联合召开了海西20城红十字会圆桌会议,签订“海西城市红十字会圆桌会议共识”,旨在深入推进海峡西岸红十字分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分支会的沟通协作。

1990年,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在金门岛上签署了《金门协议》,开启了两岸红十字组织交流合作的先河,实现了跨越海峡的人道合作互动。之后两岸红十字组织在联络联系与见证双向遣返作业、两岸寻亲、民间交流、灾害互援、生命接力、水上救生、青少年交流交往等方面进行了良好合作。(记者付敏 陈旺)

两岸间首条直接通讯海底光缆——厦(门)金(门)海底光缆项目6月18日正式动工;而前一天的晚上,厦门与金门的“小三通”夜航定期航班开通。夜航和光缆,对于现代“交通”而言也许仅是普通的小事,但对于厦门、金门这两个昔日曾长期敌对的岛屿而言,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17日晚19点整,在汽笛声中,载有75名旅客的客船“新武夷号”和搭乘60多名旅客的“天后一号”客轮分别从金门和厦门出发,分别驶向目的地厦门和金门。

从这一天起,金门水头码头与厦门东渡码头之间客运直航的末班由原先的17点延至19点。短短两个小时的延时,却是“和平之海”获得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加持”。

而18日动工的厦金海底光缆,是两岸间首条直接通讯海底光缆,对于两岸通讯建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的铺设,有利于厦金通信一体化,厦门也有望成为未来大陆对台通信口岸。

夜航开通与光缆动工,都选在海峡论坛这一两岸“草根万人嘉年华”之际,由参与论坛的逾万名两岸各界民众共同见证,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从福建沿海海岸到台湾本岛、面积8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海峡水域,早期曾是大陆赴台垦荒的先辈们谈之色变的“黑水沟”,数十年前也一度是两岸对峙的前线,在那段两岸战争与对峙的年代,这片海域里游动的不是正常往来的货轮与客船,而是人民解放军的侦察兵和台军的“蛙人”。

硝烟散去,铸剑为犁。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岸“小三通”“大三通”先后实现,福建沿海近10个主要港口都开通对台海上直航,“两门”(厦门-金门)、“两马”(福州马尾-马祖)、泉州-金门等“小三通”航线与跨越台湾海峡的客货运航班往来繁忙,台湾海峡成为货真价实的“黄金水道”。厦金之间这片昔日响彻炮声、喊话声的“冲突之海”,已蜕变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目前,厦门至金门海上客运直航已迈入第12年,每年由此航线往返两岸的旅客人数不断增加,仅去年这条航路就运送旅客147万人次,成为两岸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的“黄金通道”。统计显示,在两岸人员交往中,每6名旅客就有1名选择厦金航线。随着两岸人员交往日益频繁,厦金航线开通夜航可谓势在必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借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东风”,今天的厦金之间,不仅鸥鹭可以自由飞翔,人员、舟船的往来也堪称热络。据保守估计,目前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居民中就有一个拥有人民币账户。不仅“厦金共同生活圈”已悄然成形,最新收获的“夜航开通”与“光缆动工”这两大成果,更是两岸同胞给“和平之海”新添的两个沉甸甸的“筹码”。

以厦门为主会场的海峡论坛,更是已成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连日来,来自两岸的1万多名参会者,正投身在厦门、福州、泉州等地的5大板块共计20多项精彩活动。这幅动人场景,堪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的生动写照。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本次论坛大会上说,“让我们把握机遇、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无情的战火将同一个民族的人民撕裂,好不容易我们两岸从敌对到和解,从破冰到春暖花开,如今我们更能剪烛西窗、把酒言欢、携手共进,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都应该珍惜,我们更要把握,好好善用。”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

新华网泉州6月18日电(记者郑良)18日下午,郑成功文化中心在福建南安市水头镇开馆,海峡两岸数百名闽南乡亲参加开馆仪式并在郑成功陵园举行拜谒活动。

郑成功文化中心位于水头镇康店自然村覆船山旁郑成功陵园附近,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中心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主题,分为殖民东渐、海上争锋、东南抗清、荷据台湾、驱荷复台、建设宝岛等6个单元,采用电子图版、互动投影沙盘、多媒体演示屏、实物、地图等,从世界风云动荡中一步步展示郑成功驱荷复台、建设台湾的伟大壮举。

郑成功文化中心开馆是南安市在第四届海峡论坛期间举办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暨第二届郑成功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17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的数百名民众齐聚“郑成功故里”——南安市石井镇,在郑成功祖庙循古礼举行了盛大的进香活动,共同缅怀民族英雄郑成功;18日,南安市举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大会,两岸民众共同拜谒郑成功陵墓;19日,当地还将举办郑成功学术研讨会。

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18日上午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大会上说,郑成功是两岸民众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开台圣王”,两岸民众共同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追忆先辈的奋斗历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努力。

中新社泉州6月18日电 “第四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18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举行开幕式。交流周活动围绕弘一法师主题开展,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大德高僧、护法居士、专家学者共计600多人参与。

此次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活动围绕弘一法师的佛教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展开。期间,闽台两地佛教界重读大师遗著,重温大师精神,进一步研究其艺术成就和佛学思想,并举行包括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弘一法师研讨会、《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闻发布会等在内的诸多活动。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此地古城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就是对泉州浓厚佛教文化氛围的生动写照。弘一法师将人生中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14年留在泉州,更将毕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留在泉州。弘一法师还成为最常被台湾佛教界论及的“民国佛教四大师”之一。

“弘一大师虽然没有到台湾,但他影响到台湾,大家都很尊敬他。”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宗长老表示,弘一大师出家前即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有卓著的贡献,出家后更是加强对佛法的深造研究,成为一代高僧。他“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伟大情操,应成为两岸佛教徒所奉行的圭臬。

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同、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在两岸宗教界的交流上,佛教界交流最多,来往最频繁,影响也最大,这源于两岸佛教的法乳一脉、同根同种的血缘和法谊。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厅长杨志英说,近年来闽台两地佛教界积极利用海峡论坛这个大平台,深入推动和开展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取长补短,互通法谊,商谈切磋、增进互信,在共同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不断开拓,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正逐渐成长为展示闽台佛教渊源的闪亮品牌。(苏巧凤)

共同家园论坛现场

东南网6月18日平潭讯(本网见习记者 倪羽)今日上午,作为第四届海峡论坛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的首届共同家园论坛,在平潭综合实验区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600余名嘉宾齐聚平潭,共同研讨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大计,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福建省政府副省长王蒙徽、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大会。

在大会现场,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学者重点围绕如何在平潭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如何共同建设、发展、管理好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个两岸共同家园的“试验田”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当天,嘉宾学者还对平潭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讨,平潭打造成为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枢纽的政策和措施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首先作了关于“五个共同”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关系主旨演讲,从平潭实验区定位可在动态中提升、“五个共同”是两岸合作政策的重要创新等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与“五个共同”的关系,并指出,打造两岸合作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的硬件条件建设已经越来越完善,在目前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软体的建设,制度性建设,探索两岸合作的一种新的模式。”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来自台湾的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发德说,参加本次论坛,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了解平潭,更加理解“共同家园”的概念。“作为首家入驻福州的台湾金融机构,我们始终在关注平潭的各项发展,我们也期待今后在金融方面与平潭开展各项合作。对于共同家园的建设,平潭本身有这个基础,随着越来越多台湾朋友对平潭有更多的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更多的台湾人到平潭居住,共同家园的氛围也就会慢慢形成。”


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致辞

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表示,建设发展平潭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愿景已经明确,平潭要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试先行、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具备优势和条件。把平潭构建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有政策上的优惠和保障。大陆赋予平潭海关、财政、税收、土地、台湾居民就业、入出境便利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平潭的建设将又好又快。平潭还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其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和区位等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大陆最早设立的台轮停泊点、最早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地方。同时,平潭与福清、长乐相邻,如果利用好江阴海港和长乐空港,周边地区的关联产业将得到发展,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区域整体功能就会进一步增强。

郑立中说,首届共同家园论坛的成功举行,如同两岸人民在海峡通途上的一次“再出发”,对于凝聚两岸智慧和力量,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由衷地希望两岸同胞,特别是更多的台湾同胞自愿而积极地参与到火热的平潭开放开发中来,共同营造台湾同胞往来更便利,生活更习惯,兴业更顺意的良好家园环境。”


福建省政府副省长王蒙徽致辞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致辞

中新网台北6月18日电(记者 董会峰)台湾报纸今天纷纷以显著版面和篇幅,报道大陆方面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宣布的惠台新举措。

《联合报》头版的一篇报道,题为《大陆惠台8利多 台胞台生就业放宽》,该报还在A10、A15版刊登相关新闻,其中一则台北电头的新闻说,不少台湾学生表示,大陆放宽台生就业后,市场跟着变大,“会考虑到大陆念书”。

题为《大陆放宽台生就业 进口台湾米》的报道,亦登上《中国时报》头版。该报另在A5版,用半个版报道第四届海峡论坛。

《旺报》今天的头版头条,以《陆推新措施 八方惠台》为题,并从A4版起,一连用4个版聚焦。该报一篇题为《陆生红线未除 台湾画地自限》的特稿说,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宣布,大陆决定进一步放宽台生、台湾居民就业政策,从2省扩大到6省市试办,其大学、公共文化、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可进用取得大陆认可学历的台湾居民;台湾居民也可在大陆大学申请教师资格证。正值台湾的“大陆高等教育学历甄试”开始报名、第二届陆生“三限六不”在台就业问题仍未解套之际,这个消息特别令人感慨。

《工商时报》A4版头条,大字标题为《陆释利多 提8大惠台措施》;该报与台湾另一家主流财经报纸《经济日报》,不约而同、均以图表形式逐一列出8项新措施的内容。

台湾《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也作了报道,前者在A4版用了半个版的篇幅,后者的一篇稿件也在A4版。

昨天下午上市的《联合晚报》,在众报纸中抢先作了报道,其头版头条题为《台胞、台生就业 大陆放宽》。

18日下午,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园拜谒仪式”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这里举行。 郭斌 摄

中新网南安6月18日电(林永传 郭斌)18日下午,位于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一改平日的静寂,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园拜谒仪式”在这里举行,1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同拜谒英雄陵墓,祭奠英雄之魂。

在悠扬的古乐曲声中,海内外嘉宾庄严肃立,一一上前敬献花篮。“巍巍鳌峰,松翠柏苍……开台伟业,清史辉煌……”站在英雄安息之处,南安市政协主席戴爱国代表社会各界宣读祭文,表达各界人士及海内外乡亲对英雄的景仰之情。随后,参加仪式的各界代表向郑成功墓碑行三鞠躬礼。

台湾台南、花莲等地的多个郑姓宗亲会及郑成功信众组团前来参加。来自台湾花莲市的廖丙盛与张秋兰夫妇都已年过8旬,他们虽然都是延平郡王(郑成功)的信众,但却是第一次前来郑成功陵园拜谒,廖丙盛告诉记者,郑成功在台湾有着众多的信众,他所居住的花莲市花莲县就有多个延平郡王庙宇,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虽然我是第一次来祭拜,但这里的环境和人们的热情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前来祭拜的台湾郑氏宗亲感慨地表示,郑成功不仅是民族英雄,更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两岸关于郑成功的信仰、习俗、文化等元素交融汇通,增进了两岸的文化认同,也促进了闽台交流合作。

茶艺表演

东南网6月18日厦门讯(本网特派记者 徐嵘) 今天上午,在美丽的白鹭洲头,筼筜湖畔,青春洋溢,来自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的57位青年才俊汇聚厦门筼筜书院,参加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编辑茶叙会。

茶叙会的形式轻松活泼,两岸青年编辑依据数字编码进行配对,就感兴趣的生活娱乐、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话题,展开面对面交流。此外,围绕“阅读方式演变,纸媒如何应对电子媒体冲击”和“传统文化如何传扬”这两个目前两岸传媒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青年编辑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踊跃发言,碰撞出不少精彩的思想火花,让彼此受益匪浅。

来自厦门大龙树文化传媒的刘兴蓁小姐对记者表示,通过与台湾的青年编辑分享彼此经验,“有蛮多的收获”,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台湾“宜诚资讯”的刘建成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是第一次来到大陆,但之前通过传媒对大陆的各个方面已有所了解。这次来到厦门,觉得“大陆的建设很进步;人们都很和善,对台湾的情况也都有相当的了解。”他希望两岸业界能够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优势互补。来自台湾晓园出版社的黄若兰小姐在会上呼吁,鉴于欧美许多大的出版社存在一个版权“三卖现象”——即同一个版权同时卖给大陆、台湾和香港等三地,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制定对策,两岸三地一致携手对外。她对记者表示,虽然两岸青年编辑在专业认知上可能存在一些小小的差异,但大家“一心都是为了祖国好。”


出席茶叙会的漂亮女编辑

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青年新闻出版工作者是两岸新闻出版界的未来和希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首次邀请两岸青年新闻出版工作者参加,是为了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共绘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蓝图。


古筝表演


两岸青年编辑进行游戏互动


两岸一家亲


亲密互动交流


踊跃发言

新华网福州6月18日电 作为第四届海峡论坛的分会场活动之一,第四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18日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拉开帷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朱氏宗亲等200余人共襄盛会。

开幕式上,两岸同胞齐声高诵《朱子家训》。福建省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说,在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和朱子后裔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结出了丰硕果实,越来越成为两岸同胞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期待通过两岸学术界的携手合作,共推朱子文化,共建美好家园,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会长、华梵大学校长朱建明表示,南平武夷山不仅是朱家血脉上DNA的源头,更是台湾以及许多华人地区精神家园上的DNA的源头,南平把朱子文化发扬光大,对全世界华人文化有重大意义。本届海峡论坛延续了过去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特别是文化共同发展的特色,期待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武夷山在朱子文化传承上更受关注。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闽北是朱熹“琴书五十载”的教化故里。本届朱子文化节以“传承朱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为主题,将开展朱子文化高峰论坛、武夷山与阿里山深化合作研讨会、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等多项活动。(记者 涂洪长)

两岸婚姻数量已达32万多对,且正以每年逾1万对的速度增长。在这一事实映衬下,借助海峡论坛这个“大舞台”于17日在此间登场的首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吸引了两岸民众特别是两岸情侣们的普遍关注。

而这个以“情”和“爱”为主题的论坛所透露的信息显示,两岸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正迈入“谈情说爱”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既有新期待和新遐想,也有新问题与新挑战。

但归根结底,正如台湾“中华新移民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蒋启弼在两岸婚姻家庭论坛上所言,两岸婚姻可谓“三通”之外的“第四通”,在增进两岸了解与合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追忆两岸婚姻“过去时”:浪漫不足、苦涩有余

30多年前两岸交流的“破冰”,为两岸通婚提供了诱因。但回忆初期的跨海姻缘,参加本次论坛的多位两岸配偶及专家都认为“浪漫不足、苦涩有余”。

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20年前从福建嫁到台湾,她说:“那个时代有勇气嫁给台湾老兵的大陆妇女,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离过婚的。”抱着改变命运的想法,甚至怀着虚荣心,她们中不少人在与结婚对象毫无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来到台湾,殊不知等待着她们的往往是困难百出、求助无门,只能默默忍受歧视与不公。


“当时大陆穷、台湾富,所以大陆配偶经常被台湾人当做是来占便宜的,被人看不起。”差不多与卢月香同时从福建嫁到台湾的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高雄办公室主任周池春说。

“以前在台湾,大陆配偶不管在定居权的取得,还是一些权益的保障方面,都遭到明显歧视,这20多年的路走得很辛苦。”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理事长钟锦明说。

分享到4.11K

审视两岸婚姻“进行时”:从“为了生存”到“为了幸福”

随着大陆社会经济的发展,伴着两岸民间交流的脚步,过去两岸间常见的“生存式通婚”如今已难觅踪影。悄然之间,两岸婚姻逐渐“去功利化”而回复婚姻的本来面目,两岸交流“谈情说爱”新时代也由此萌芽。

“我和熊天平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都喜欢音乐。我们结婚7年了,但我们走过了‘七年之痒’,而且手牵得更紧。”北京歌手杨洋的丈夫熊天平是两岸知名的台湾艺人,杨洋坦言,对这段两岸婚姻非常满意。

引人注意的是,以往两岸通婚“大陆女嫁台湾男,大陆配偶相对贫困”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不但“台女”嫁“陆男”个案增加,陆籍配偶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江苏省淮安市台商协会妇女会副会长李明华,10多年前因工作原因从台北来到大陆,并成了大陆媳妇。“我们台协去年下半年就产生了3对两岸婚姻,其中两对是台商娶了大陆新娘,而我的一个好姐妹由于看到我婚姻美满,所以也接受了大陆男友的求婚。”李明华说。

如今,随着“两岸一日生活圈”逐渐成形,两岸民众交流日益频密、深入,年轻人跨海学习、工作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切都让两岸交流增添了浪漫元素,两岸婚姻也随之增多。

来自岛内的一份调查显示,台湾18-35岁人群中,逾半数愿意到大陆发展,ECFA签署实施后,这一比例更高达70%。

“两岸年轻人见面多了,日久生情、两情相悦是很自然的事。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服务和便利。”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分享到4.11K

眺望两岸婚姻“将来时”:量增可望带动质升

就在首届两岸婚姻家庭论坛举办的同一天,大陆首个省级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福建省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也正式揭牌,其宗旨是要让福建籍大陆配偶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娘家”。


今后,中心将受理两岸婚姻家庭当事人的咨询、呼吁和投诉,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在这次论坛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民政部正积极采取措施增进两岸婚姻家庭的利益福祉,包括在养老金、户籍、出入境等方面,研究解决在台大陆配偶常会遇到的一些“老问题”。

“32万多对两岸配偶可是不能小视的力量呦,”钟锦明告诉记者,“对于两岸婚姻,大陆和台湾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都在明显提高。”

“去年我参加第三届海峡论坛,提出应该探讨两岸婚姻的新情况,没想到今年就看到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周池春说。

据她介绍,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目前所接到的大陆配偶求助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暴力、逾期居留、学历不受认可、接父母来台不易等。此外,两岸社会文化与家庭观的差异,也是跨海伴侣们需要磨合的一大问题。

李立国则表示,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当局近年来放宽了一系列不合理限制,使两岸配偶亲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得到较好改善。“但两岸婚姻家庭的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藩篱亟待破解,还有许多政策需要实现两岸对接。”

岛内有舆论认为,和两岸婚姻发展潮流极不相称的是,陆籍配偶在台湾依然受到歧视和身份权、工作权等限制,台湾当局应务实面对两岸婚姻潮流的改变,更加平等地对待陆籍配偶。

“海峡论坛对两岸婚姻问题的重视,显示大陆始终重视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推动,这是两岸民众的福音。”蒋启弼认为,这种重视有利于创造两岸婚姻家庭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4.11K

第四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质量论坛今天在厦门举办。

中国台湾网6月18日厦门消息 “第四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质量论坛”18日上午在厦门举办。本届论坛以“质量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由国家质检总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郭勇毅局长主持了开幕式,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厦门市副市长李栋梁为论坛致辞。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彭庆恩、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港澳台办)副司长孔晓康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高阳、中华(台北)品质学会理事长杨锦洲等10位两岸质量专家发表主旨演讲,320多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凸显出了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台湾方面合作单位由上届的3家增至本届的8家,合作范围拓展到质量政策、质量管理、质量教育、检验认证、学术研究等领域;二是活动规模更大;三是民间交流更加深入,本届论坛由12家两岸民间组织参与,超过90%的与会代表来自一线质量工作者;四是合作形式更加务实,论坛期间两岸质量管理专家会就如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议题进行面对面研讨。


本届论坛是两岸质量领域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盛会,也是思想交融、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盛会。通过本届论坛,获得了四大成效。一是深化了两岸质量交流合作,来自两岸官、产、学、研、介等机构的质量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两岸质量合作发展思路;二是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质量文化建设,10位演讲嘉宾围绕主题从各个视角阐述了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内在规律以及有效途径;三是充分共享质量领域经验和成果,本届论坛通过向两岸征集并编辑《第三届海峡两岸质量论坛论文集》,收录42篇优秀论文,汇聚了两岸众多先进思想、成功经验,和与会代表进行共享;四是促进了两岸质量合作形成新模式,“厦台质量管理专家志工团”在厦门成立,这是首支两岸质量管理专家志工团。

海峡两岸质量论坛是目前两岸质量领域交流合作规模最大的盛会。本届论坛的举办,为打造中华民族质量文化、提升质量软实力构建了重要平台,为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实现共赢注入强大动力,对深化两岸交流、推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厦门6月17日电(记者 余瑛瑞)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17日下午在厦门开幕,论坛代表通过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共同征集华侨华人历史文物文史倡议书。

倡议书说,华人华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是数千万海外中华儿女生存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中华儿女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需要。

倡议书说,两岸侨联组织携手共同推动海外侨社积极参与到保护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促进中外友好与交流,为实现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宏大目标去努力。

   6月18日,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生命救护协同演练活动在厦门五缘湾海域举行。

厦门市副市长黄强在活动上致辞

中国台湾网6月18日厦门消息 6月18日,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生命救护协同演练活动在风景秀美的厦门五缘湾海域举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王海京、厦门市副市长黄强、台湾红十字志工领队潘文川等出席活动。来自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六百余名志愿者参与了活动。


厦门市副市长黄强致辞指出,海峡论坛期间,两岸红十字组织携手开展生命救护协同演练活动,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两岸红十字组织以弘扬人道、博爱、贡献的精神为己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金门协议》的框架下,本着人道救助的理念,搭建了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平台,为促进两岸的交流和交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强说,此次两岸志愿者在厦门开展生命救护协同演练和经验交流,既是两岸生命救护的延续,也是对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方式的创新,希望通过此次演练活动,进一步延伸水上救护领域,进一步扩展生命救护的内涵,推动两岸红十字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王海京启动仪式,生命救护协同演练活动正式开始。分别来自厦门红十字会和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两位工作人员对演练活动进行了精彩的解说。

据介绍,参加此次演练活动的志愿者分别来自台湾台北新北市救生救护志工团、台湾南投和高雄红十字救灾大队、福建省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团队、厦门市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者团队、厦门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护志愿者团队、漳州市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者团队,共计120人。

这次活动集水上救生、岸上救护、城市搜救协同演练三位于一体。两岸红十字志愿者通过水上安全救生技能演示、模拟救援演练全方位实景展现从水上救生到岸上救护整个救援流程。同时,台湾南投、高雄红十字救灾大队志工首次展示城市搜救技能,对地震发生后的入危屋救援、高楼人命救援、立坑救援系统等进行了全面演练。

协同演练活动作为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的重要内容,由福建省红十字会、厦门市红十字会以及台湾红十字志工组织主办,希望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交流,进一步推动提升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水上救生、应急救护、生命搜救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有力促进两岸民间深化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