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海一周看台 > 正文

台海一周看台:与其整人,不如反省

2017-11-07 17:06:03 吴洪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上周,继“卢丽安现象”在台湾青年中引发热议,北京大学台籍博士生王裕庆表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一位北京大学台籍博士生张立齐公开向媒体表示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此,有岛内媒体评论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卢丽安以台籍党代表的身份参加十九大,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一现象值得民进党反思,不要凡事都刻意“去中国化”,总是搞意识形态对立,哪里发展前景更加光明,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王裕庆、张立齐有此愿望,都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王裕庆介绍,他曾在加拿大生活20年,对魁北克问题较为了解。张立齐说,通过在大陆这几年的观察,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照顾人民群众、少数民族,怎么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怎么建设和发展国家使得人民生活幸福,这让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类似王裕庆、张立齐这样的台湾青年,在岛内还有很多,他们认同一个中国,期盼两岸统一。近日,在南台湾——所谓的绿营大本营,成立了一个主要由当地青年和台湾成功大学学生组成的统派社团延平薪火社。“延平”取自收复台湾的延平王郑成功,“薪火”一方面指薪火相传,另一方面也取“星火燎原”之意。社团成员梁红中表示,成立延平薪火社是希望向台湾青年介绍大陆的现况、城市发展、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以及惠及台胞的福祉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陆,了解两岸渊源与关系。

误解源于不了解。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日前刊文指出,有人称台湾年轻人是“天然独”,其实这是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的产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不了解。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人工独”,而不是“天然独”。

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台湾20岁到29岁的年轻人,过去5年当中到过大陆的,只有17%。庞建国认为,没去过大陆的台湾年轻人当中,有不少人受制于台湾的教育环境,而困在“天然独”的认知中。只要他们有机会接收到大陆成长发展的客观信息,或者到大陆走走看看,“天然独”很可能就变成了“自然统”。

畏惧“自然统”,民进党当局千方百计地阻碍台湾青年进一步了解大陆。台湾的“去中国化”政策始自李登辉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期。陈水扁当政时期,各种“台独”闹剧更是愈演愈烈。自从蔡英文去年5月上台之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的动作持续不断,持续8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和成果受到严重冲击。

近日,台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课审大会”将过去长期存在于教科书中由连横先生所著的《台湾通史序》拿掉,这是民进党当局继压缩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后,采取的又一个“去中国化”动作。岛内专家指出,民进党修改教科书的目的不仅是“去中国化”,更要营造“台独”空间,终将荼毒台湾学子。

畏惧“自然统”,民进党便打压向往中国共产党的台湾青年。一方面撤销台籍党代表卢丽安的台湾户籍,另一方面警告说,如果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处以新台币10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

面对民进党当局的打压之举,台湾《中时电子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自称追求“民主自由”的民进党人,与其气急败坏地想法子整人,不如好好反省一下。香港中评社评论称,台湾号称“民主社会”,尊重个人信仰自由,为何却试图阻吓台湾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台后的民进党当局不拼经济拼政治,导致施政无能、政治恶斗、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岛内经济前景暗淡,民众焦虑感上升。据台湾1111人力银行的“跨世代压力调查”显示,九成二台湾年轻人不满意目前薪资,其最大压力来源于经济、工作,主因是薪水低、存不了钱、找不到理想工作、物价高及加薪慢等。

对此,台湾《旺报》评论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伟大复兴”“美丽中国”等愿景跨越时空,让人感到“可摸可触”。反观民进党当局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是文化政策上的所作所为,都经常令外界有“不知为何”之感。归根究底,民进党当局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去中国化”意识形态服务,甚至连民众最关心的民生经济都要一同陪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