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台当局“课改”居心叵测 台湾民众需警惕

2017-07-10 16:18:55 台媒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台湾近日公布12年“台湾民众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其中最受争议者,当属历史科目大减中国史内容。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这种从史观层面进行的“去中国化”,是真正的“台独”举动,台湾民众必须采取行动制止。

社论摘编如下:

台湾近日公布12年“台湾民众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其中最受争议者,当属历史科目大减中国史内容,并将其移至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一改过去中国朝代史的铺陈方式。换句话说,将来历史教科书将没有中国史,只有东亚史,台湾将失去与“中国”的历史连结。

对此,台当局美其名为“以台湾为主体建构下一代史观”,究其实却是“文化台独”和“史观台独”的实践。也就是说,蔡当局表面强调“维持现状”,也宣称对大陆秉持不挑衅原则,但在教育及文化领域却对“台独”暗渡陈仓。这种从史观层面进行的“去中国化”,是真正的“台独”举动,打算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其影响更深远和持久。

这绝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已经有学者针对教科书变革对“国族认同”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确切答案。台湾“中研院”杨子霆等学者今年发表论文,他们研究了1997年《认识台湾》教材使用前后使用者“国族认同”的变化,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们选用2004年和2005年的调查资料,这正是当时用户成年之后可以接受调查访问的年纪。

可以看到,1997年确实是“国族认同”逆转的一年。他们研究发现,教材的具体影响在于非本省族群,他们经由教科书开始认识和认同台湾,以工作为取向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因为这部教材而改变了认同。至于本省族群和有升学动机的学生,更可能是因为家庭、邻里关系或者社会氛围影响而产生台湾认同。

研究者还进一步选用了2010年到201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1997年以前旧教材使用者的“国族认同”变迁,发现他们也逐步将认同从中国转移到台湾,这是教材改变的间接效果,这些人在后续的时间里,也受到新教材使用者的影响,从而让教材改革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教科书的影响短期内可以影响教材使用者,特别是本身对台湾史不了解的人群,长期来看,则有带动整个社会氛围变迁的功能。

这一研究证实了一直以来社会各界的判断,就是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动的教科书改革和史观变动,直接造就了当代的所谓“天然独”。不仅如此,这项研究还提醒人们,教科书的影响也跟媒体引导和政治人物的操作一样,可以对社会整体认同的变迁发挥推动作用,其影响不可谓不重大,社会当然应该正视。

首先,必须采取行动制止以单方面的史观来影响历史科教育。虽然台当局教育部门声称这一版本只是草案,还需经过一系列程序才能付诸实施,这是典型以程序为由拒不回应实质内容的推拖,并不能因而掩盖民进党当局的政治立场,其实质仍然是特定党派意见的反映。如果任其成为定案,等于让单一政党史观,特别是“去中国化”史观,成为全台湾社会的共识,对此,蓝营和中间选民须勇于表态反对。

其次,必须改变当前单一课纲主导教科书编纂和学校授课的威权教育。台湾自诩民主多元社会,就应该秉持多元价值观推动教育多元化与开放化。尤其社会在“国族认同”问题上存在分歧,这是事实,任何一种史观都会招致不同意见者的激烈反对,需要鼓励学术界和教育界基于严谨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来进行对话,逐步化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对立,同时也要推动多元课纲,避免定于一尊。

台湾虽然是多元文化社会,但以来自大陆的中华文化为主体,台湾教育部门编制课纲应尊重历史事实。在多元史观的原则下,台湾教育部门不能独尊“去中入亚”课纲,而应开放不同立场的专家学者组成多个课纲委员会,让其以不同的史观编制课纲,以“多元课纲”取代“单一课纲”,并由出版社自行选择课纲编撰教科书,让学校有权自主选择教科书。只有这样,台湾社会才不至于被单一史观所垄断,民众可自主选择,由此也可避免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各学校也有机会创造自己的特色。

蔡当局在教科书问题上必须悬崖勒马,不挑衅大陆要说到做到,更要避免激化社会对立,进而加剧两岸矛盾,否则的话,所谓“维持现状”就只会成为一句空话,两岸冲突升级的责任也应该全部由蔡当局来承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