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显然,所谓“围炉”,其实是一家人同坐一席,围住火炉,共同饮酒的习俗,与今日我们将吃火锅当作围炉迥然不同。初一上午,挑选好时辰祭拜家神“开正”,随后立即出门寻找庙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
初一上午,挑选好时辰祭拜家神“开正”,随后立即出门寻找庙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这些复杂且多样的仪式,为的是要彰显时间节点的神圣性。(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当“围炉”就要吃火锅之后 那么,台湾何时开始将吃火锅当作是过年“围炉”的重要民俗呢?事实上,锅物煮食一直是传统饮食的一环,冬令进补必然都有食用,只是与今日所见的火锅形式不同。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的记录可知,当时台湾社会的除夕夜仍以围火盆为主要习俗,可见战后发展肯定是重要关键。 战后有大陆各省同胞进入台湾,在相似习俗又略有不同的情况下,彼此相互影响,于是渐渐出现各种新饮食习惯。由于火锅是将各类食材共煮一锅,着重汤头主角的变化,因此很能够成为彼此模仿的饮食文化,传统作法的各类火锅,也曾在台湾引起展店风潮,产生新的商业生活模式。 尤其1970年代冷冻食品发展以后,火锅料开始被创造发明,并在1980年代扩展,结合各种火锅店产销,无论是传统火锅,或是1980年代末期刚引进台湾的日式单人迷你火锅,都在节省成本的考量下,运用了火锅料的食材;到了1990年代初,火锅料已经是市场主打重点,天气寒冷时,就会推出各种促销手法提醒民众吃火锅,过年处于岁末寒冬,当然也不例外。商业模式带动的食用火锅概念,于是渐渐地在常民文化里面发酵,成为过年饮食的重点。 过年围炉吃火锅虽然是一种文化变迁,却不失其民俗本真性,从家人团聚围火炉转型为吃火锅,依然具有家人团聚的意义,但许多过年习俗却是急速流失或转型,经常使人觉得年味淡了,这其实才是对消逝中的过年习俗与文化记忆的感叹与缅怀。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