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台湾百年男校招女生 部分女校仍在坚持

2016-08-28 13:04:17 陈晓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北一女)的学生在校园中。黄少华摄

男校女校虽然是起源于上上世纪的概念,但在台湾却相当程度地保留着,目前台湾仍有24所男女分校的高中(职),且这些学校多为明星高中,其魅力绝不低于名牌大学。比如著名男校建国中学、高雄一中、台南一中,马英九、丁肇中、白先勇、罗大佑、李安都是这些中学的校友;而著名女校有北一女、中山女中、台中女中,女儿在这样的中学是全家的骄傲,马英九在竞选时都要提到自己的姐姐、女儿清一色毕业于北一女,北一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男校招收女生

近日,1898年建校的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建国中学)表示将打破建校以来100多年的男校传统,“科学班”从明年起招收女生。“科学班”是台湾特色教学政策下的设置,为数理科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特殊课程与安排,高一、高二就学完高中数理科全部课程,高三预学大学课程,并进行专题研究,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平时成绩和研究成果升入大学。因为教育部门对“科学班”有补助,开办“科学班”需主管部门核准,台湾只有9所高中设“科学班”,“科学班”大多是男女合班,只有建国中学一直坚持不招女生,主管部门几年前就强调“科学班”有限,本着男女教育平等的原则,“科学班”应打破分校传统不分性别优先录取。

现在建国中学终于同意“科学班”招收女生,虽然女生仍然是绝对少数,但对这所百年男校来说也是挑战,比如学校要设立女生卫生间、游泳池女淋浴间等设施,老师要调整与女生相处的心态,也有家长担忧在男女性别严重失衡的校园里,学生们能否做到课业不分心。

女校还在坚持

在男女平等成为主流价值的现代社会,台湾传统的分校制已经悄然改变,单一性别学校逐年减少,小学和高校都已合校,分校的初中还有9所,高中不算建国中学还有23所。合校也要经过一个调适期,甚至校名都要变更。比如台南的家齐女中2年前开始招收男生,但校服和书包上都有“女中”字样,男学生身穿“女中”校服一定别扭,今年新学年家齐女中改名家齐高中。有些女中虽然没改名,但已招收男生,像台南女中、长荣女中、新竹女中等。

台湾现有的单一性别中学,女中多过男中。建国中学突破百年传统后,与台湾领导人办公室“住隔壁”的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是否改变成为看点。北一女校长杨世瑞向外界表示,女中都没有“科学班”,但北一女的数理科无论是升学还是特别教育都是最优秀的,教育部门不要把办教育拘泥在性别问题上,应给学校空间发展特色教学。言下之意,坚持现状,不招男生!

同为明星中学的高雄女中校长也表示:“雄女就是雄女,不为迎合什么而招男生。”高雄女中办校92年,延续女校传统,学校认为当下的社会,女校不是“尼姑校”,不可能封闭办学,也不会造成性别不平等。学校学风自由,与包括男校在内的交流竞赛活动很多,女生在课外也有机会与异性相处。女校环境单纯,利于求学。宜兰县唯一的女校兰阳女中也坚持“不会开放招收男生”,办校78年以来,兰阳女中的特色就是训练女性才能和校园里的女生情谊。

分合仍有争议

分校与合校,映射不同年代的社会观念与风气,百年前的分校是因为男女交往受限,在社会分工和家庭角色上也有天差地别,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接受不同领域的训练;随着男女平权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走入男性过往独占的经济、法律、科学甚至军事领域,男女差距缩小,合校成为风气。但也有研究者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分校并不是简单的“不平等”,而是尊重差异,维护女性安全、教育权益。男女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发展先后有别,男女合校会造成一方在某一阶段或某些科目上沦为弱势,令其失去自信,学校根据男女性别差异施教不是坏事。也有研究者拿出调查数据显示,分校的学生成绩高于合校生,分校更利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专心课业。

当然,合也有合的理由。有人提出如果学生不了解异性,没学会两性相处,将来的人生和职场都会遇到障碍。是分是合,看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还是要看办学效果。像建国中学这么强的中学,无论分校还是合校都会有人抢着上,同样,坚持不合的北一女也绝不愁嫁。

台湾媒体报道,已经有女生积极备战,希望成为建国中学的女生。有建国中学的男生表示,“科学班”和男女没有关系,和兴趣和能力有关系,“如果考得上,就来读吧,乐见其成”。女生进入建国中学,好像事不大,但也是百年一见啊!记者 陈晓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