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国民党“换柱”这层纱幕
“柱下朱上”选情未必更好,党内各方卡位2020


“换柱”牵动国民党权力格局
东南网10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国民党迈出“换柱”第一步,临时全代会最快10月底召开,此时距离2016选举投票只有两个半月。时间如此紧迫,国民党面临的内外情势又相当复杂,“换柱”之后的选情是否立竿见影?新的候选人出炉后,国民党内的权力结构会有哪些变化?导报记者采访了台湾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席代麟和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教授苏嘉宏,深入剖析这些问题。
“换柱”未必是强心剂
国民党展开“换柱”行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洪秀柱选情低迷,引发蓝营上下焦虑。初选时拒不出战的朱立伦,已明确表态愿意为党承担出征2016。按此逻辑,“换柱”之后,国民党的“总统”和“立委”选情当有亮眼提升,甚至立竿见影。
不过,席代麟认为,国民党如果“柱下朱上”,对选情的影响还需从不同角度考量。首先,对国民党整体得票率来说,“柱下朱上”暂时看不出明显优势,临阵换将本身就是有得有失的做法,好坏几率各有一半。
其次,在“总统”选举方面,不管是媒体民调还是舆论评价,蔡英文优势都较为明显。即使把洪秀柱换成朱立伦,这方面要有加分效果恐怕难度很高。最后,从“立委”选情来看,现在的台湾选举模式与2008年相比,都有了很大变化。首投族的加入、网络力量的兴起,“总统”候选人的光环未必能拉抬如今的“立委”选举。
苏嘉宏则告诉导报记者,“立委”捆绑“总统”选举,目前来看,这份重担不是洪秀柱一个人能扛起来的。特别国民党的“立委”选情在南部原本就艰困,候选人因为洪秀柱变成孤军真的很可惜,但是换成朱立伦,南部“立委”选情也不见得会好转,因为朱立伦同样是“外省挂”,“柱下朱上”的姿态也容易遭人诟病。
副手人选内藏玄机
引人注意的是,虽然“柱下朱上”看似已成定局,但朱立伦在昨天的国民党中常会上仍然强调,当时自己没有参与党内初选,原因一为对新北市民有承诺,二为希望促成党内团结,而现在,“两个原因没有消失”。对此,有台湾媒体解读认为,朱立伦言下之意在于,已经搞定了党内问题,所以自己才能出来选。
在席代麟看来,朱立伦强势“换柱”,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应该与国民党内各位大佬协商过。至于究竟与哪些人进行了协商,协商的结果又是什么,则要观察朱立伦到时与什么人搭档参选,以及布局之后,选战团队里都有哪些人,当然也有潜在的“立法院长”甚至“行政院长”人选。
“换柱”风波沸沸扬扬,不少声音认为应该组成“朱洪配”,对国民党才会有加分效果。但席代麟认为,这个可能不大。因为“换柱”已是大势所趋,如果再让洪秀柱当副手,选民会觉得这不过虚晃一招。而且现在用“换柱”的方式来否定洪秀柱,再挑她做副手,国民党很难自圆其说。
另外,副手人选也牵动泛蓝整合。台湾舆论此前曾传出朱立伦与宋楚瑜协商的消息,为“朱宋配”带来一定程度的想象空间。对此,席代麟认为,国民党是一个有长期执政经验、拥有庞大资源又人才济济的政党,如果要与宋楚瑜整合,为什么8月之前不去整合?到了现在这个紧要关头,若再释出泛蓝整合的消息,难免让外界产生坐地分赃、抢夺资源的观感。
党内各方瞄向2020
一场“换柱”风波,难免被解读为国民党“内斗”。那么“换柱”之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格局会否发生变化?席代麟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告诉导报记者,“换柱”虽然给人改头换面的感觉,但国民党内的权力格局并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现在看不出有新生力量加入。无论选举前还是选举后,也无论国民党执政还是在野,台面上的这些大佬也不会一下就消失。
但从“换柱”的动作,还是能看出国民党内暗流涌动,各方都在进行2016之后的布局,甚至已经考虑到了2020选举的局面。席代麟认为,“换柱”虽然换的是2016年的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但其影响在远不在近。
苏嘉宏则表示,国民党内的权力重心从马英九转到朱立伦,但这两个人的外省特质都让泛蓝这个集合性概念一再被缩小、窄化,国民党在地理、阶级和族群上的代表性都在不断流失,这是国民党的“罩门”所在。在他看来,2016选举,国民党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局面,把优势资源集中在台北地区认真耕耘,这样才能在下次的县市长选举中为国民党赢回复兴基地,再图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