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21年台湾“外劳”或破50万 管制严状况多
2014-04-01 07: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东南网4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自1993年开放外籍劳工以来,台湾外劳人数21年来不断攀升,今年年底有望突破50万。从3K产业里普遍存在的产业外劳,到从事艰苦家庭看护工作的社福“玛莉亚”,外劳早已成为台湾社会机体上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但与“外劳”这个名词相伴随的,却常常是各种争议甚至血泪。由于管制严格维权不易,外劳在台湾的生存状况长期受人诟病。不仅“逃逸外劳”多达近4万,各种涉及外劳的刑事案件也频繁发生。 “3K党”近25万 撑住台传统产业 台当局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外籍劳工,是从“3K”产业开始的。“3K”产业的说法来源于日文,指的是肮脏、危险又辛苦的低技术性劳力密集产业。1989年,台当局推动“十四项建设”时发现劳力短缺问题,于是以“项目方式”引进第一批产业外劳。到目前为止,在台湾的“3K”产业外劳接近25万人,大多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及马来西亚,主要集中在桃园县、新北市及台中市。 最早开放外劳的原因,是因为产业发展引发的3K产业劳力不足问题。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不仅传统产业越来越依赖外劳,就连原本“高大上”的科技企业也加入雇佣外劳的行列。去年年中,台湾因“广大兴”渔船案对菲律宾进行经济制裁,冻结菲劳申请。一时间,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4000余名菲律宾籍劳工大量流失,成为令不少企业头痛的难题。 虽然产业外劳对台湾经济做出持续贡献,不过外劳境遇凄惨的新闻,仍然时常耳闻。1992年,台湾通过“就业服务法”,允许民间产业引进外劳。虽然外劳薪资等劳动条件受到台湾相关劳动就业法规的规范,但外劳团体及用工企业都认为台当局外劳政策粗糙,遭遇关厂、性侵及虐待的外劳无处伸冤,为此不惜违规“落跑”。像2005年的高雄捷运宿舍外劳暴动事件,就由外劳管理问题引发,成为台湾人权记录的一大污点。 怕“玛莉亚”抢饭碗 转头又雇“黑工” 除了被称为“3K党”的产业外劳,台湾还有超过20万从事家庭照护、帮佣工作的社福外劳。由于早期以菲律宾女性劳工为多,因此社福外劳常被称为“玛莉亚”(女菲劳的常用代称)。目前从事社福类工作的外劳人数则以印尼籍为最。比起台湾劳工不太愿意从事的3K产业,家庭照护、帮佣等服务类工作虽然需求大,但开放外劳时遇到的阻力也更大。台湾劳工团体反弹特别强烈,致使台当局的社福外劳开放政策裹足不前。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65岁以上的失能老人多达45万,平均每人需要1.4个人才能完成日常照护工作。由于台湾岛内照护人才不足,不少家庭都希望雇佣外籍看护。无奈台当局管制严格,符合聘请外劳条件的家庭少之又少。由此,雇佣“黑工”成为了部分家庭不得已的选择。为此,台当局推动的“长期照护服务法”拟将外籍护工纳入服务体系。届时岛内民众可以向专门机构提出申请,届时就有受过训练的外籍护工上门服务。但台当局忧心失去劳工团体支持,这一法案一再延宕。立志推动该法案的前“卫生署长”杨志良曾说,虽然比二代健保更困难,但“长照法”立法非做不可。 “逃逸外劳”超4万 成台社会治安隐患 由于台当局外劳政策缺乏系统性,雇佣外劳的风险与责任几乎全部压在用工企业身上。部分企业更违背用工制度,对外劳进行人身限制与不当管控,甚至限制外劳使用“外劳卡”打电话回乡。语言不通、薪酬微薄加上境遇凄惨,不少外劳成为台当局认定的“逃逸外劳”。据台“移民署”统计,行踪不明的外劳累计已经超过4万人。为了查缉不法外劳,台当局甚至建立跨“部会”机制,重罚不法雇主及中介。 台“劳动部”表示,外劳“落跑”原因主要集中在希望待遇更好、无法适应环境等方面。大量“逃逸外劳”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极易受到不法侵害。去年10月,台湾一名出租车司机收留“逃逸外劳”后性侵对方遭起诉,竟语出惊人地表示:“我包她吃、包她住,上床还要付钱吗?”“逃逸外劳”的境遇从中可见一斑。另外,台湾还有人经营私人妓院,专门介绍“逃逸外劳”从事性交易。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因过人美貌掀起话题的越南籍“美女外劳”杜氏秋草,就是以“逃逸劳工”身份被警察逮捕才在媒体上曝光的。事后警方接到10多个“求交往”电话,令人啼笑皆非。 |
相关阅读:
- [ 03-30]台湾开放海外劳工逾20年 外劳总数年底有望破50万
- [ 02-27]小三呛“老公只是借你用” 女子检举负心汉复仇
- [ 01-13]39岁越南美魔女非法务工赚饱了 自首求“被遣返”
- [ 01-13]遇见小三被别人载 男子竟持猎枪轰情敌臀部
- [ 10-22]男子逼7名女外劳卖淫 一女子指称月经期间遭侵犯
- [ 09-06]绿前“主委”称本外劳工资不脱钩 劳团批欺骗
- [ 03-14]5名女性越南外劳嫌工作累逃逸 非法打工被逮
- [ 03-13]为探女友自投罗网 逃逸外劳求婚被嫌太莽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