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台湾时政 > 正文

“假农民”横行比真农民还多 台当局欲“打假”

2014-01-10 07: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陈瑜辉  
分享到:
 
 

东南网1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2013年台湾网友票选出的年度代表字是“假”,虽已到2014年,但台湾的“打假”任务依然繁重。最近频见报端的,就是令台当局“农委会”头疼不已的“假农民”风潮。超过90万的“假农民”数量比真农民多得多,这些人可都是冲着每月高达7000元(新台币,下同)的老农年金去的。“假农民”何以成为台当局不得不解决的大问题?岛内基层农户人士又如何看待“假农民”?

90万“假农民”上阵 掠夺弱势资源

“假农民”问题被揭发,缘自去年台“监察院”的一封纠正文。文中称,台“主计处”统计的台湾农业人口数据为不到55万人,但参加农保的却有140多万人。中间相差的90余万人,就是虽然在交农保,但却是并非农业人口的“假农民”。据台湾媒体报道,“监委”调查发现,有的“假农民”登记时写的是以种水稻为生,但现场核验时,却连一根水稻都没有。

这么多人热衷当农民,背后自然有利益驱使。原来,按台湾现行法规,年满65岁的农民可以按月领取老农津贴,这每月7000元的数额很是让人眼热。反正“政府”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此种心态下,“假农民”就越来越多。

高雄农会总干事萧汉俊告诉导报记者,65岁以上的农民每月能领到7000元,配偶同样可以领取7000元,中南部的老农基本可以以此为生,不必再伸手向子女要钱。这对身处弱势的老农来说,是很重要的保障。现在有人从事与农业完全无关的职业,退休以后却随便买块地,再加入农会6个月,就能领到老农年金,这样很不公平。

农保资格门槛低 造假连农会都骗过

“假农民”为了骗取老农年金不惜造假,而这造假的成本也非常低。按照台湾现行法规,领取老农年金的资格认定非常简单,只要年满65岁并缴纳农保6个月以上就可以。而取得缴纳农保资格的条件只有一条,就是拥有0.1公顷农地。

据台中和平区农会产销联盟总会长张志明介绍,身边冒领老农年金的“假农民”并不多,因为要具备农民资格一般都得加入农会。“这个不太好造假吧,农民耕种的东西都卖给农会,由农会帮忙行销。所以农会对农民都很熟悉,很了解,都会辅导他们。”

不过,数目庞大的“假农民”还是有各种办法来造假,连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会都骗过。据说,在台湾名目繁多的中介行业里,近年新兴的“农保地”生意就很好做。因为“农委会”正在推动老农津贴修法,抢搭“假农民”末班车的想法更让“农保地”行情看涨。

从事台湾水果产销的云林台商林先生介绍,“农保地”的说法很多人都听过。“条件好的农田价钱都不便宜,更不可能随便卖0.1公顷给别人。通常拿来当农保田卖的,其实原本都没有在种东西。”反正“假农民”也不是真的要从事农业生产,能不能种东西不重要,地价便宜就好。于是乎,没有路可到的农地、买家自己都不知在哪的农地比比皆是。

老农津贴改革 从公益而非选举出发

最近,台“农委会”正推动老农津贴修法,为的就是提高门槛,让想当“假农民”的人无机可乘。“农委会”提出,修法通过后,未来领取老农津贴的条件,将改为实际从事农业,并缴纳农保15年才可领取。不过草案8日在“立法院”初审时,却遭到不少“立委”反对。由于老农年金议题每逢选举就成为候选人公开加码的选举工具,因此拉抬领取门槛,显然会让选举时的这张牌失效。

台湾舆论认为,“假农民”现象体现的是行业不平、世代不公,长此以往将不断腐蚀台湾农业根基。对此,萧汉俊表示,如果这个制度不改进,“假农民”肯定会越来越多。“原本给农会的津贴就这么多,被‘假农民’分走,资源就少了。”虽然老农年金问题时常受到选举拉票影响,但希望尽量是从公益的角度来做,不要成为选举工具。

对于老农津贴改革的具体方向,萧汉俊认为,缴纳农保15年这一条是参照其它种类的年金来提的,自己很支持。“也可以是5年或10年。”张志明则提出,还有一类人虽然自己不耕种,以批发农产品为生,这种其实也算农民;还有人为别人耕种土地,但自己没有土地。“如果要改革,应该要帮助这些人都领到老农年金,这样才公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