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教育部”近日公布人才培育白皮书指出,2028年,大学生总生源将只有现在的一半。对生源锐减可能带来的冲击,岛内媒体使用了“教育海啸”的说法。然而,少子化给台湾社会提出的新命题,范畴绝不仅限于教育。工商业者在问,未来人才缺口如何填补?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在问,少子化遭遇老年化,台湾社会经济成长的动力以及老有所养的实现将如何解决? 大学怎么才能不退场? 少子化冲击岛内教育。供大于求,大学招生存在缺口,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的问题日渐凸显。台湾高校的录取率连创新高,早就达到了百分之百,连“考零分该不该录取”都成为话题在讨论。虽然很多学校表示,制定了入学最低标准,宁缺毋滥,可高录取率,仍然无法让民众放下对教育品质的担忧。 增加生源与保证质量原本并不矛盾,可如果抢生源成为至高标准,二者就难以保证不会越走越远。没有足够的生源,特别是对于私立学校而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会立刻摆在面前——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没有了出处。创校46年的屏东县永达技术学院,近年招生不理想,5年前开始减薪,今年2月起曾连续7个月发不出薪水,有老师被逼借钱度日,不得已拉布条向校方抗议。 陷入困境的高校不只这一间。台教育部门统计,2012学年有3所大专院校学生总数不满1000人。“教育部”提出只要学生不满3000人或是两年新生注册低于6成的高校,就将列入名单被辅导转型或退场,全台共有162所大专校院,目前约有20所学校被列入其中。 据台媒报道,台湾少子化问题将在2016年达到高峰,届时台湾大学生比现在还要少5万人,大学招生将更困难。有“立委”担心,10年内恐有60所大学关闭。如何应对“教育海啸”?进一步放宽陆生入台限制、增开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目等增加生源,使学校“起死回生”是一方面;当局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退场机制,增加优惠措施,鼓励私立学校转型退场后,改为从事其他文化或社会福利事业,也能够盘活过剩的教育资源。 台湾怎样才不会变穷? 少子化未来可能对台湾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舆论关注焦点。 根据台“经建会”报告,岛内老年人口至2060年时,将暴增3倍以上,即使到了56岁,都还称得上是台湾的“年轻人”。工作人口比率则将从74%降为51%,1个青壮人要抚养1个老人和1个小孩。 少子化导致劳动人口急速萎缩,总体生产力及税纳减少,而与此同时,需要照料安养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当少子化遇上老龄化,社会产出间的平衡瞬间被打破。台媒称,台湾的人口结构像个倒金字塔,下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头老人家的比例就显得庞大而沉重。工作人口减少、社会发展动能不足,年金支出大增下,台当局财政负荷实在令人担心。 台“教育部长”日前表示,少子化加上老龄化,2028年以后,大学毕业生的生产力必须是现在毕业生的2倍以上,台湾才能持续发展,才不会贫穷化。对此,有台媒评论称,寄望下一代个个变超人,可能吗? 台湾年出生率1.3%,为了鼓励民众多生孩子,当局多项措施猛“催生”,最直接的方式是发放生育津贴。台当局内政部门针对年收入113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下,有一方在家照顾2岁以下婴幼儿的,每月补助2500-5000元不等。当局对于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等状况的家庭,每月还发放17880元的“特殊境遇”津贴,直到小孩长到18岁。台湾各县市政府则纷纷发放一次性的生育津贴,例如台北、金门、马祖的生育津贴均达到2万元,其中马祖对于第二、三胎的津贴,分别为5万、8万元,金门对于多胞胎的津贴,则每胞胎一律补贴4万元。 不过,增加各项津贴,似乎并没有太大成效。有学者总结认为,人们观念的变化、养育孩子成本的增加以及台湾整体经济的低迷都是掣肘因素。而且,即便是人口出生率有增加,要改变台湾目前人口结构状况,也需要相当长一个周期,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冲击依然需要面对。 增加社会生产力,还应该着眼于台湾产业的升级,增加工作人口的经济产出值。另外,要解决安老问题,中华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学会理事长徐业良表示,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无法以“人力填补”旧思维来处理老人政策,必须以科技研发辅助人力照顾的缺口。 |
相关阅读:
- [ 12-06]台湾家族企业进入交棒期 接班问题急迫
- [ 12-03]日本政府讨论支援“社区相亲” 以缓解少子化
- [ 11-28]台湾花莲4至6岁幼儿明年起免费入学
- [ 11-28]面临少子化冲击 台北将启动中小学整并
- [ 11-05]日本少子化日益严重 逾6成日企雇佣员工至65岁
- [ 10-24]“少子化效应”严重 台中33所学校招不满百人
- [ 09-26]少子化冲击 台南一私立校仅剩23人明年关门
- [ 08-17]受少子化影响 台湾花莲7所小学只有1名新生入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