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识别年龄与情绪”项目前排起了长队,大家驻足体验神奇“读脸术”。
东南网7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叶雨欣 林子杰 郑薇 文/图)遥控机器人迈着舞步,轻松绕过重重障碍;代码折进色块与文字,变身一幅幅成果海报;AI镜头扫过面庞,迅速显示年龄与情绪;学生开发设计的机器人,不仅能在蜿蜒的轨道上实现精准导航,还能演奏飞扬的乐曲……近日,宁德一中的报告厅化身科技创意秀场,“科技筑梦 携手前行——202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走进宁德”活动圆满落幕,这场跨越海峡的科技教育协作,在闽东校园里结出累累硕果。
本次活动由宁德市科协、厦门大学台港澳办公室、厦门大学团委、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海峡导报社联合主办。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厦门大学、金门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师生不仅通过科普讲座及人工智能实践课堂小班教学,与宁德学子共同探索科技的奥秘,还通过实地参访宁德知名企业,感受科技的脉动与产业的发展。
本次活动融合了前沿科普讲座与沉浸式实践课堂。金门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主任李金谭教授带来“人工智慧与沉浸式科技:走进未来世界的第一步”,生动解析AI原理与应用,展现其重塑教育、医疗与日常生活的力量;厦门大学郑高峰教授则以“高超音速飞行器中的传感系统”为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极端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突破。
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是本次公益科普支教的主要内容。由厦门大学、金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校师生组成的支教团队,为宁德学子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打造了“青少年人工智能实践入门”课程,带领中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课程通过设置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机器人寻迹等趣味性强的环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索课题。宁德学子在支教队员的指导下,亲手编写程序、调试机器人,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营仪式上,学生们带着亲手调试、组装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作品”站到了展示台前。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展示,汇聚着他们这几天的学习成果与创新智慧。无论是“语音指令辨识”项目的精准控制,还是“AI监考官”团队的严谨阐述,都赢得了现场师生阵阵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AI识别年龄与情绪”项目前排起了长队,学生们纷纷驻足体验这一神奇的“读脸术”。屏幕上实时播放着摄像头捕捉的画面,并叠加着醒目的识别结果,如“年龄:16岁|情绪:好奇兴奋”。每一次识别结果的更新都会在围观人群中引发一阵小小的骚动,惊叹声与笑声此起彼伏。“机器人寻迹”项目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学生开发设计的机器人,在蜿蜒的轨道上也实现了精准导航。
宁德一中副校长苏华春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带来了前沿的教学方法,更让我们看到了两岸教育交流的广阔前景,期盼科技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这些精彩成果的背后,是来自三校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把手的指导。在成果展示时,他们欣慰地站在“徒弟”身后,专注聆听讲解,频频点头赞许,对同学们流畅的解答或成功的演示报以热烈掌声。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发起人胡天林老师说:“三校学子精诚协作,携手备课授课,我们共同的初心就是为宁德学子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活动中,两岸师生并肩调试代码、攻克难题,结下了深厚情谊。厦门大学支教队队长张灿源同学说:“人工智能班同学们融会贯通课堂知识,用行空板搭建出多元智能程序,并协作完成11幅创意主题海报,展现了用AI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金门大学的颜志翰同学则对宁德学生的热情、天赋和创造力印象深刻:“他们上手快,想法新奇,常给我们带来惊喜。”
活动虽然落下了帷幕,但青年人的科技之梦仍在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