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_ > 台湾时政 > 正文

禁“小红书”就能断两岸交流?民进党当局逻辑混乱

2025-07-19 11:55: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分享到:

由于获取资讯的实用便捷,大陆多款应用程序(APP)已经被台湾民众熟知,并在日常生活休闲、观看视频、线上购物中广泛使用,这又触及到“逢中必反”的民进党当局之逆鳞。

大陆热门APP受到台湾民众欢迎

随着两岸资讯交流的热络,多款大陆APP已经成为台湾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所需。据岛内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台湾青少年最常使用的资讯平台是抖音(包括海外版Tik Tok),台湾年轻世代常用的社交App前十名中,抖音、小红书、微博均榜上有名。

以近年来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的小红书为例,其内容主打用户经验分享,结合笔记、短视频、直播、购物等,在台湾地区活跃用户将近300万,在岛内初高中学生中的使用比例高达29%,2024年在台湾地区下载量高达127万次。多数台湾用户认为,小红书平台聚焦生活与文化,无涉政治。

据台湾“梅花新闻网”报道,有台湾年轻人表示他们在小红书上不聊政治,认为该平台有丰富实用的生活信息,也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的文化和结交朋友。一名22岁的台湾大学生称,小红书是她常用的社交软件前3名,一天会花2小时浏览。她认为小红书信息丰富,也更跟能上流行,能帮助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随着大陆应用软件的普及,很多被大陆网友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词,如“颜值担当”“打call”“佛系”“老司机”等,渐渐也成为岛内网友的流行语。一些大陆网络热梗也在台湾网友中广为流行,如最近在岛内爆火的网络歌曲《大展鸿图》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冬梅认为,大陆APP能够在岛内年轻人中风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岸根脉相连、同文同种,文化上拥有天然的亲近感,兴趣爱好相通。

民进党当局恶意“拉黑”大陆APP

大陆热门APP在岛内如此高的覆盖率,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怎能不被“反中”“仇中”“抗中”的民进党当局所忌惮。

此前,民进党当局就已禁止公务部门使用大陆资通讯产品,包括各种软硬件,现在更将小红书、微博、抖音、微信、百度云盘等5款APP列入“黑名单”,称“普遍存在资安风险”。台内部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刘世芳称,已要求部门公务人员从手机里删掉这些APP,其下属黄国裕更表示,即使将APP卸载还可能有风险,最好回原厂或代理商恢复原厂设定。

台陆委会主委邱垂正也曾称,使用大陆社交软件要提高警觉,会要求各级学校提醒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并表示,一直对小红书是“统战”工具有高度怀疑,强调有必要“从法制面规管”。

舆论普遍质疑民进党当局“认知作战”

对民进党当局的禁限措施,台湾教师区桂芝反问道,证据在哪里,小红书的内容以及抖音的内容,有任何涉及安全吗?她认为,现在对“统战”的定义是无限上纲。

也有分析指出,民进党当局之所以要给大陆APP扣上“统战”“资安风险”的帽子,正是担心自己的“认知作战”失效,台湾民众可以通过大陆的海量资讯,识破“大陆高铁没有靠背”“大陆民众吃不起榨菜茶叶蛋”等荒唐言论,了解到大陆的真实发展情况,“恐中”“厌中”等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再,“抗中”也就失去合理性。

台湾网友也纷纷质疑,民进党“反中反到失心疯”“只要是大陆的都危险,日本美国的都安全”“又在制造恐怖想要助攻大罢免吗?”。

有人批评,“诈骗猖獗摆在眼前,你不去管不去查,莫须有的事,你就天天造谣,这种人早该下台”,“大陆APP在市面上多少年了,请问谁真的受害过?天天胡扯”,“常年用大陆的软件,也没怎样啊”。

还有人讽刺,“结果我接到的都是台湾诈骗电话,没半通是大陆的”,“诈骗集团又来发文了”。

正如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所说,中华文化已经变成两岸青年间的文化最大公约数,两岸间民众走近走亲、交流交往的大势,是民进党当局隔绝不了、阻隔不断的。就像国台办发言人所指出的,民进党当局以所谓“认知作战”之说蒙蔽台湾民众,制造“信息茧房”,当作煽动敌意、仇恨和对立的“遮羞布”,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发展空间和利益。(文/文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