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庙坐北朝南,背靠棋盘山,面朝迥龙桥,由跨街亭、圣王殿、观音阁三部分组成,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位于闽安虎头山的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盛夏时节,记者从福州市区驱车30多公里前往位于马尾区亭江镇的闽安古镇。一路东行,时光仿佛不断倒流。在汇入闽江的邢港河畔,我们停住脚步。
前扼闽江、濒临大海、东眺台湾,这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镇,是闽江海口进入福建的咽喉要地,取“安镇闽疆”之意,故唤“闽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两岸同根同源、休戚与共的血脉亲情。
沿着青石板路绕闽安古镇而行,脚下穿流而过的闽江支流——邢港河将古镇分为了南北两岸,由唐代古桥——迥龙桥相互连接。这里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停泊地和出发地,也是郑成功反清复明时的战略基地,还是清廷派兵巡守台湾的最前沿,至今仍留存着大量戍台文物古迹,被誉为“戍台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平息水患、守护石桥,南宋时闽安古镇的先人们在迥龙桥北岸建造了圣王庙,它与南平顺昌圣王庙、厦门同安圣王庙共同位列福建奉祀齐天大圣的三大庙宇。”闽安古镇文化志愿者、义务讲解员池秋荣老人介绍说,明清时期迁台的闽安籍商户,以及驻守闽安的郑成功部将,将闽安圣王信俗带去了台湾,因此这里也是台湾许多圣王庙的祖庙。
时光荏苒,静静屹立于迥龙桥畔的圣王庙,坐北朝南,背靠棋盘山,面朝迥龙桥,由跨街亭、圣王殿、观音阁三部分组成,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推门而入,顶部横梁上悬挂着醒目的红底金字匾额,上书“同宗同源”。“这是高雄宫庙前来祭祀时赠送的匾额。”池秋荣告诉记者,两岸信俗一脉相承,闽安古镇与台湾高雄的圣王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这又与闽安的戍台文化密不可分。
在高雄,有一个知名的捷运站点叫作左营,是台湾海军聚落,而它的名字就源于闽安古镇。
“清代时,福建在闽安设立了协台衙门,并设置闽安水师。这支水师分为左营、右营和烽火营等,在协台衙门的统领下,肩负着戍守台湾的职责。因此,高雄的左营就是取自闽安的左营。”池秋荣说。
为了巩固台湾的防御,清廷采用班兵制,每三年轮换一次驻防台湾的闽安水师。平时的巡防路线,则从高雄出发,途经花莲、钓鱼岛、基隆、淡水、台中,再回到高雄。“这足以证明,台湾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池秋荣说。
闽安圣王庙见证着闽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1683年,清康熙平定台湾后,协台衙门统辖福建沿海及台湾、澎湖列岛防务200多年。彼时,戍守台湾的闽安水师官兵凯旋,行船见到圣王庙,就知道“到家了”。而如今,闽安圣王庙依旧是联结两岸的情感纽带。每逢圣王神诞以及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闽安籍台胞以及台湾的大圣信众就会前来进香朝圣。
漫步闽安古镇,除了迥龙桥、圣王庙、协台衙门等涉台文物古迹外,还有一处充满壮烈爱国情怀的历史遗迹——位于闽安虎头山的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时间回溯到1874年6月初。日军以“牡丹社事件”(日军入侵台湾高山族地区遭到当地民众反抗)为借口,进攻台湾。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统领闽安水师展开反击。在沈葆桢的领导下,闽安水师多次击退日军,迫使其撤离台湾,成功捍卫了祖国的领土。激战中,许多官兵英勇献身,他们的骨骸被运回闽安,并安葬于此。为纪念阵亡将士,闽安人为他们立碑纪念。
“你看,这片戍台将士墓群共有135位义士,每一个碑上都记载着他们的籍贯与姓名。”站在义冢前,池秋荣感叹道,在闽安古镇的戍台历史中,闽安水师官兵为安镇闽疆、守护台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这一座座墓碑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缅怀,更是那段维护祖国统一历史的真实见证。
今天的闽安古镇,曾经的辉煌已然淡去,但古镇巷子里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依然见证着割不断的两岸情缘。生于斯长于斯的池秋荣期盼闽安古镇能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台湾民众了解两岸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两岸同胞畅叙亲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