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_ > 闽台交流 > 正文
我在大陆追“烟火气”——记在福州打拼的台青杨智谦
www.fjsen.com 2025-04-22 09:04:49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杨智谦展示和介绍公司的烘焙糕点。

东南网4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文/图)

杨智谦的一年,是从“烟火气”开始的。

从年头到年尾,整日围着食材打转,“烟火气”三个字不单成为他生活的注脚,也是事业的生动写照。初次见面,泡一壶台湾高山茶,故事在茶香中缓缓流淌,杨智谦笑言:“我在大陆的生活,就是追着‘烟火气’跑!”

乡愁

连江县黄岐半岛,一路向东,有一座水深潮畅、群礁拱抱的小岛——东引。这里位于马祖列岛最东端,也是马祖青年杨智谦的故乡。从小吹着四季海风,说着福州话长大的他,一直对大陆心向往之。

1999年,读高中的杨智谦第一次来到祖籍地福州。彼时,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风,他的父母成为最早一批来榕经商的台胞,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杨智谦记得很清楚,当时两岸之间还没有“小三通”,他从马祖来一趟福州,需要先坐飞机到台湾,从台湾坐飞机再转到香港,然后从香港一路辗转才抵达福州。短短十几海里的路,却要绕上一个大圈,他父母来福州经商,也要重复同样的行程。

一踏上福州的土地,杨智谦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多年以后,当他再次回味起这种感觉,“我觉得是中国人血脉里的乡愁”。走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熟悉的乡音、浓浓的虾油味,在杨智谦眼中跟马祖并无二致,“从小就听长辈说两岸一家人,在这一刻,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这边机会不错,要不要来闯闯?”2005年,一纸邀约“飞”到杨智谦面前,彼时大学毕业不久的他,正在台湾干销售。原来他的父母在福州新开了美容美发培训学校,学员很多忙不过来,急需“新鲜血液”和新思维汇入。

“我在台湾先读的商科,后来又读食品院校,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跑市场,不止一次听说大陆市场庞大、机会多,所以心动不如行动。”在杨智谦决定来福州之前,马祖到马尾的“小三通”航线已经通航,“两岸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正是来大陆闯一闯的好时候”。

用心

“我先从培训机构助理干起,大事小事都要参与,慢慢发现自己对美容业并不感兴趣,就想着换个行当。”梦想在大陆大展拳脚的杨智谦,一开始也遭遇过事业上的水土不服。恰好,当时西餐市场开始火热,于是杨智谦决定换个赛道,闯一闯食品行业。

对于食品行当,杨智谦并不陌生。“一是我们家在马祖做过冷冻副食品生意,有经验,也有亲近感。二是我读过食品院校,算专业对口。”就这样,杨智谦接手了丹尼食品公司,并定下发展调子:主打西式牛排等食品贸易。

“主要做冷冻肉制品,调味牛排是卖得最多的。当时福州市面上有名的西餐厅、咖啡屋,像上岛咖啡、两岸咖啡、盛世经典、凡塔斯等,都是我们的客户。”杨智谦说。

做销售跑市场,杨智谦自有一套行事逻辑,那就是给予客户更多的理念和服务,让客户看到诚意和用心。“一开始没有客户,只能一家家去跑。”有一回,为了推销新产品,他一路自驾从福州出发,绕了福建一大圈,中间还出省跑到上饶,为一家家西餐厅送样品,让客户试菜。一个月跑下来,打动不少餐厅,也收获可观的订单。

“做厨师的小帮手,这是当时我喊的口号。从食材处理、生产加工、牛排调味到包装存储、冷链运输,我们在前端帮客户把这些都处理好,确保产品进入厨房到厨师手上,只需简单烹饪就能端上餐桌。”杨智谦告诉记者,这种类似“预制菜”的模式在当时可是新鲜事物,他的调味牛排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餐厅都抢着下单,年销售额做到大几千万元。”

台湾服务业的精致、细腻、以客为尊,也成为杨智谦撬动市场的敲门砖。“在冷冻牛排领域,我们是福州市面上第一家用冷冻车送货的。在我这里,食品安全不打折扣。”杨智谦心里很清楚,冷链物流的成本是普通运输的好几倍,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鲜,最后一里路绝不能掉链子。

用心服务、用心做事,杨智谦渐渐闯出名气,生意越做越大,相继在泉州、南昌、杭州、武汉成立了分公司,产品走向大江南北。“我很幸运,正好赶上了大陆餐饮业起飞的黄金期。”

创新

追着“烟火气”,也是跟着市场跑,杨智谦深谙此道。

“市场从蓝海变成了红海,竞争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薄。”近年来,大陆餐饮业的红红火火,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开始倒逼杨智谦寻找新机遇,从红海里找到发展之道。

“多元+创新”,经过一番摸索的杨智谦想出了这样一份答卷。一方面,他在既有产品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比如都市白领喜爱的减脂食品。另一方面,继续向冷冻食品市场发力,建起自己的烘焙工厂“黑崎家”,进入冷冻甜品行业。

“我的烘焙工厂是定制型的,主要做冷冻蛋糕,像慕斯蛋糕、奶油蛋糕,客户也都是原来的餐饮客户。”杨智谦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发展变化,很多西餐厅对烘焙蛋糕的需求量变大,且对供应商有个性化定制的要求,就这样他顺势开了一间烘焙工厂,为这些餐厅多提供一种配套服务,这样一来,既稳固了原有的牛排生意,也开拓了新业务。

在杨智谦的字典里,定制就是服务,“我喜欢跟客户有黏性,去实现客户的想法,这也是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地方”。为此,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式”风味,更注重颜值与口味的创新。他将福州本土的食材融合西式甜点,就地取材,利用产品开发的优势,做成口味创新的糕点,比如一款地瓜卷就取材于鼓岭的地瓜,甜度、香味适中,且富含膳食纤维,受到消费者青睐。

“我做市场的信条是十二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为了与时俱进,杨智谦经常到上海等地参加食品展,受到启发后便付诸实践,不时推出新产品或新口味。有一回,他在展会上看到一款日式茶碗蒸蛋糕,回去后就尝试推广,结果大受欢迎。

扎根福州十余载,追着“烟火气”不停奔跑的杨智谦,除了赢得客户的尊重和认可外,还先后被福建省西餐专业委员会、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等授予“优秀供应商”称号。这两年,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杨智谦对其中的福马“同城生活圈”十分关注,对他来说,福州、马祖两边都是家,“我们都盼着‘同城生活圈’,两岸民众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我是幸运的,很幸运当初过来大陆,正好赶上了大陆改革开放,很幸运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成就了事业上的春天。老实讲,以我的能力,在台湾过不上现在的生活。”回望在大陆的创业历程,杨智谦感慨万千,对未来更是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