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乡愁》诗人余光中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洪荣 | 时间:2017-12-21

光耀文坛半世,香火长传宗祖庙;

中兴华国四维,风波不阻闽台情。

2017年12月14日,《乡愁》诗人余老余光中,带着他永远的乡愁,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惊梦醒来,立雪书院南院全体同仁信屏相告,为之恸憾!为之悼以连绵的乡愁与哀思……

记得2011年5月1日—31日,“两岸一家亲——中华百家姓氏宗联谱俗全球巡展”(5—7站)走进台湾南部。旅居高雄厦门街的《乡愁》诗人余老余光中,应邀来到高雄85大楼的展馆。当余老看到来自故乡泉州永春洋上余家祖厝的两副楹联:

其一:

谏草家香,当记曲江遗泽;

长矛发迹,敢忌宋代传声。

其二:

系出下郅,恪守先人矩护;

堂瞻玳瑁,兆开奕世簪缨。

余老感慨地对参观的高雄中小学生说:“这是我故乡的宗祠联墨,下郅是我先祖的故乡,玳瑁山是我的故乡,是我儿时对祖先、对故乡全部的记忆……”

余老1928年生在南京,1935年跟着父亲余英超回到故乡永春奔祖父丧。小住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在祖厝为祖父治丧的那几天,拍下的照片上联带着祖厝的楹联,成了他成长中挥之不去的绵绵乡愁。于是,1972年,44岁的余老写下了影响半个多世纪,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千古诗篇——《乡愁》。

2003年9月18日,余老第一次回到阔别70年的故乡。儿时记忆中的祖厝依然,宗联依旧,荔枝、石磨依斯,还有跟他一起变老的儿时玩伴。祭祖中,诗人诵读自撰祭文,把对先人的思念化作一汪汪眼泪,倾注出这份特别的“迟来的爱”。

余老回忆着此情此景,同样感染着在展馆中参观的台湾民众!

当余老带着余太范我存夫人参观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氏宗祠联,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推崇备至,还幽默地说:“我家夫人是催生了我的乡愁,也是她陪伴着我,慢慢地把乡愁变老。”

在高雄11天的展览中,诗人四度莅临展馆,义务当起讲解员。台湾连续六届立法委员、马英九先生的最高级顾问、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沈智慧博士,戏称余老:“四度空间”。余老说:“只有来到这里,我仿佛又回到故乡,不只是在梦里!”我心为之一振,难怪这半个世纪来,享誉世界文坛的《乡愁》诗人,无时不在浓浓的梦里月光与乡愁中。

 

我上前动情地相邀:“余老,来自闽南故乡的中华百家姓氏宗联谱俗巡展,走进台湾南部,首展高雄,是他乡呢?还是故乡?”余老不加思索地回答:“且认他乡作故乡”,并解释说,“这是清华四大哲人陈寅恪先生《怀故居》的乡愁诗句”。于是,我们就陈寅恪《怀故居》又谈到了故乡的宗词楹联,真情地邀请余老为巡展题下:

香火长传宗祖庙;

风波不阻闽台情。

题款时不写公历五月,特意留下农历四月。诗人余光中信手拈来,正是以此乡联再解乡愁!

余老博学、多闻、强记,他还是跨界学者,集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于一身,自称“四度空间”。也许,这跟他深厚的国学情结有关联,国学重“四维”,儒家以“礼、义、廉、耻”为四维,道家以“元、享、利、贞”为四维,佛家则以“常、乐、我、静”为四维。余老四十四岁写下《乡愁》。他有四个女儿,分别是珊珊、幼珊、佩珊和季珊,于是写下了散文名篇《我的四个假想敌》,流露出对四个女儿的难分难舍以及对其男友的要求。

2015年11月7日,余老回故乡永春为“余光中文学馆”开馆,邀我前来参观。文学馆正是以他喜欢的“四”为篇章:《四度空间》《乡愁四韵》《龙吟四海》。开馆之日,首演由他的《乡愁》改成大型交响乐诗,也正是四个篇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更加有趣的是,这一年,是余老88岁(两倍44岁),距第一次回家乡80年(两倍40年)。而余老永别故乡,又恰恰是12月14日(12月是3倍4月,又是四个季度)。余老曾说,“四在传统文化中很吉祥”。诗人余老就带着这个吉祥走完了他永远的乡愁!

(作者系立雪书院南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