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薛皓的大陆印象:想象与现实并不一样

来源:中国台湾网 | 作者:何建峰 | 时间:2017-06-23

青年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消除两岸青年之间的误解

薛皓今年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活动,但因为突发的肠胃不适而不得不在宾馆的房间里休息。尽管如此,小小年纪的他对于两岸青年如何往来交流还是有着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他自己对大陆看法的转变历程有关。

两岸青年往来交流活动,在2008年以来的九年时间里,估计要以千计数了。最初,无论是否到过台湾,大陆青年对台湾的印象总是被“美好”占据。但最近两年,尤其是“太阳花”以来,大陆青年似乎突然发现:哇,原来台湾的同龄人是这么不喜欢我们啊!

大陆青年这样的感受,或许并不完全真实,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现实。薛皓认为,因为两岸青年间的一些误解,导致网络上充斥着一些不友善的言论,让人看到很不舒服。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天生的,而应该是后来的教育、媒体的报道有意置入的立场导致的。他拿自己的经历为例说到,现在20多岁的台湾青年,从小受到“本土意识”“去中国化”的教育,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台湾主体”有着莫名的强烈认同,自然对坚持“一个中国”的大陆不会有多少好感。

马英九执政后期,台湾结构性矛盾凸显,青年人集体迷失方向,加上绿营势力和亲绿媒体的渲染,“恐中”“反中”思潮被放大。而部分台湾青年在岛内的一些言行透过网络传达到大陆青年面前,必然引发一些言语上的“回击”。这就造成了两岸青年在网络上的争锋相对的状况。

如何破解这一状况?薛皓给出的答案还是“交流”,但关键是交流必须有效。

一位台籍创业青年曾跟记者说,在岛内的一场所谓青年活动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却占了半数以上。薛皓对此认为,青年的活动必须由“真青年”参与,如果都是“老屁股”(因感不平而对“年长者”不尊的称呼)占据着席位,那就会失去初衷。他还认为,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必须是深入的体验式的,而非流于形式的走过场。

对于“体验式交流”,尤其是对近年来的“创新创业”,薛皓很感兴趣。他说,“大陆的市场很大,变化很快,这对台湾青年来说,是促使他们来大陆寻求发展机遇的一个很大的诱因。”很多台湾青年,不管他持什么政治立场,都会将大陆视为自己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一个重要舞台。“我的一些台湾的同学正在为找实习而苦恼,但在从我这里获得了大量关于大陆的讯息后,他们正在思考,要不要也来大陆试一试,找一个实习机会,未来说不定也要留下来工作,或者来大陆读硕士。”

因此,薛皓认为,大陆方面通过鼓励和吸引台湾青年登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就是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很好的一个举措。他也坦言,尽管像“青年公社”这样的网络平台已在推动台湾青年登陆实习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仍有很多人很难找到在大陆的实习机会,“我希望未来可以让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可以让台湾青年进入平时不容易进的一些大企业实习”,这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大陆方面的关怀照顾,也可以让他们切身体验到大陆经济社会和综合实力的突飞猛进。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日前在与台湾青年交流时透露,在年底之前,大陆还会推出一系列便利台胞就业生活的措施,比如台胞证和大陆身份证“相通”的相关举措,大陆正在进一步研拟中。对此,即将于下半年读大四的薛皓还是蛮期待的,“希望能够快速推进这一措施,如果台湾青年因为证件不相通的问题导致被挡在就业之门的第一关,那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