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薛皓的大陆印象:想象与现实并不一样

来源:中国台湾网 | 作者:何建峰 | 时间:2017-06-23

清华求学:因出门带伞而被视作“怪胎”

对于常年往返两岸而对大陆有着深刻了解的台商父亲,给出“去大陆上大学”的建议,薛皓不得不认真考虑,不过最终是否到大陆上学还是要由他自己做出决定。

2014年,薛皓在台湾考完大学学测后,萌生了到外出求学的想法,“去欧美的话,费用会比较高一些;而在东北亚,日韩跟我们有语言上的差异,所以在客观上我想到了大陆。”经过权衡和选择,当年3月初,他成功申报了北京清华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但在之后,薛皓又经历了一次“到底要不要去大陆上学”的思考。2014年3月中旬,台湾岛内的“太阳花学运”让他经历了一些思想上的变化(参考前文),“同学都比较‘倾独’,媒体也在灌输‘觉醒青年’的思维,我好像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台湾人’的政治层面的身份,但这个‘台湾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感觉很复杂、很矛盾。”加上来自同侪之间的一些压力,薛皓在想,他是不是要重新考虑是否到大陆上学。

不过最后,当政治的潮水退去,薛皓变得清醒许多。“对于同学们的‘台独’倾向,我不做评论,但如果变成‘去中国化’,我就无法认同”,他说,“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追根溯源,台湾人不管是‘本省’还是‘外省’都是从大陆来的,如果非得说什么是‘真正的台湾人’,那就是几万年或者几十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岛上的原住民。”带着自己对大陆的矛盾认知和父亲的建议,薛皓最终作出了到大陆求学的决定。

现如今,回顾过往三年,薛皓认为,相对于学业上的收获,更多的是能够与大陆顶尖学子、优秀青年交往和相处。“这是我一个融入的过程,是跟他们相互了解的过程。因为有这三年,我可以更多了解、体验到大陆青年到底在想什么;也因为这三年,我可以向他们传递台湾青年到底在想什么。而这些,有助于消除我们彼此间因媒体报道带来的误解。”

说到在北京上学最好玩的事情,薛皓说,因为自己的家乡(基隆市)经常下雨,所以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养成了出门必须带伞的习惯,“当时从基隆通勤到台北念高中,同学们都玩笑说,看我带着一把湿漉漉的雨伞,就知道我是基隆人。”刚到北京后,薛皓依然保持着这一习惯,结果却发现并没有太大用处,而且还因此被大学同学玩笑说他是一个“怪胎”。

由于两岸中学教育的差别,薛皓在初入清华大学时,学业上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他的数学。“我在高中时,基本没有碰过微积分,只在高三下学期简单学了一点点。所以在进入清华后,我的微积分从零开始。”相对他的“零基础”,大陆同学,即便是文科,都会强很多。薛皓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数学上,经过一段时间,自我感觉良好,期中考试80多分的成绩让他很是高兴。但却不料,当他把成绩拿去跟室友“炫耀”时,得到的是冷冷的回应“我满分唉!”现在回想,薛皓笑说,当时的自己一定“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