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 台媒称,近年来,大陆各地风景区争相抢建玻璃栈道,估算全大陆目前有250多条玻璃栈道,光是北京各景区就有十几处,全都是景点收入的“金鸡母”。但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宇已表示,在相关规范未实施前,要停止建设这类旅游设施。
据台湾《旺报》3月27日报道,大陆景区打造的玻璃项目一年达数十个。2014年9月,河北白石山玻璃栈道对外开放。2015年7月,湖北省首条玻璃栈道在罗田县天堂寨风景区建成。2016年,大陆的玻璃观景设施更进入了拼难度、拼高度、拼惊险程度的“竞赛”,先有世界最长、最高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后有世界最大玻璃观景台──平谷区石林峡景区钛合金“飞碟”。
透明的步道将游客的观光视角从平面转变成立体,游客不但可以到普通桥梁、道路难以到达的位置观看独特景观,更可以如飞人般凌空清晰俯瞰脚下悬崖峭壁,体验心跳加快的刺激,将以往简单而略显平淡的观光活动融入了动人心扉的刺激成分,有些地方甚至将此作为创建5A级景区的一张“王牌”。
在玻璃栈道崛起下,越来越多的景区为了创造噱头,拼命寻找特色:你号称最长,我就来个最宽;你要悬空,我就倚绝壁而建;你用汽车碾压来证明安全,我就用大锤砸……最终掩盖不了东施效颦的尴尬。
报道称,对景区来讲,玻璃栈道既然能赚钱,没有景区会放弃。但北京市反其道而行。北京市旅游委主任宋宇今年2月就表示,新兴旅游项目不断增多,但高空景点的政府监管主体责任目前尚未明确,监管还存在问题。如玻璃栈道、玻璃桥、玻璃景观等平台,游人趋之若鹜,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玻璃栈道等景区安全管理措施还未出台前,相关企业要停止建设这类旅游设施。

资料图: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外媒称中国玻璃桥“遍地开花”:或出现审美疲劳
参考消息网11月1日报道外媒称,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湖南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今年8月试运营,中国玻璃桥旅游再次进入世人视野。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31日报道,去年是中国修建玻璃栈道、玻璃桥、玻璃观景台的“井喷年”,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中国20个省份47家景区共计57道高空玻璃栈道、玻璃桥、玻璃观景台已建或在建,吸引了大量民间投资涌向旅游业。
报道称,这被列为世界上最高最长的玻璃桥,全长430米,最高处距离谷底垂直落差达到300米,位于以自然美景著称的湖南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今年8月试运营时,大桥“30余人用铁锤轮番猛砸”“25名成人同时跳跃”等安全承重试验新闻,一度沸沸扬扬,令这座以玻璃作为主受力结构的桥梁引起不少关注。
但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桥架固定,行走在上面稳稳当当。另外,大桥足6米的宽度,以及脚下由三层叠加而成的钢化玻璃,可以带来安全感。虽未有惊心动魄感,但一边缓步桥上,一边观赏周边秀美景色,仍不失为一种特殊体验。
外国游客失望:桥上太吵了
报道称,遗憾的是,玻璃桥上游客如织,人声嘈杂,桥上跳跃者有之,笑闹者有之,甚至有小团体凑兴跳起欢乐的舞蹈。
“如果大家都安安静静欣赏美景,旅游体验肯定会好一些。”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廖女士说。
廖女士与友一起到张家界旅游,出发前她对大峡谷玻璃桥颇有期待,来到后亦对美景留下深刻印象,但她坦言对玻璃桥略感失望,因“不够刺激”“桥上没有秩序”“太吵了”。
廖女士说自己曾到加拿大的玻璃桥参观,桥上秩序井然,大家静静观赏风景,互不干扰,私人相机也被要求禁止带上桥。这种情形下,置身其中的游客更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她还建议,对外营业不久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可考虑增加人员在桥上维持秩序,改进管理模式,让游客有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中国玻璃桥“井喷”
报道称,推广旅游资源,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不只是张家界,中国多地都在费尽心思,而玻璃桥则是相对容易复制的项目。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不是中国首座对外开放的玻璃桥,无疑也不会是最后一座。
近年来,不同结构的玻璃桥在不同省市的景区建起并营业,还有一些地区正在上马这一工程。
去年9月,长约300米、垂直高度达180米的全透明高空玻璃吊桥在湖南岳阳平江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开通,这是中国首条全透明高空玻璃桥;今年3月,福建尤溪汤川侠天下景区玻璃桥试运营;本月1日,位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原始森林旅游度假区内的玻璃悬索桥开始试业迎客,这也是广西第一座玻璃悬索桥。
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中国20个省份47家景区共计57道高空玻璃栈道、玻璃桥、玻璃观景台已建或在建。仅今年上半年,云南、贵州、河南等地就新上马多条玻璃栈道。报道并引述景区设计师刘维称,去年是中国修建玻璃栈道、玻璃桥、观景台的“井喷年”,全年大约有28条开建,民间投资因此大量涌向旅游业。
玻璃桥出现审美疲劳?
曾参与中国不少重点项目的知名基础建设公司艾奕康(AECOM)公司全球经济总监兼副总裁吉井贵思表示,目前中国确实有很多这一类型的桥梁在建,不过中国地大物博,旅游业规模宏大,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还没有算“过头”。
报道称,第一次登上玻璃桥或有新奇之感,但倘若越来越多类似的玻璃桥涌现,游客是否又仍会跃跃欲试,会否出现审美疲劳?如欧阳斌所言,市场会做出解答,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行业日渐成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拼,最终仍会回归到产品、服务以及管理的品质之争。
目前中国多个景区不惜耗费巨资竞建这些项目,以及玻璃桥上始终人头涌涌,都预示着这股热度在中国并未减弱,更多景区或会上马这一项目。
玻璃桥遍地开花 完善监管刻不容缓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对当下竞建“玻璃桥热”的忧虑。
景区设计师刘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玻璃桥之所以遍地开花,和监管宽松有关,中国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资质标准,“说白了,挂一个有建筑资质的公司的名字,随便拉一队民工就能把活儿干了,安全隐患较大”。
随着越来越多玻璃桥的涌现,中国看起来亟需完善相关规范与监管。Chris Yoshii建议中国政府对业主(景区单位)明确提出要求,规定必须定时进行“独立的安全检查”。
他也指出,景区在建设这些玻璃桥的同时,要关注维护天然环境的美态,避免大量游客涌进景区所造成的影响,尤其在控制人流、交通和废物处理方面,必须进行有效管理。

资料图: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