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12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生林 文/图)“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自从我家有了‘胡子王’菜刀,所切出的菜,丝是丝,片是片,但我家也经常备起了创可贴。”
这不是商家苦心冥想后打造出的广告词,而是一位游客在厦门买了“胡子王”菜刀后所贴的博文。
从台湾来到厦门,“胡子王”经过10年耕耘,闯出了自己的名号,也实现了从外销为主到主攻大陆内销市场的华丽转身。12月10日,在品牌创立10周年的感恩答谢会上,数百名经销商和合作伙伴共襄盛举,表达了对“胡子王”的鼎力支持。
品质至上 誓言打造“百年荣誉企业”
“胡子王”菜刀有一个特色,就是每把菜刀上都印有一个大胡子男子头像的LOGO。这个男子,就是“胡子王”菜刀的创始人王勇民。
王勇民祖上世代打铁造刀。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金门遍地炮弹,当地居民就把捡来的炮弹壳打造成菜刀,没想到,用这些弹壳打制出来的刀具特别锋利、坚硬。王勇民的父亲捕捉到这一商机,凭着多年打铁造刀的经验和技术,打造了第一代金门炮弹钢刀。
子承父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勇民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家族事业。随着两岸持续的交流以及对大陆的深入了解,王勇民萌生了“登陆”的念头,并于1999年来到厦门,在翔安新圩镇搭建起了金门菜刀的大陆生产加工基地。
时序进入2006年,为了把事业发扬光大,王勇民决定创立属于自己的菜刀品牌。当时,很多人看到满脸络腮胡的王勇民,都亲切称呼他“大胡子”,他灵机一动,这胡子不就是最大特色吗?于是,这一年,王勇民注册了金门“胡子王”菜刀品牌,LOGO就是自己的头像。
经过10年努力,如今,“胡子王”在业界版图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江湖地位”,不仅销量占台湾菜刀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还远销世界各地,并多次荣获海内外授予的“菜刀专利”、“刀具专利”等荣誉。
谈起自己成功的经验,王勇民说,“品质至上!坚持靠品质竞争,不拼价格。”他坚信,只要坚持好品质,使用的消费者多了,久而久之,口碑就有了,市场也就打开了。“曾经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说过,没有夕阳工业,只有夕阳管理。我真心希望通过品质和技术管理,能把‘胡子王’打造成有百年荣誉的企业,永续经营下去。”
立足厦门 “双管齐下”主攻大陆市场
品牌创立之初,王勇民的菜刀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外销为主。从美国到欧洲,从日本到东南亚,“胡子王”闯出了响当当的名号。“外销景况最好的时候,‘胡子王’每个月有27个货柜即将近500万支刀具出口。”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整体放慢,“胡子王”外销市场也逐步萎缩。“过去外销订单主要来源于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但最近两年半,‘胡子王’几乎没有接到新增的外销订单。到现在,平均每个月差不多只有1个货柜出口。”
好在,王勇民早就看好大陆内销市场。经过几年的布局,“胡子王”如今已成功实现了从外销为主到内销为主的华丽转身。“大陆人口多,市场大,经济发展前些年又处于上升期,因此,‘胡子王’在大陆市场上的销量也逐年增加。”
对于当初选择厦门为前进大陆的立足基地,王勇民认为,自己的选择“绝对正确”。因为,厦门是著名旅游城市,加之厦门与金门近在咫尺,人们来到厦门,对往昔两岸对峙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体验,对两岸和平也更加珍惜。“如此一来,来厦门旅游,买一套金门菜刀作为伴手礼,自然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事实上,这些年来“胡子王”一直与旅行社合作。让导游把游客带到“胡子王”菜刀体验馆、生产加工厂参观,是其拓展内销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王勇民说,有一次,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旅游团来厦门,听说“胡子王”来自金门,因此特别要求导游带他们到位于翔安新圩的“胡子王”菜刀制作工厂参观。“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人购置了一套‘胡子王菜刀’。”近日,“胡子王”在环岛路黄厝茂后海西花鸟城又新开了一家菜刀体验馆。
如今,网购已成为大陆年轻人钟爱的消费方式。对此,王勇民说,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一家淘宝店,但还不够,“胡子王”今后一定会加大线上布局力度,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