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5日应邀率团首次访台,将于当天下午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二次正式会面。

张志军1953年2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大学毕业,曾赴英国留学。1975年进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曾任七局干部、副处长、美大北欧局处长。1991年起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任一等秘书。1994年出任中联部美大北欧局副局长。1996年挂职淄博市委副书记,次年起又历任中联部研究室主任、美大北欧局局长、副秘书长、副部长等职。2009年调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次年出任外交部党委书记。

2013年3月,张志军接替出任外交部长的王毅担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2014年2月,张志军与王郁琦在南京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记者齐湘辉 陈斌华)

中新网6月25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表示肯定。星云法师说,张志军是他的好朋友,这一次来台湾,一定可以倾听更多声音、认识更多新朋友,与台湾结一个不解的善缘。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今起访台,预计27日走访高雄市。佛光山(位于高雄市)开山宗长星云说,张志军来台“走亲”,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本来就要多走动。走的地方越多,见的人越广,两岸的感情一定越来越好。他也呼吁,两岸双方要能抱持为两岸谋求福利的好心,多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才能为两岸做功德,为下一代累善积福。

星云认为,两岸关系从以往的武力相对、恶言相向,发展到现今的交流互动、和平发展,非常不容易。

“佛光山将敞开山门欢迎张志军!”星云说,大陆朋友常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因此台湾朋友也一定会用温暖的欢喜接待张志军,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台湾社会的和谐、民众的善良,以及包容和慈悲。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齐湘辉 陈斌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5日早晨率团从北京首都机场乘机赴台湾,开始赴台参访行程。

据了解,张志军此次行程4天3夜,将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二次正式会面,参访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与彰化县,重点与社区民众、少数民族、中小企业者、农渔民、青年学生、大陆配偶等各界基层民众接触交流,与新北市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高雄市长陈菊等会面,还将参访小林村、佛光山、义守大学、雾峰林家、鹿港天后宫等。

今年2月11日,张志军与王郁琦在南京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王郁琦还邀请张志军访问台湾,张志军接受了邀请。经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沟通协商,张志军于6月下旬应邀访问台湾。

张志军 首度访台

25日下午

桃园县

“张王会”

26日 新北市

上午,参访社区活动中心,和里长、基层民众以及大陆配偶互动,参观公共托育中心,并由新北市市长朱立伦陪同参观市政建设与会面

下午,到新北市五股拜会中小企业并与业者代表座谈,前往乌来与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交流

晚间,与学者专家进行意见交流

27日、28日上午

高雄市

赴高雄市与市长陈菊会面、参观市政建设,参访小林村并与村民简餐

参访果园、佛光山及义守大学,并与两岸学生座谈、共进简餐

陆委会与国台办人员进行茶叙

参访高雄市前镇渔港

28日上午 台中市

赴雾峰林家参访,由台中市市长胡志强陪同参观市政建设

28日下午 彰化县

赴鹿港天后宫出席活动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今天抵台,履行与台湾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郁琦的约定,对台湾进行为期4天3夜的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

张志军此行有两大重点:一是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二次正式会面;二是与台湾各地各界基层民众“深接触”。他特别安排了四分之三的时间与各界同胞“博感情”,将参访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与彰化县。

早在2月11日,张志军与王郁琦举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时,王郁琦就对张志军提出邀约。张志军当场回应称:“我也非常愿意有机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到台湾去看一看。”

王郁琦在首次会面开场辞中感慨,去年10月他与张志军在巴厘岛短暂见面,当时商定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定期互访,短短4个多月就能实现,“非常难能可贵”。

此次张志军访问台湾,距离王郁琦2月访问大陆也是4个月。

6月12日,新华社公布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将于下旬访台。此前,何时访台一直是媒体追问的焦点。从2月17日至今的8次国台办例行发布会上,张志军何时访台被问到7次。


人物

张志军:我需要了解台湾所有情况

“两岸是一家人,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作为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我们之间的确应该多走动,多了解彼此的社情民意。”收到王郁琦访问台湾的邀请时,张志军答应得很干脆。

早在去年APEC期间与王郁琦在巴厘岛短暂会面时,张志军就曾提出两个部门间建立常态化交通沟通机制。“当时我说去年两岸交流人数总数大概达到800万人次,但唯独我们两位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不交往,这不太好吧,我们两个人也应该多走动一下,毕竟要了解双方的社情民意,要多接地气。”事后,张志军这么回忆寒暄时的情景。

今年3月份,应邀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张志军再次表示,希望上半年能实现赴台访问。

台湾反服贸事件一度让两岸关系紧张,张志军却表示,“这一次给我一个启示,毕竟没去过台湾,我需要了解台湾的所有情况。了解台湾,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想法、所想所思,中小企业的想法。”张志军在博鳌论坛上表示,仍希望上半年访台。

随后,张志军前往海南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多地考察调研台商经营状况,并在浙江调研期间,于午餐时间赴浙江大学餐厅,与台湾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一起吃饭聊天,并在饭后去宿舍参观了解台生日常生活。

就在赴台访问前不久,张志军在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上对台商说,自己曾看过台湾作家舒国治写的《台北小吃札记》一书,“如果以后去台北,有时间的话,我就按照书上写的,每天去两个店。”

延展

大陆至少29名

正部级官员曾访问台湾

就在张志军访台前一周,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刚刚结束对台湾的访问。实际上,近年来大陆官员访台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多,其中仅正部级官员就有至少29名。

至少20个省份党政“一把手”访问台湾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20个省份27位党政一把手率团访问过台湾。仅以今年为例,就有辽宁省、贵州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等5省党政一把手赴台湾交流。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地方党政负责人访问台湾在2010年颇为密集,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当年有11个省市的负责人率团访问台湾,其中包括时任上海市长韩正。

自2010年后,每年均有5个左右的省份党政一把手赴台湾考察。有些如海南省2011年赴台湾考察交流时,是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代省长蒋定之两人一同带团出访。而有些如湖北省先后在2010年、2012年、2013年有多位党政一把手率团赴台。

北京市于2012年由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率团赴台参加“2012年北京文化周”交流活动。

中央部级官员多以协会身份访台

与地方正部级官员以官方身份正式率团访问台湾,考察调研洽谈合作不同,中央的部级官员多以民间身份访问台湾。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是中央官员中较早访问台湾的官员之一。2005年,邵琪伟率团赴台洽谈两岸旅游合作事宜,是以民间组织“中国旅游协会”会长的名义率团访台的,邵琪伟在台湾的10天考察,被定义为“民间性、事务性考察”,下榻的酒店就在一家旅行社对面。

在邵琪伟首次访台后,2006年7月,为实现双方以民间机构进行磋商,经民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邵琪伟任该会会长,随后的7次访台,邵琪伟均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身份赴台。

根据公开报道,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蔡武曾于2010年受邀前往台湾访问,当时蔡武是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的身份赴台交流访问。

此外,2010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是以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的身份赴台;2011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身份访台。

本版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制图/王慧

  张志军资料图 中新社发 刘占昆摄

中新网6月25日电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今天(25日)起至28日应邀赴台湾参访。这是国台办主任首次访问台湾。台湾岛内各界近期对此持续关注,寄予积极看待与期待。

台湾政界高度关注 主要政治人物和政党表示乐见

台湾方面对张志军访台表示欢迎。马英九早前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张志军访台是“两岸关系划时代的发展”,高度肯定“张王会”的政治意义。

台方大陆委员会发言人吴美红19日表示,张志军此访有助大陆两岸事务主管官员亲身体验台湾社会,陆委会希望台湾各界以正面、理性态度看待双方正常交流互动。她说,“台湾民众热情好客,相信各界会以礼相待。”

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18日表示非常欢迎,并期待张志军访台期间多走多看,多听台湾基层人民的心声。

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兼发言人陈以信13日表示,国民党主张两岸和平发展,也乐见民进党籍县市首长与对岸交流。

今年5月刚上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日前对张志军访台一事抱持正面态度,称两岸交流应正常化,破除民众对民进党“逢中必反”的印象。

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13日受访表示,来者是客,张志军这次是工作访问,会以市政参访为主,参访地区与形式,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地区与倾听基层里民意见等。

高雄市长陈菊24日说,张志军到台与她见面,而让她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和声音,“这是很正面的事”。

原台湾陆委会副主委林中斌表示,张志军访台,这显示大陆对台方针没有改变,不会随民进党言论起舞,也不愿意在推动两岸政策时落于被动局面。

民调显示台湾多数民意赞成此访 认为应以礼相待

台湾多份民调显示,岛内民意赞成张志军访台。

早在今年3月,台湾竞争力论坛公布民意调查显示,63.7%的民众赞成邀请张志军访台。

经过3、4月台湾部分学生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事件后,台湾竞争力论坛与艾普罗民调公司5月末发布的民调显示,过半多数台湾民众仍支持两岸持续开放与交流。对于张志军访台,半数受访者乐观其成。此外,针对两岸交流,也有半数人认为仍应继续开放,对台较有利。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指出,这显示,多数民意支持两岸能够进行政治性互动。他说,一般民众希望透过互访,营造两岸友好的氛围。

而在张志军访台前夕,台湾《中国时报》最新民调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来者是客,应该待之以礼。

依据旺旺中时民调中心22日完成的针对台湾800余位成年人民调显示,对于张志军来访,合计有35%台湾民众欢迎张志军来台,合计有24%民众不乐见,41%民众对本次访问不置可否,未明确表态。

大多数受访民众都认为应该以礼相待。调查发现,51%受访者表示张志军前来回访,就应该表示欢迎,并且以礼相待。10%的民众则持反对意见。另有39%的受访者觉得难以判断。


台湾媒体热议张志军访台 称两岸关系迎难而上不可逆

台湾《中国时报》23日刊文说,张志军此次访台走“基层”路线,将增添台湾民众对他的“好感”,扭转台湾民众对大陆高官访台的“刻板印象”。

文章说,张志军作风平实低调,这趟台湾之行将和台湾各界“擦出什么火花”,尤其和中南部民众如何互动接触,将是外界关注焦点。

该报24日社论指,既然张主任此行是要表达善意与诚意,理性又务实,双方都有成长与学习的空间。

《联合报》24日报道称,国台办主任首次来台湾,是两岸关系发展头一遭,政治意义重大。

台湾《经济日报》24日刊登台商专访指,张志军这次前往台湾之前就公布所有行程内容,非常公开透明,让台商更对两岸交流抱持乐观心态。

《旺报》日前文章指,张志军以行动说明,两岸仍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巩固两岸互动稳定架构,确立两岸关系不可逆转的态势。

该报也发文认为,两岸关系的推动如何借由张志军“沟通之旅”,逐渐建构出拉近双方距离的“两岸一家亲”具体互动模式,并借此发展双方融合互动的政治互信积累正常过程,打造两岸政治关系可以正常化开展的新局面,这才是张志军访台可以创造的政治机遇与价值。(完)

中国台湾网6月25日消息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今天抵台访问,台当局“警政署”表示,维安警力会依预警情资作弹性调整,4天行程初估有1000余名警察值勤。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5日抵台,下午与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第二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

张志军26日上午前往新北市参访,并由市长朱立伦陪同参访土城区顶埔公共托老中心。27日前往高雄和市长陈菊会面。28日参访高雄前镇渔港后,前往台中雾峰林家,并和台中市长胡志强会面,下午1时30分,张志军赴彰化鹿港天后宫,傍晚搭机离台。

台“警政署”说,规划维安辖区单位包含航空警察局、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和彰化县警局,维安人数会依预警情资进行微调,警察人数采弹性调整,适时增加机动保安警力。25日维安人数约有228名警察,初估4天约有1000余名。

台“警政署”表示,会依照陆委会规划“对等、尊严”原则及两岸惯例,派员警执行安全维护工作,并依现场状况规划警力部署。

台“警政署”说,目前由辖区警察机关依地区执行活动维安勤务。针对有多个团体前往活动会场表达意见,坚守依法行政立场,在不影响行程及双方人员安全下,尊重民众表达意见。(中国台湾网 周剑)

香蒜龙须菜、药蔗猪脚、椰奶南瓜、百香芭乐汁……这是曾经历莫拉克风灾梦魇的高雄市五里埔小林村村民为即将到来的大陆朋友准备的午餐,每一道菜都是利用小林村周围生产的在地风味食材料理而成。

的么面、石板片烤山猪肉……这是新北市乌来地区的泰雅乡亲为来自大陆的客人精心准备的风味餐,东道主热情的表示:“到时候我们会好好地跟他介绍我们原住民的一些文化、美食。”

这位即将抵达台湾的大陆客人,就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小林社区发展协会理事叶秀霞表示:盼张志军主任亲临能好好品尝。乌来里里长林春雄与乌来区原住民总头目林英凤也都表示:张主任远道而来,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跟兄弟一般,“当然欢迎!”

就像这些台湾基层民众准备的充满当地风情的菜品一样,张志军即将于今天开启的台湾之行,也是要到最最充满“台味儿”的普通老百姓中去,感受他们“迎亲戚”般的热情,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依据岛内最新民调显示,51%的人欢迎张志军来台访问,35%的民众表示乐观其成。这也显示,尽管目前岛内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仍有一些杂音,但总体上两岸和平发展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很多台湾民众是愿意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张主任听的。

台湾《工商时报》社论说:当前两岸关系领域很流行的一句话——“两岸一家亲”,它的真谛就在于两岸双方相互充分理解,如此才能彼此相互照顾,这是解决当前两岸问题的最好方法。张志军此行,就是一次“带着耳朵”的倾听之旅,就是一个想要促进两岸更多理解的诚意之旅。观察张志军行程即可发现,其在台湾的活动有一半安排在台湾中南部,4天中有3天都和基层民众互动,还会在义守大学与两岸学生座谈。两岸学者表示,这充分反映大陆越来越注意到加强与台湾中小企业、中下阶层民众、中南部地区、青年“三中一青”的交流。除了能更多的倾听台湾的声音,国台办主任第一次实地参访台湾,当然也有助于台湾民众全面了解和把握大陆的对台政策,很多台湾基层民众和青年对于大陆只是被刻意诱导下的误解,如果彼此能多些这样亲密接触的双向沟通,再大的歧见也一定会在善意与亲情中得到化解。

今年3月台湾发生反服贸学运后,大陆高层在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愿意倾听台湾各界不同民意的愿望。张志军主任更是勤走基层、深入台商台生的真实生活:曾在杭州城飘洒的绵绵细雨中与台商如街坊邻里在巷口闲谈般围坐在一起,聊他们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也曾在浙江大学略显嘈杂的食堂里与台湾学生们围坐一起,在边吃边聊中感受彼此的诚意;还曾在第六届海峡论坛期间,亲自走访福建莆田、泉州等地,与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互动。至于这一次的台湾之行,张志军更是将直接深入到台湾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这对于大陆今后对台政策更贴近岛内民意、减少误判,必是好处多多。

张志军主任此次访台,是对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2月访问大陆的回访,是落实两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重要一步,亦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访问台湾,对于持续推进两岸交流机制化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倾听台湾的声音,还是传递大陆的善意、亲情,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向心力。张志军首次访台,预示着一个成功的开始!(中国台湾网评论员 赵静)

  张志军(资料图) 中新社发 汤彦俊摄

同乘一条船共渡一片海、兄弟齐心和衷共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最近以此形容心中的两岸同胞情。

2013年3月17日,时年60岁的张志军从外交部调任国台办,成为该机构的新掌门人。履新当天,他即于国台办网站刊发简短文章,表示努力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项基础之愿,希望各界对台办工作多提意见建议。

15个月来,张志军积极与台湾各界互动,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倾听海峡对岸心声。时至今日,张志军成为第一位赴台访问的在任国台办主任。

广泛接触台湾人士

期待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是张志军对台工作理念之一。台媒留意到,张志军作风平实低调,坚持“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张志军上任以来,国台办领导讲话专栏发布了数十条其活动及讲话稿,折射他接触台湾各界人士。

马年新春贺词里,张志军说,自己结识了很多朋友,聆听到各方建言。对自己来说,“两岸一家亲”的感觉格外亲切美好。

张志军关心在大陆经商和生活的台商、台胞,实地走访,切身交流,而更重交心。他关注在大陆的台生、台胞及其子女。他前往大学与当地台生交流,与台生一起排队打饭、聊天餐叙。

今年初,国台办网站改版上线,推出政策园地办事指南和各地服务台胞举措等新栏目,“一站式”满足台胞在大陆各种信息需求。张志军勉励网站能更及时回应台胞诉求。

在台湾媒体眼中,张志军“面带微笑,黑白相间头发与银丝框眼镜……”,在公众场合给人严谨、一丝不苟形象;但台商及熟识者看来,张志军相当亲和,为人朴实诚恳,性格实在,且总能推心置腹。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接受中新网访问表示,张志军是温文尔雅的学者型领导,最大特色是非常重视调研工作,对台湾情况相当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同时对中央对台政策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说知己知彼。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陈先才认为,张志军非常务实,面对两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表现得很有信心、毅力,要面对它、解决它、突破它,这体现了他的意志力、信心、定力非常强。

深谙对台之道

谈及到台办工作,张志军自言既感无上光荣,又觉担子很重。他常用自信表达对两岸关系未来的憧憬。他曾坦诚,自己以原海协会长汪道涵为榜样,不畏艰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开拓。

张志军能在每一个不同的场合熟悉地向不同的台湾人士介绍政策,向外界清晰传达大陆对台方针思路。在台媒总结看来,张志军深谙对台之道。

上任5天后,张志军首次以新身份亮相时,发表讲话表示“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理由不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做得更好”。一席讲话,明确阐述了“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对台工作基调,就外界当时关注的大陆新领导层对台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给予回应。

尤其是张志军表明“正如邓小平先生当年所强调的,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要变,也只会变得更好。”给关心台湾事务及两岸关系的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与会人士予以肯定。

张志军也会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主动对海峡对岸释疑,化解台湾岛内疑虑。比如,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传出担忧和质疑时,他主动阐释协议对台湾的作用,表示对台湾岛内一些担忧的理解。

谈到政治,张志军也总是理中带情。而在谈及有关“台独”分裂势力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时,张志军则毫不含糊,坚定阐明反“独”立场。

善于与台胞拉近距离

张志军的讲话,“感情”、“亲情”、“和”、“合”、“一家亲”是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这个“纽带”能够超越两岸之间的分歧,消除隔阂。

在两岸中山论坛上,他用台胞熟悉的孙中山言语及事迹,与现场来宾缩短距离;在妈祖文化活动周上,他讲述两岸民间信仰同根同源,阐述两岸妈祖文化,与参与活动的台胞产生共鸣。

张志军喜欢用形象的比方妙喻两岸关系。他用“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形容两岸中华民族同胞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谈及促进两岸关系,他以“久旱之地”、“开渠引水”、“松土施肥”能让禾苗茁壮成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容两岸政治对话协商;他更是用“同乘一条船、共渡一片海的一家人”形容两岸兄弟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执行所长严安林对中新网记者说,张志军能够倾听,包括倾听台湾各界声音,倾听台湾民意,这方面是在以前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步。(完)

东南网6月23日 海峡特约评论员:郭正亮(民进党前“立委”、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周三即将访台,除了回访王郁琦之外,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民进党如何与张互动。毕竟在2008年10-11月,民进党针对大陆海协会正副会长访台,曾发动大规模群众抗议,不但造成访客受困,也造成警察受伤,甚至还有“立委”扬言“对敌人不用客气”,令人记忆深刻。

如今民进党改口“来者是客”,全党上下都欢迎张来台,党中央表明不会发动群众抗议,高雄市长陈菊也将成为东道主,与6年前有如天壤之别。正因为前后反差太大,也难怪各界莫不以放大镜观看民进党能否言行一致。

针对张志军访台,民进党将面临三大考验:

首先是如何约束抗议言行,处理现场维安。即使民进党中央表示不会发动群众抗议,但台联党已经表态将“如影随形抗议”,部分民进党地方候选人也有可能因为选举压力,不得不跟进抗议,民进党中央是否介入劝阻?此外,更激进的学运团体已经号召6·25上街抗议,也可能与警方爆发冲突,挑战维安封锁线,民进党如何兼顾言论集会自由与维安秩序,也是一大考验。

其次是张志军6·25-6·28访台期间,刚好进入“立法院”临时会第二周,不管是自由经济示范区、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服贸审查能否进行,民进党主张也都即将浮现。民进党一方面欢迎张志军,一方面却对服贸严词批判,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民进党是否借机向张反映服贸问题,张是否借机回应大陆如何处理服贸,也将成为关注焦点。

张刻意保持政治低调,不但不进台北市,也未安排各党主席会面,行程以关怀基层、关怀“三中一青”(中南部、中产阶级、中小企业、青年)为主,正是两岸深入讨论服贸利弊的最好时机。民进党能否抓住机遇,适时展现正面处理服贸的执政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最后是张访台期间,正好碰上民进党部分党代表提出“冻结‘台独’党纲”提案,张南下拜会陈菊市长时,可能会被问到相关问题,张、陈两人如何回应,多少将对该案在民进党内的后续发展产生影响,也将备受关注。

总之,张志军访台将对民进党提出三大考验:考验能否约束言行,落实维安秩序;考验能否面对服贸,落实言行一致;考验能否两岸转型,落实和平发展。民进党能否通过三大考验,不只大陆在看,台湾民众也在看。

中新网6月2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江苏昆山慧聚天后宫妈祖将于26日首度起驾回台湾彰化县的鹿港天后宫。台商23日表示,首度访台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8日将循台湾礼俗参拜,并送一尊漆器妈祖给鹿港天后宫。

26日将护送妈祖回鹿港的江苏省昆山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孙德聪指出,慧聚妈祖是首次“回娘家”。张志军将依照礼俗再送鹿港天后宫一尊“慧聚漆器妈祖”。

张志军访台最后一个行程是28日下午赴鹿港天后宫,届时张志军将参加妈祖回娘家活动,并按照台湾礼俗参拜。

孙德聪说,慧聚妈祖是2010年由前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从鹿港天后宫请到江苏昆山慧聚寺天后宫,原本应该从第2年起连续3年回娘家,直到这次才遇到合适时机成行。

他表示,慧聚妈祖和慧聚漆器妈祖将于26日清晨自昆山起驾,从上海搭乘华航商务舱回台;预计28日在鹿港绕境,届时约有1000个民俗阵头,约3000名从各地回台的台商和台商眷属,风光送妈祖回娘家;29日再由“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护送妈祖回昆山安座。

至于张志军是否参加妈祖绕境、如何循古礼参拜等细节,双方仍在磋商安排中。

张志军将访台专家建议像走亲戚一样多听多看

中新网6月23日电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将于25日访台,知名台湾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今天在中新网视频访谈中,建议张志军不需要背负太多任务,而可以多听、多看。

朱卫东说,他做对台研究二十多年,去过台湾很多次,每一次去都能感受到台湾之美、台湾的民风之淳朴。他说,真正的台湾老百姓的心声,并不是蓝绿恶斗所表现出来的样子。

朱卫东称,两岸关系的发展就是要以民为本,为民谋利,让人民的力量来发挥作用。

他认为,张志军主任这次访台会是一次成功访问,因为张志军主任去了,本身就是有重要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所以不需要去背负太多任务,就多听、多看,像走亲戚一样,多走走,多听听,叫“台湾走透透”。朱卫东相信,这对两岸更深入的双向沟通,对两岸进一步增加彼此了解、理解和谅解,非常有必要。

中新网6月23日电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即将访问台湾,台湾《中国时报》最新民调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来者是客,应该待之以礼。

今年2月,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曾赴大陆拜访张志军,如今张志军即将回访。依据旺旺中时民调中心22日完成的针对台湾地区800余位成年人的民调显示,对于张志军的来访,合计有35%的台湾民众欢迎张志军来台,合计有24%的民众不乐见,41%的民众对本次访问不置可否,未明确表态。

据报道,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应该以礼相待。调查发现,51%的受访者表示张志军前来回访,就应该表示欢迎,并且以礼相待。10%的民众则持反对意见。另有39%的受访者觉得难以判断。

中新网6月23日电 台湾问题知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23日上午做客中新网,就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将访台进行解读。朱卫东说,张志军本人对台湾的情况相当的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同时对中央对台政策有深入把握,可以说知己知彼。从这次张主任首次访台行程的安排来看,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预示着一个成功的开始。

朱卫东指出,张志军主任是去年3月份从外交部转任国务院台办主任,以这一年多对张志军近距离观察了解,以及跟张志军的接触、开会讨论,觉得张主任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型的领导。张志军主任最大特色是非常重视调研工作,也就是说对台湾的情况相当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同时对中央对台政策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可以说知己知彼。

朱卫东说,张志军主任第一次实地去访问台湾,可以近距离去倾听台湾民众的多元呼声,有助于大陆对台政策更加贴近台湾民意,同时也有助于台湾对大陆对台政策的全面把握。从这次张主任首次访台行程安排来看,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预示着一个成功的开始。相信张志军主任这次访台一定会非常成功。

中新网6月23日电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即将访问台湾,台湾《中国时报》23日刊文说,张志军为做好两岸工作,遇到需“应酬”的场合,也能放得开。文章指,张志军此次访台走“基层”路线,将增添台湾民众对他的“好感”,扭转台湾民众对大陆高官访台的“刻板印象”。

张志军访台备受关注

文章说,张志军给外界的印象,个性比较拘谨,但他为了做好两岸工作,遇到需要“应酬”的场合,也能放得很开。去年5月底,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团至北京参访,在国台办做东的接待晚宴中,前民进党民意代表邱垂贞吹奏口琴助兴,张志军也下场同欢。“红蓝绿”一同载歌载舞,欢乐场面前所未见。

今年在厦门海峡论坛的两岸庙会之夜上,张志军坐在观众席上,当旁边的官员很融入歌舞表演、跟着打拍子时,张志军一脸严肃地看着表演。不过当《高山青》音乐响起,舞者上前邀张志军加入时,他立即和舞者一起手牵手,围成一圈跳了起来。

文章称,身为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不仅对台湾文化展现浓厚兴趣,也对庶民生活感到好奇。今年过年前,他邀请台湾媒体到国台办食堂聚餐,聊到当时热议的习近平吃庆丰包子,张志军就很好奇地问台湾记者,“台湾哪里的夜市小吃最有名?”

文章说,相较于前任王毅在任内无法赴台的遗憾,张志军终于可以一圆访台计划。这位注重双向沟通意见而非单向宣传的大陆官员,届时将如何与台湾人物互动,如何走进台湾的偏乡、接触弱势族群,一言一行都将成为镁光灯焦点。

接触“三中一青” 扭转台民众刻板印象

报道说,张志军此次访台,将陆续走访台湾北、中、南部,盼与各地基层民众及青年学子交流;“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户、青年)的“基层”访台行程,除增添台湾民众对张志军“好感”,更扭转台湾民众对大陆高官访台的“刻板印象”。

报道说,张志军的作风平实低调,这趟台湾之行将和台湾各界“擦出什么火花”,尤其和中南部民众如何互动接触,将是外界关注焦点。

中新网6月23日电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23日接受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台湾“太阳花学运”(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活动)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影响不大。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将于6月25日应邀访台。朱卫东在解读张志军“访台时机”时称,张志军原计划在4月中下旬访台,经过近2个月,现在6月25日访台。他称,台湾“太阳花学运”其实对张志军访台影响不是很大。

朱卫东指出,张志军选择现在访台的第二个背景是,台湾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县市长等基层公职选举)。朱卫东称,张志军此时访台是为了避免对选举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