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陈保基(左)上午被“立委”林岱桦(右)强烈指责包庇粮商。

东南网11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泉顺山水米两年违规22次,“立法院”上午审查“农委会”预算时,“立委”纷纷质疑“农委会”包庇、纵容粮商,是粮商的“门神”,惹恼“农委会主委”陈保基一度走下备询台回座位,场面火爆。陈保基也对“农粮署”延迟公告包装米检验结果,首度公开表示抱歉。

多位“立委”也质疑“农粮署”完成小包装米抽验,却延迟一个多月不公布。陈保基今天公开说,整个案子会移送检调调查及政风单位调查,若有疏失、内部人员将予以惩罚。

陈保基强调,未来市售米检验,合格、不合格、违规全数会公告。对泉顺屡次混米欺瞒消费者,已经要求“农粮署”列出泉顺山水米查核时间点,最严重将予以撤照,最快2周将公布结果。

今天委员会中,多位“立委”高分贝炮轰“农委会”,“立委”林岱桦情绪激动的表示,泉顺之前已经违规被抓到,但被处分开罚后又继续违规,面对这样恶质的厂商,“农委会”却依然纵容、包庇。她严辞质疑“粮商的门神是谁?”还直指“农委会”就是粮商的门神,强调“这不是图利、什么才是图利?”

陈保基被林岱桦发言惹怒,几度要说明又被打断,他气得一度离开质询台回座,也要“立委”不要用这样方式质询,“我们也有尊严”,双方针锋相对、气氛火爆。

新闻延伸

不合格米再添33件

“农委会农粮署”前晚公布第三季市售小包装米抽验结果,但只公布八件严重违规被罚厂商,被质疑延迟公布、纵容包庇粮商,“农委会”中午公布33件不合格名单,包括联米企业(中兴米)、金墩实业(金墩米)、亿东(三好米)、寿米屋企业(大桥)等知名业者,以及西螺镇农会、新埔镇农会、关山镇农会等,都有小包装米被查到违规不合格。

东南网11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大统长基公司,被爆出混杂劣质油贩售事件,引发台湾民众的恐慌,董事长高振利成为众矢之的,一度态度强硬,日前遭到彰化地检署起诉。彰化地院今(28)日再度开庭,高振利只认标示不清,否认诈欺。检方细阅他提出的赔偿计划书内容,竟将自己的妻子和妻舅列入优先资遣员工名单,遭质疑犯后态度不佳;法院订于12月16日进行宣判。

今(28)日上午9点半,彰化地院再度开庭审理高振利贩售黑心油品一案,传唤高振利、温姓组长和周姓员工到案说明。高振利抵达法院时,面对记者提问不发一语,随即在律师的陪同下快步进入法院。高振利向检方表示,希望可以将先前遭到扣押的资产解除,为的就是要支付员工的薪资、以及赔偿盘商和消费者。

先前有员工指控,高振利想回收油品重新再制上架贩售,对此他表示只想针对标示不清的部分改善后再上架,但他强调自己对于标示不清一事并不知情,但法官反问他“你自己当老板,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标示不清?”他才改口承认标示不清。

另外检方还侦讯高振利是否有其他资产,并质疑他提出的赔偿计划书,内容竟提到要将自己的妻子和妻舅,列为优先资遣员工的名单。由于之前高振利供称,妻子和小舅子只是偶尔来工厂看一看,有领车马费,之后才承认每月有领固定的钱,这和先前他的说法不符;检方认为高振利的说词反复,请法官审酌。

 

东南网11月28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农委会”今年第三季包装米抽样结果比往年延后公告,更因修改新版作业要点,不公告15件“情节轻微者”。昨天“农粮署”举行临时记者会,“副署长”陈建斌脱口而出“上周看过公文,但长官太忙没批”,挨批枉顾消费者权益;“农委会主委”陈保基表示,将要求订定明确公告时间,不合格厂商也须全数公告。

包装米接连出现混充、标示不实问题,就连备受消费者信赖的关山米也名列其中,再次打击民众消费信心。陈保基表示,包装米累积的陈年问题已很久远,只能一步步做、一个个结清,直到符合大家期待。

“农粮署”前晚公布第三季抽验,246件中有23件品质规格不符,其中八件混充严重公布名单,另15件却以“情节不严重”为由不公布;“农粮署”解释,“情节轻”指未跳级违规,例如标示一等米,实际却是三等米,就要罚、要公布名单;若实际为二等米,要罚、但不公布名单。

过去三年,第三季检测都是八月抽验、十月公布,今年迟迟到十一月才公布名单,引发外界质疑“包庇粮商”。陈建斌解释,9月18日新版“违反粮食管理法处分裁处作业要点”上路,因面临“新旧法”交替,为求谨慎才会延后公告。

对于外界质疑“农粮署”公告检验结果前,却已先通知粮商下架改正。陈建斌说,将检讨公布流程、时机,但绝无隐匿。

陈建斌表示,新修订的办法,已不再让业者限期改善、而是直接开罚。但他说,也要考虑粮商难处,“稻米检测有若干落差,过去超过一点点就公布名单,对粮商太严苛,对消费者影响也有限。”

但陈保基说,“既然违规,就要负责”,以后只要“农粮署”通知厂商不合格,就公告,业者也要负起责任。

另外,日前爆发“山水米事件”的粮商泉顺,前天已是第三次违规。“农粮署”表示,今年9月23日寄出裁罚书,文到一年内,泉顺米只要再犯,将撤销粮商执照。

“监委”程仁宏昨表示,“监院”将调查是否有官员隐匿、包庇厂商,追究责任。

  中国台湾网11月27日消息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商业周刊》今天晚间发表声明,对“牛奶骇人”的报道引发社会纷扰“深感抱歉”。

  《商周》“牛奶骇人”报道称鲜乳残留禁药,引发争议,台湾本土酪农也扬言不排除提告。

  台当局“食药署”今天指出,《商业周刊》下午4时22分补递交乳品检验资料,近日召开专家会议,并邀请《商业周刊》及报道所引述的学者陈良宇参与。

  《商周》晚间也发出声明稿指出,“关于《牛奶骇人》报道,过去几天,各界对于我们的批评;我们谦卑聆听,感谢各界指教。今天,当局要求的数据,我们都已提供。追求事实,是媒体的使命。但我们报道的方式,可以再更全面。”

  《商周》表示,对于造成社会的纷扰,并非他们的初衷,“对此,我们深感抱歉。我们会持续谦卑地聆听各界指教,也会持续坚守媒体岗位,促进食品安全,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安心的未来。”(中国台湾网 高旭)

台湾部分知名大米被爆混米严重有的无一粒真货

  金农米的“纯台稉9号米”发现不含台稉9号米。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11月27日电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当局“农委会”26日公布最新市售食米检验结果发现,知名的关山农会、台糖部分产品均有混米现象,金农米标示的台稉九号米,无一粒与标示相同。

报道称,台糖的“有机米台稉九号”检测10粒米中,仅有1粒是“台稉九号”,其余全是别的米混充。关山农会的“芋香益全香米”标示为“台农七十一号米”,10粒中只有2粒。金农米“顶级金稉米-纯台稉九号米”,混米最严重,标示是“台稉九号米”,结果1粒都没有。

报道说,台“农粮署”26日针对台糖等业者,首度依9月新修正的《违反粮食管理法案件处分裁量作业要点》,直接裁罚处新台币4万元,同时公布名单。

报道指出,“台稉九号”是台中区农改场培育,具日本越光米相似特性的台湾良质米。去年3月“农粮署”调查台湾人食米喜好,最受喜爱第一名就是“台稉九号”,米粒透明饱满、黏性好、口感有弹性。

“农委会”抽测还发现,台糖“有机糙米”标示发芽粒标准值是0.8%,但实际检出高达2.09%,超标2.6倍;金农米“良质精米”标示的热损害粒检出超标3倍。山水“鸭先知长糙米”碎粒标准值是4%,实际检出达9%。

台东关山镇农会供销部主任张德兴承认确有混装,已全面回收并缴罚款。农会解释,益全香米应采用“台农七十一号”,因稻谷仓库管理员提前退休,来不及交接,新进人员操作错误,把“台稉四号”米送上辗米输送带,才造成混装。他说,这批米主要供应北部特定大型卖场,一般通路没有销售。

台糖表示,两项产品确实遭罚,有机米“台稉九号”只有在全联社贩卖,台糖有机糙米则在一般通路销售。台糖已从市面回收上述两项产品逾万包,台糖未来重新推出的包装米会符合标准。

金农米总经理陈德兴对农粮署检查结果存疑,指公司的米没问题,将再跟员工确认,是否可能在包装时不小心装错。公司早在2个月前就已经接获通知,已将有疑虑的产品下架。

山水米执行长蔡宠信表示,“农粮署”今年8月间就已抽测,当时为何不公布,到现在才发布,让他很不解,也会使消费大众误以为山水米一直出状况,对他们的伤害很大。鸭先知长糙米8月已停产。

东南网11月27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大统长基食品公司25日第四次提出产品回收报告,内容和前三次一模一样,彰化县卫生局认为大统存心“摆烂”,昨天再罚300万元(新台币,下同),大统行政罚锾累计18亿5900万元。

大统不服被罚逾18亿元,日前提出行政诉愿,卫生局昨天将答辩书送交“卫生福利部”。卫生局长叶彦伯表示,行政罚锾是“卫福部”计算的,大统指称算错,却没举证依据,彰化县卫生局只能答辩说罚锾是“卫福部”计算,请当局审议大统诉愿内容。

卫生局限令大统7日提出产品回收报告,大统笼统提报回收165种品项、92万9232瓶、约1282吨食用油,卫生局要求报告内容详实,应填报大统的1345家盘商回收产品品项、数量,大统以时间仓促为由,来不及统计,卫生局宽限到11日,大统还是没盘点。

食品卫生科长林毓芬说,前天和11日、18日的回收报告内容相同,只有10个营业所的回收数量,没一千多家下游盘商名单、回收品项和各个品项数量,卫生局依照回收报告不详实,第三次开罚300万元。

“盘点不难,指派员工清点即可。”叶彦伯表示,大统有进出货的盘商名单、销货品项和数量,只要清点大统厂房和仓库的回收产品,比对各盘商的退货资料,就能填报回收清单,可是“大统另有盘算,没诚意处理事情”。

卫生局认为,如果完成清点,大统就要开始销毁回收产品,因此盘点退货“摆烂”拖延,行政诉愿之后的程序是进入行政诉讼,大统很可能期待借由司法扳回劣势。

东南网11月27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商业周刊“牛奶骇人”持续延烧,台湾区乳品同业公会昨天统计,报道一周来已损失6000万元(新台币,下同)营收,酪农协会最快今天寄出存证信函给商周、铭传大学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陈良宇及铭传大学,若文到7天内三方未道歉澄清,不排除包围商周“泼牛粪”,并提告求偿。

台湾乳业协会、台湾酪农协会、台湾区乳品工业同业公会昨天共同发表五点声明,强调乳品安全无虞。“农委会”也追加公布13家优良农产品(CAS)验证乳品,塑化剂、止痛剂及六类86项动物用药品残留,全部合格。

酪农协会常务监事愤怒表示,“这篇毁灭性的报道出刊后,许多酪农都难过得哭了,全台有近500户酪农、10万头乳牛、一年34万多吨生乳,全被商业周刊毁了、污名了,酪农受不了了。”

台湾区乳品公会同业公会专元林政叡表示,报道11月20日出刊至今,接连四天,每天损失约1200万元营收,占总营收二至三成;24、25日稍微回升,但六天总损失达6000万元。

东南网11月26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农委会”昨天公布市售乳品检测结果,包括商业周刊点名有问题的八项产品,外加“农委会”新抽检的十一项市售乳品,均未检出药物残留,塑化剂浓度也都符合规定。“农委会”表示,这些产品占台湾乳品超过九成,全都合格,消费者可以安心饮用。

检测项目除塑化剂和止痛剂外,还有“磺胺剂和奎诺酮类”、“四环霉素类”、“氯霉素类”、“β-内醯胺类抗生素”、“硝基呋喃代谢物”及“红霉素等抗生素”六项,检测结果都是“未检出”,可以确认鲜奶安全。

“食药署”:绝无打压、不会处分商周

针对商业周刊“牛奶骇人”报道,台“食品药物管理署”昨天公布乳品检验结果,八款乳品均未验出禁药残留;“食药署”认为已澄清乳品疑虑,将不会对商周作处分,但希望日后媒体委托研究,也能将报告送交“食药署”参考。

针对商周上周送交的检验报告有四大缺失,“食药署”昨天正式发文,通知商周必须在明天下午五点前补件,如果逾期未送件,商周仍然得面临最高30万元怠金。

“绝对没有打压商周。”“食品药物管理署副署长”姜郁美再次澄清,绝对没有打压情事,让民众安心喝牛奶,才是“食药署”要求商周送交报告的目的。

“食药署”昨天对商周态度已不如之前强硬,姜郁美表示,目的是希望公布食品检验资讯的内容能够完整、正确;她说,商周在这次事件非常配合,原则上不会考虑引用其他法条开罚。

商周:感受官方善意 但媒体是吹哨者

针对“食品药物署”等官方单位提出的市售部分乳品检验结果,商业周刊昨天连续发出两次声明,第一次强调官方单位“未检出”不等于“零检出”,支持铭传大学副教授陈良宇的检验结果;晚间发出第二版声明转较软性,强调媒体是“吹哨者”,基于大众对市售鲜乳长期疑虑,所以抽样调查,对检验结果中有药品代谢残留疑虑,予以报道。

东南网11月25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统一集团圣德科斯天然有机食品专卖店的“统一生机明日叶精力汤”,被检出铜叶绿素钠,却标示含天然叶绿素;圣德科斯日前提出“须有实品才能退费”,遭北市消保官调查后,上周提出新方案,虽然条件较宽松,仍坚持消费者须有实品及购买证明才能退换货。

市议员陈建铭说,消费者当初被骗,误信精力汤含“天然叶绿素”而买回饮用;如今业者却要求须有实品才能退费,令人无法接受。就像胖达人面包被拆穿材料并非纯天然,难道要消费者把吃掉的面包吐出来才能退费?

“新方案虽释出一些善意,但我也不满意。”北市消保官潘宏政说,铜叶绿素钠虽依规定可添加在精力汤,但业者当初标示天然叶绿素,已属标示不实,他希望业者再提一些方案,让早已把精力汤喝下肚的消费者感受到善意及诚意。

张姓消费者向陈建铭投诉,他参加圣德科斯会员,因“统一生机明日叶精力汤”标示成分包括“天然叶绿素”,认为有助健康,前后6次花了8500元新台币购买饮用,都有消费纪录可查。

日前爆发添加物实为铜叶绿素钠,令他深感受骗,向统一、圣德科斯门市要求凭VIP卡的消费纪录退费,都被拒绝;对方表明只受理有实品的退换货,若没实品就不受理。

圣德科斯上周重新公告退换方案,同意即日至明年元月15日,消费者可持商品、购买发票或证明向原购买门市退换货,未开封商品可换新配方同商品一盒并加赠黑枣精一罐。

已开封商品凭外盒及过半散包,可换新配方同商品一盒;散包可换新配方同商品散包数量。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北市卫生局今天公布生鲜蔬果残留农药抽验结果,10月共抽验52件产品,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

台北市卫生局食品药物管理处长邱秀仪指出,卫生局10月前往各蔬果零售业者、超市、大卖场、批发市场、学校自设厨房及餐饮业者等处,抽验生鲜蔬果残留农药情形。

邱秀仪表示,这次抽验的52件生鲜蔬果中,有1件检出残留农药,但检出量在“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标准”限量范围内,符合规定。

台北市卫生局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头把关,只有落实源头田间监测,以及产地加强辅导农民于栽种时正确施用农药,才能有效减少蔬果残留农药的问题。卫生局提醒,被检验出残留农药含量超过安全容许量者,可依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处以新台币6万元以上1500万元以下罚锾。

台北市卫生局也提醒民众,为了减少摄入蔬菜可能的残留农药,建议清洗蔬菜时应去除外叶,先用水冲洗蔬菜根部,将泥沙清除,并将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钟,接着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2至3遍,可有助于去除残余的农药。此外,炒菜时将锅盖打开,也可促使农药随蒸气而挥散。

新华网台北11月23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田颖 查文晔 何自力)在台北市的一家客家菜馆,老板主动拿出一桶油,向正在用餐的客人介绍该餐馆用的是自家榨制的茶树籽油,无“黑心油”之虞,让食客放心。

这样的担心源自10月爆出的台湾大统长基油品造假事件。该品牌油品被发现成分标示不实、九成油品是造假“黑心油”。“花生油不含花生”“辣椒油不含辣椒”,甚至添加违禁物质铜叶绿素。台湾卫生福利事务主管部门11月22日公布共有违规大统油品1777吨被封存。

“黑心油”一波未平,台湾媒体又接连爆出统一、味全等品牌乳品检出雌激素、避孕药、止痛剂等成分。虽然台湾农业、卫生主管部门检验后已否认此报道,但此事已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

接二连三的风波不断挑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促使岛内各界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希望借由这些事件彻底整顿食品安全,使危机变转机。

从今年3月至11月,台湾社会发生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例如3月份的毒淀粉事件、6月份的高雄、屏东病死猪肉加工后供人食用事件,以及8月份的以甲苯擦拭餐盒事件。

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资深厨师许堂仁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不少台湾饮食业者选择自己栽种蔬菜,或是雇佣农户种植专供的食材。“未来3到5年,这肯定会成为大趋势。”

他说,自己的餐厅每周都会从新北市乌来采购蔬菜,这些蔬菜都是雇佣当地农户专门种植的无机健康品种,价格贵些,但是餐厅靠此打出品牌,顾客也愿意多花些钱。

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在进步这也是事实。台北市民萧开平医师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很好地警示大家要改进,危机就是转机。”

台湾卫生事务主管部门11月启动“油安行动”,扩大稽查市售食用油脂产品原料及添加物标示情况,并和农业主管部门一同扩大对“问题奶”的抽检,两部门都表示,如果检出违禁成分,未来就会将该成分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在行政处罚方面,农、卫主管部门都表示要重罚不法商家。负责牧场端管理的农业部门表示,如果奶农有违法行为,会处以6万到30万新台币的处罚,如果是累犯,处罚可高达250万新台币。

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简称消基会)监察人徐则珏提议由消基会对不法厂商进行公益诉讼,剥夺违规厂商不法收入,并用诉讼所得经费成立消费者保护基金。

徐则珏认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持有发票的消费通常仅占少数,所以真正能完成退费的并不多,导致黑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损失有限,甘愿铤而走险,因此剥夺其不法收入至关重要。

“要加强食品的源头管理”。国民党民意代表王育敏强调,“在这方面台湾过去的做法比较被动”,不管是出厂还是进口,添加的原料都是由监管部门来查。现在则要求厂商自己主动送检。食品厂商需将原料主动送第三方实验室,然后拿出检验合格报告给监管部门,证明原料没有问题。但监管部门事后还是会在市场上做定期的抽查。

她建议同业工会加强内部相互督促,“一旦有一家出问题,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下降,减少购买,真正的损失是所有业界同行都要承担的,”王育敏说。她认为经过这一波事件之后,法规会不断规范,民众的意识有所觉醒,很多食品大厂会慢慢改进,“我相信这方面台湾未来会越来越好。”

新华网台北11月23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查文晔 田颖 何自力)台湾业界近年来频繁爆发食品安全事件,记者梳理如下:

2011年5月,台湾爆发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受牵连厂商达200多家,受污染产品超过500个种类,台湾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

有专家称,塑化剂风波为30年来最严重食品掺毒事件。事件起因是有无良业者把塑化剂中的一种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当作起云剂的配方添加入饮料中。而起云剂本来是一种较普遍的食品添加物,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改善口感。专家称,DEHP多用于塑料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将其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此后,台湾检方查出塑化剂来源为昱伸、宾汉两家公司。两家公司负责人分别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并处以新台币数亿元的罚金。

2013年5月,有媒体报道台湾义美食品公司使用过期“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泡芙,已有36万箱被消费者购买,另外12万箱事发后被陆续回收。

台南地方检调部门在食品原料厂“铭哲行”调查发现,该商号使用药剂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包装上的有效日期抹去,以重新打印有效日期的方式牟取暴利。上述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遭到收押,并处以罚金,涉案商品均被封存。

2013年8月,台湾食品卫生单位突击检查发现,此前以“纯天然”为卖点,风靡全台的“胖达人”面包违规添加9种人工香精,涉嫌以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台湾著名艺人小S(徐熙娣)由于其夫许雅钧、公公许庆祥是“胖达人”公司股东,此前也经常为该品牌站台代言。事发后,许雅钧、许庆祥被控涉嫌诈欺、内线交易,小S也遭检方传唤。

2013年10月,台湾彰化检方查出,大统长基公司制造的100%特级橄榄油不仅掺混廉价葵花油及棉籽油,还违规添加禁用的“铜叶绿素”。该公司制造的花生油也完全没有花生油成分,而是以色拉油混合芥子油,再以化学香精提味而成。而所谓100%胡麻油经查却是以部分胡麻油掺混色拉油制成。事发后该公司生产线被查封,涉案油品全部下架,并被处以2500多万元新台币罚金。

目前检方已对该公司负责人高振利等人以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诈欺取财等罪嫌提起公诉,并建请法院对高振利从重量刑,犯罪所得十八亿五千多万元新台币也请法院宣告没收。

2013年 11月,有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市面上销售的“康师傅”“统一”等多个品牌泡面的调料包内检出铅、砷、铜、汞等重金属。而康师傅、统一公司对此回应称,公司方便面产品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上述品牌方便面在大陆销量巨大,事件引起大陆民众广泛关注。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大陆市场方便面调料包重金属含量抽检结果,67个方便面样品中的129个调料包中的铅、总砷、无机砷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同月,台湾某周刊称委托铭传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市售鲜乳及调味乳,结果发现统一、味全和光泉等品牌的9种乳品都残留抗生素、塑化剂、雌激素、镇定剂、抗忧郁药等违禁药。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于21日公布初检结果,称已就48种抗生素、一种镇痛剂对7种乳品进行检验,皆未检出。检出的塑化剂含量低于1ppm,尚在食品安全允许范围。其他违禁成分的检验结果需要一定时间,将陆续公布。台卫生事务主管部门发言人称,食品中检出微量塑化剂,可能因食品原料遭受环境污染,或因农产品或食品生产、加工及储存过程中,遭受塑胶材质设备、容器的污染。

东南网11月25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针对《商业周刊》递交乳品检验资料,“卫生福利部”昨举行专家会议,与会者认为周刊缴交的资料不全,且缺少佐证的相关学理资料,检验结果不足以支持报道内容。

“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昨天上午邀请“农委会”、质谱分析化学、乳品加工及动物营养代谢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与会人员认为资料有四项缺失,包含未提供检验方法依据、实验室名称及位址、判读方式、质谱图及标示样品名称等,检验缺乏学理依据,不足以支持所公布结果。

“食药署”今将再次发函,要求《商周》应于周三下午5时前补件,否则可依法开罚5000到30万元(新台币)。

“食药署副署长”姜郁美说,该资料仅能作为初步解读,不适合成为最终判断依据;且《商周》未提供检验品质管制相关资料,如仪器在不同检验间是否确切清洁,或重复进行检验以确认结果效度等证明。另外,《商周》也没提供详细数据,无法合理解释实验结果;资料亦无相关学理依据,解读代谢物的物质是否源自于所公布的药品。

对于《商周》前日赴“食药署”缴交报告时坚称,自己的研究有80分,政府只有60分。姜郁美说,铭传大学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陈良宇的检验方法仅用简单仪器“气相层析质谱仪GCMAS”,“食药署”将使用同样的实验方法重新检验牛乳,检验结果将于明天公布。

在台北市的一家客家菜馆,老板主动拿出一桶油,向正在用餐的客人介绍该餐馆用的是自家榨制的茶树籽油,无“黑心油”之虞,让食客放心。

这样的担心源自10月爆出的台湾大统长基油品造假事件。该品牌油品被发现成分标示不实、九成油品是造假“黑心油”。“花生油不含花生”“辣椒油不含辣椒”,甚至添加违禁物质铜叶绿素。台湾卫生福利事务主管部门11月22日公布共有违规大统油品1777吨被封存。

“黑心油”一波未平,台湾媒体又接连爆出统一、味全等品牌乳品检出雌激素、避孕药、止痛剂等成分。虽然台湾农业、卫生主管部门检验后已否认此报道,但此事已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

接二连三的风波不断挑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促使岛内各界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希望借由这些事件彻底整顿食品安全,使危机变转机。

从今年3月至11月,台湾社会发生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例如3月份的毒淀粉事件、6月份的高雄、屏东病死猪肉加工后供人食用事件,以及8月份的以甲苯擦拭餐盒事件。

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资深厨师许堂仁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不少台湾饮食业者选择自己栽种蔬菜,或是雇佣农户种植专供的食材。“未来3到5年,这肯定会成为大趋势。”

他说,自己的餐厅每周都会从新北市乌来采购蔬菜,这些蔬菜都是雇佣当地农户专门种植的无机健康品种,价格贵些,但是餐厅靠此打出品牌,顾客也愿意多花些钱。

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在进步这也是事实。台北市民萧开平医师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很好地警示大家要改进,危机就是转机。”

台湾卫生事务主管部门11月启动“油安行动”,扩大稽查市售食用油脂产品原料及添加物标示情况,并和农业主管部门一同扩大对“问题奶”的抽检,两部门都表示,如果检出违禁成分,未来就会将该成分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在行政处罚方面,农、卫主管部门都表示要重罚不法商家。负责牧场端管理的农业部门表示,如果奶农有违法行为,会处以6万到30万新台币的处罚,如果是累犯,处罚可高达250万新台币。

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简称消基会)监察人徐则珏提议由消基会对不法厂商进行公益诉讼,剥夺违规厂商不法收入,并用诉讼所得经费成立消费者保护基金。

徐则珏认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持有发票的消费通常仅占少数,所以真正能完成退费的并不多,导致黑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损失有限,甘愿铤而走险,因此剥夺其不法收入至关重要。

“要加强食品的源头管理”。国民党民意代表王育敏强调,“在这方面台湾过去的做法比较被动”,不管是出厂还是进口,添加的原料都是由监管部门来查。现在则要求厂商自己主动送检。食品厂商需将原料主动送第三方实验室,然后拿出检验合格报告给监管部门,证明原料没有问题。但监管部门事后还是会在市场上做定期的抽查。

她建议同业工会加强内部相互督促,“一旦有一家出问题,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下降,减少购买,真正的损失是所有业界同行都要承担的,”王育敏说。她认为经过这一波事件之后,法规会不断规范,民众的意识有所觉醒,很多食品大厂会慢慢改进,“我相信这方面台湾未来会越来越好。”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田颖查文晔 何自力)

台湾业界近年来频繁爆发食品安全事件,记者梳理如下:

2011年5月,台湾爆发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受牵连厂商达200多家,受污染产品超过500个种类,台湾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

有专家称,塑化剂风波为30年来最严重食品掺毒事件。事件起因是有无良业者把塑化剂中的一种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当作起云剂的配方添加入饮料中。而起云剂本来是一种较普遍的食品添加物,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改善口感。专家称,DEHP多

用于塑料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将其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此后,台湾检方查出塑化剂来源为昱伸、宾汉两家公司。两家公司负责人分别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并处以新台币数亿元的罚金。

2013年5月,有媒体报道台湾义美食品公司使用过期“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泡芙,已有36万箱被消费者购买,另外12万箱事发后被陆续回收。

台南地方检调部门在食品原料厂“铭哲行”调查发现,该商号使用药剂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包装上的有效日期抹去,以重新打印有效日期的方式牟取暴利。上述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遭到收押,并处以罚金,涉案商品均被封存。

2013年8月,台湾食品卫生单位突击检查发现,此前以“纯天然”为卖点,风靡全台的“胖达人”面包违规添加9种人工香精,涉嫌以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台湾著名艺人小S(徐熙娣)由于其夫许雅钧、公公许庆祥是“胖达人”公司股东,此前也经常为该品牌站台代言。事发后,许雅钧、许庆祥被控涉嫌诈欺、内线交易,小S也遭检方传唤。


2013年10月,台湾彰化检方查出,大统长基公司制造的100%特级橄榄油不仅掺混廉价葵花油及棉籽油,还违规添加禁用的“铜叶绿素”。该公司制造的花生油也完全没有花生油成分,而是以色拉油混合芥子油,再以化学香精提味而成。而所谓100%胡麻油经查却是以部分胡麻油掺混色拉油制成。事发后该公司生产线被查封,涉案油品全部下架,并被处以2500多万元新台币罚金。

目前检方已对该公司负责人高振利等人以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诈欺取财等罪嫌提起公诉,并建请法院对高振利从重量刑,犯罪所得十八亿五千多万元新台币也请法院宣告没收。

2013年 11月,有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市面上销售的“康师傅”“统一”等多个品牌泡面的调料包内检出铅、砷、铜、汞等重金属。而康师傅、统一公司对此回应称,公司方便面产品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上述品牌方便面在大陆销量巨大,事件引起大陆民众广泛关注。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大陆市场方便面调料包重金属含量抽检结果,67个方便面样品中的129个调料包中的铅、总砷、无机砷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同月,台湾某周刊称委托铭传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市售鲜乳及调味乳,结果发现统一、味全和光泉等品牌的9种乳品都残留抗生素、塑化剂、雌激素、镇定剂、抗忧郁药等违禁药。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于21日公布初检结果,称已就48种抗生素、一种镇痛剂对7种乳品进行检验,皆未检出。检出的塑化剂含量低于1ppm,尚在食品安全允许范围。其他违禁成分的检验结果需要一定时间,将陆续公布。台卫生事务主管部门发言人称,食品中检出微量塑化剂,可能因食品原料遭受环境污染,或因农产品或食品生产、加工及储存过程中,遭受塑胶材质设备、容器的污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查文晔 田颖 何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