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看台:台湾缺电谁之过?
2025-09-15 09:01: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
分享到:
|
东南网9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上周,一起爆炸事故震动全台,也一把扯下了民进党当局的能源遮羞布。 9日晚,位于高雄的兴达发电厂爆炸起火,现场火光冲天,附近居民一片恐慌。兴达发电厂不仅是南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火力发电厂,更是全台第三大发电厂。爆炸发生后,机组损毁严重,引发大范围停电,让本就吃紧的台湾电力供应雪上加霜。为了填补发电缺口,台湾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台电”)不得不让全台电厂“火力全开”,甚至偷偷开启一些已经退役的燃煤机组,连“核二”“核三”厂内的紧急发电机也被迫全面启动。 一场事故缘何会让台电如临大敌,又为何赖当局忙着道歉?皆因为“缺电”二字。自民进党上台以来,紧抱“非核家园”的“神主牌”,台湾多次出现大范围停电,大小停电事故接连不断,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和企业生产。 兴达发电厂爆炸,不仅暴露台当局治下的缺电危机,更坐实了民进党当局错误的能源政策。尽管事故发生后,台当局经济部门、台电先后出来说“供电无虞”,但各界批评与质疑声甚嚣尘上。“若真不影响供电,为何还要动用除役机组?”高雄市议员邱于轩质问,赖当局说法前后矛盾,欺骗民众。蓝营民代许宇甄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相矛盾的调度,戳穿了赖当局吹嘘的不缺电谎言,凸显台湾能源结构极度脆弱。 台湾民众党炮轰,兴达发电厂爆炸绝非偶发事件,而是整体能源政策错误的警示,绿营不该一味粉饰供电状况。呼吁赖当局检讨能源结构,诚实面对核能延役与能源转型的选项。 无独有偶,台湾工业总会近日公布的2025工总文件也显示,随着AI产业及应用蓬勃发展,台湾电力需求将持续增加,为确保台湾供电稳定,不论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能源类型都应列入考量。由此可见,重启核电已成为业界的共同心声。 台湾缺电究竟是谁之过? 长期以来,“反核”都是民进党的“神主牌”,核电存废本是技术问题,却被绿营操弄成“反核等于进步”的意识形态斗争,并在历次选举中频打“废核牌”,糊弄和欺骗选民。其结果是,民进党攫取了政治私利、亲绿财团鼓了腰包,而企业和民众却饱尝缺电、高电价之苦。 台湾缺电是铁的事实,而且并非天灾,是人祸。觉醒的民众开始走上街头抗争。11日,高雄民众聚集在兴达发电厂前愤怒抗议,高喊“拒绝用肺发电”“实质减煤,还我呼吸权”“民进党不做事,不顾百姓生死”等口号,表达对赖当局施政无能的不满。 为应对缺电危机,赖当局规划核电归零后,替代能源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然而,病急乱投医的苦果已经开始显现。近日,台审计事务主管部门公布的最新总决算审核报告显示,在已查核的“渔电共生”案场中,有近七成未落实养殖事实,形同“有电无鱼”。 “渔电共生”政策系蔡英文任内推动、赖清德沿用,原意是“养殖为本、绿能加值”的双赢模式,但实施以来发电量极其有限,弊案和争议却接连不断,遭外界批评“假养殖、真种电”。报告显示,台湾“渔电共生”项目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沿海,查核的122个案场中,有85个被列为“待改善或废止”,原因是“种电”(将农田、鱼塘盖满太阳能板)优先养殖。不少渔民反映,光电业者凭借资金优势进入市场,导致土地租金暴涨,土地持有人不愿租给养殖渔户,导致养殖业者被迫退出。 不只如此,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为了推动绿能,导致大范围土地开发、渔民丧失鱼塭,甚至在海上也铺设光电板,台风过后更衍生大量光电废弃物,直接影响养殖生态,造成“有电无鱼”甚至“渔电共死”等乱象。 从吹嘘的“渔电共生”到现实的“渔电共死”,让民众看到一个惯于欺骗的民进党当局。台湾媒体人赵少康批评称,民进党当局宣称的“养殖为本、绿能加值”的政策,实际却伤害了农渔民利益,“养殖为本”更沦为空谈,缺乏科学专业的能源政策,让台湾面临农电两失的困境。 有分析人士指出,赖当局的“渔电共生”政策,是“先射箭再画靶”“重种电轻养殖”,导致“渔电共生”发展失序。若不及时纠正,不仅让农业净零排放的目标落空,还会影响台湾农渔业的发展,得不偿失。 事实上,台湾的资源本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绿电,绿营却一意孤行。发展光电需广阔土地与充沛阳光,但台湾地少人稠、光照不足,直接限制了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而且,台湾多台风,常造成光电板受损。前不久的“丹娜丝”台风就造成台湾多个县市光电板严重摧毁,现场一片狼藉,电力供应十几天无法恢复正常。 台湾《中国时报》评论指出,兴达爆炸案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当局的能源政策,此一政策又牵连绿电的重大贪渎案件。“非核家园”的弊端和危机越来越严重,台当局再不全面检讨调整能源政策,启用符合主流民意的核电,只会对民生和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