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 闽台交流 > 正文

义勇丹心照两岸——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的“复疆”情

2025-08-25 08:48:28 作者: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台湾新北市芦洲区,友邦巷尽头,一座由红砖与石墙交错砌成的闽南古厝,掩映在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观中。这座三落四合院式宅邸,正是抗日名将李友邦的故居。

古宅入口处,可见李友邦与夫人严秀峰的浮雕铜像,黑石基座上镌刻着两个醒目的红字——“复疆”。“‘复’指的是光复,‘疆’就是指台湾。”李友邦将军之子、现年80岁的李力群对记者说。

厦门南普陀寺的石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李友邦将军于1945年9月返台前题刻的“复疆”二字。担任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李力群表示,这不仅铭刻着一段历史,也是父亲将“光复台湾、回归祖国”作为毕生心愿的见证。

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中,有超过5万名台湾爱国志士奔赴祖国大陆投身抗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友邦将军及其创办的台湾义勇队。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1906年出生于芦洲,是家族由福建同安迁台的第五代。据李力群介绍,李友邦自幼就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对日本殖民统治深感不满,对台湾同胞饱受歧视与压迫满怀悲愤。

16岁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期间,李友邦加入“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与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宣传活动。当时,芦洲李宅是协会的活动据点之一,蒋渭水、林献堂等抗日志士曾在此聚会论政。李友邦曾两度袭击日本殖民当局的派出所,后被通缉,于1924年前往大陆,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就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友邦认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他据此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各地台胞投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

为团结当时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参与抗战,1939年2月,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浙江、福建的抗日前线。台湾义勇队起初有30余人,后逐步壮大,1945年发展到逾380人。

在抗日烽火中,李友邦与杭州姑娘严秀峰相识、相恋,1941年结为夫妻。这对“抗日侠侣”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宣传教育、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为抗战事业作出诸多贡献。

李力群介绍,台湾义勇队中有不少医生,因此李友邦一直把医疗作为义勇队主要工作之一,在浙江金华、衢州、兰溪和福建建阳先后成立4家“台湾医院”,救治伤病兵民。

此外,义勇队在反制、瓦解敌军舆论宣传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晓日语的队员与被俘日本兵交谈,进行教育感化。李友邦还创办《台湾先锋》等刊物,作为向更多台胞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舆论阵地。

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前赴后继,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牺牲逾65万人。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苦尽甘来的台湾同胞欢庆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台湾复归祖国版图。

“如今,一些台湾年轻人对‘抗日’二字相当陌生,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李力群说,“民进党当局‘逢中必反’不择手段,不少年轻人被误导,陷入盲从。”

多年来,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抗日历史,宣扬“台独史观”,修改历史课纲,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妄图割裂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卞凤奎表示,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50年间,台湾民众从武装抗日到文化反日,再到奔赴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战,各种形式的斗争从未间断。“铭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

1985年,严秀峰代表芦洲李家全体子嗣主动将祖宅捐列为历史古迹,用以宣传李友邦的抗日事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06年,这座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古宅以“芦洲李宅古迹暨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对外开放,成为宣传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历史的一处重要场地。

李力群介绍说,每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芦洲李宅都会举办庆祝活动,缅怀先辈精神。他也将父亲留下的全部历史档案整理、捐献出来,期望有更多人铭记两岸同胞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不久前,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等地的《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作为确凿物证,625件原始档案清晰还原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的历史,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

如今,李力群依然积极奔走两岸,向两岸同胞讲述父辈英勇抗日的事迹。他也希望,加强两岸文化与经贸交流,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采访最后,李力群唱起台湾义勇队队歌。歌声在古厝斑驳的红砖间回荡,诉说着不容遗忘的光辉历史和不容抹灭的爱国情怀。

(据新华社台北电)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