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林辉认真打磨自己的木雕作品。
东南网8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黄钊伟 李智锰 文/图)不久前,在泉州市传统营造技艺木雕职工技能竞赛中,来自南安的木雕师傅陈林辉摘得三等奖,成为南安唯一的获奖选手。作为南派雕刻的典型代表,泉州木雕历史源远流长,以细腻工艺与鲜明闽南风格著称,广泛应用于宗教建筑、民俗装饰等领域。
作为木雕好手的陈林辉,和台湾还有一段跨越海峡的奇妙缘分。时光倒回30年前,泉州沉洲工业区。17岁的陈林辉做着木工拉花的活计,午休时却总闲不住,常抓过老师傅的凿刀对废弃木料敲敲打打。有一回,他像往常一样,抓着凿刀对一块木料下手,不料惊醒了旁边的台湾师傅许万利。这位师从雕刻名家吴炳昌、蔡明海的匠人,几句画龙点睛的指点,加上亲手操作示范,自此开启了一段跨越海峡的师徒缘。
陈林辉至今依然记得,许师傅看他“有灵性,是块料”,就收他当徒弟,教导得格外用心,直言“有点我当年来泉州拜师学艺的样子”。
“学艺头三年,我每天花10多个小时练刀,双手都磨出血泡,被雕刻刀割伤是常事。”最终,在许师傅的倾囊相授下,学艺3年的他终习得一手传统木雕技艺。
提及许万利,陈林辉从房间拿出两本很有年代感的相册,封面设计是浓浓的宝岛风格。“这是出师前师傅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珍藏着。这些可是真宝贝,那时候相机和胶卷使用成本很高,这些照片师兄弟里也许就我有。”
记者翻开相册,里面收藏了不少许万利的木雕作品。“每一张相片都很珍贵,稍微懂点雕刻的人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窍门,出师后每当我在创作上遇到瓶颈,都会从相册里找灵感。”
其中,一件栩栩如生的送子观音木雕让陈林辉再次陷入沉思。他回忆说,这件大木雕正是出自许万利之手,作品七八平方米大小,造型精美、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考验的是极其精细的手工艺,一刀一凿、一刨一钻,皆是师傅一点点敲打出来的。“能看到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多种雕法,可见泉州木雕的技艺师傅掌握得多透彻。”
如何让传统手艺走出雕刻间,走向海内外,成为陈林辉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事。令人欣喜的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林辉入驻了当地的乡村电商中心,通过直播间向网友展示一凿一刻的传统技艺。
“以前靠老客带新客,现在手机一响订单就来了,线上订单占业务量的三成以上,而且很可能是地球另一头的订单。”陈林辉向记者展示来自海外的订单:马来西亚的庙宇构件,新加坡客商定制的精品木雕……
南安市蓬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林辉这门深藏闽南山乡的传统手艺,已经借由新技术、新载体的助力,名扬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
然而,面对流量红利,陈林辉也有自己的困扰。“纯手工榫卯结构,一件作品少说要雕三五个月,而一个好的雕刻工,跟着师傅至少要学习两年才能出师。这两年往往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从事这个行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喽。”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尤其需要更多“新鲜血液”,这是诸多非遗传承人的共识。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再次拉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也让陈林辉看到了传承的多样性。
“希望传统木雕技艺能打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很乐意当个传帮带的手艺领路人,就像当年许师傅教我一样。”山村的敲打声,是坚守的回响,更是陈林辉向未来发出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