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 海峡两岸 > 正文

两岸媒体走进山西乡村惊叹蝶变 见证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

2025-07-26 15:37:15 作者: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吴静   我来说两句

中国台湾网7月26日讯(记者 孙路路)"台湾很少有人关注农村规划,但山西竟将破窑洞变成桃花源!"7月24日,站在乌金山后沟村的联排别墅前,台湾自媒体人穆鸿霖对着镜头连说三次"印象深刻"。当采风团成员穿梭于太原刘家堡村的葡萄架下与非遗院落时,他和台湾自媒体人李东宪在直播中道出心声:"原来整个村做文化传承,是要让非遗扎根未来。"

当采风团的镜头从晋祠千年木雕转向绿意盎然的田野,这场关于"根脉"的追寻有了更鲜活的注脚。7月23日至24日,"品游山西 寻根问祖"两岸新媒体联合采风团深入太原小店区刘家堡村与晋中乌金山后沟村,在一座座非遗小院与一排排现代化别墅中,见证黄土地上的振兴传奇。  

古村新韵,老院落新生非遗火种。在有着1600户村民的刘家堡村,采风团见证了传统村落的振兴与新生。40多处闲置农房被改造成非遗工坊,太原锣鼓、西华门舞狮、黎侯虎制作等传统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形成了"一院一非遗,一院一文化"的生动局面。

非遗小院里,穆鸿霖第一次举起彩绘狮头,跟随鼓点腾挪跳跃。"Amazing!"他抹着汗笑道,"在台湾看过庙会舞狮,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舞狮文化,今天第一次尝试舞狮,非常开心!"台湾青年刘建国则大展身手,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指导下敲响"太原锣鼓",一时间铜锣与堂鼓声浪震彻云霄。"'太原锣鼓'的拜师仪式、鼓艺传承都很有讲究。"手握红绸鼓锤的他感慨,"闽南、台湾也都有锣鼓、舞狮,南北都是一样的!"

"除了发展非遗文化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模式,村里整合500余亩耕地发展'早黑宝'葡萄种植,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依托潇河生态优势,刘家堡村转型农旅融合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葡萄采摘、非遗牺汤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成为山西省首批3A级旅游示范村。

地处丘陵山区的后沟村则展现了山区村庄的华丽转身。112户村民通过"拆旧建新",将破败窑洞改建为现代化别墅群;村里引资10亿元发展蓝莓种植和康养产业,冷链物流让新鲜蓝莓次日就能出现在北京超市的货架上……曾经满眼破窑洞、满山旱玉米、满目脏乱差的落后山村,迅速蜕变成"青山为屏、绿水环绕、现代化别墅群居中"的美丽家园,不仅整村成为赏心悦目的大景区,集体收益、农民收入也双双倍增。

"2017年,我们从以前的平房搬进了小洋楼,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种地收入只够糊口,现在村里有了产业,我们也有了时间出去打工,每个月收入都有3000来块钱。"后沟村村民的笑脸与身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映。"中国有句老话,'摸着石头过河'。大陆最大的魅力就是真正做到了'实践'二字,真正带着所有的人富起来,把日子过好了!"刘建国说。

从青铜器幽光到新农村晨曦,从双塔砖缝镌刻的文明年轮到破窑洞里长出的现代产业链,采风团的寻根之旅始终跃动着文化的脉搏。两岸媒体人指尖触摸的,既是五千年文脉的延续,更是当下中国乡村蓬勃的生命力。当五千年文明基因注入乡村振兴的肌理,血脉相连的精神原乡已飞越海峡,在同胞心间种下共同的根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