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 台青在闽> 正文
分享到:

让百年船政“活”起来

2022-04-29 09:03:4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陈梦婕
台胞高英智在福州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他制作的平远舰模型、油画等。

□本报记者 陈梦婕 实习生 余柯含 文图

  高英智在制作平远舰模型。

  高英智在给小朋友讲解平远舰模型。

  高英智和他的油画作品

来到福州,“感觉自己挖到宝了!”

“你看,这是福州船政局设计制造的中国首艘全钢甲军舰平远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台胞高英智在福州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他制作的平远舰模型、油画等。另一艘刚完工的1∶25比例的平远舰模型,他已交付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油画中,高英智把平远舰定格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它向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发出第一炮的那一刻。据史料记载,平远舰发出的这颗炮弹在穿越“松岛号”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多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鱼雷管发射电路也被打断。“平远舰本是作为第二梯队的掩护兵力,但在黄海海战中这个‘替补队员’却成了‘灌篮高手’,立下赫赫战功。”高英智如数家珍。

“其实,我也是到了福州才开始慢慢去了解福州船政、中法战争特别是马江战役这段历史。”曾在台湾担任电影道具制作的高英智,2016年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模型展上担任评委,其间结识了福州一家模型公司负责人,并应邀来到福州担任该公司的设计师和制作师。

高英智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接触福州船政,还是在三十多年前的高中时期。作为模型爱好者,他在一位好友那里见到了福州船政局生产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舰船“万年清”号模型。这艘既装配有大炮,又有风帆和烟囱的舰船让高英智十分好奇,一直念念不忘。来福州后,他发现,原来自己到了“万年清”号的老家,船政史料、文物丰富,“感觉自己挖到宝了!”

不同于普通艺术创作,这些历史题材的高仿真模型必须以准确的史料为参照,对于细节的要求精准,需要创作者前期下足功夫。拿平远舰来说,由于当时造船的图纸大部分已经失传,高英智就多方搜集老照片、相关文献资料,还专门登门请教船政专家。此外,老照片通常比较模糊,并且有视觉死角,很多细节无法准确呈现,例如,悬窗、舵轮是什么样?缆绳怎么打绳结?每一层甲板是干什么的等等,这些都是考证的难点。由于福州船政造船技术是从法国引进,并且很多装备也由法国进口,高英智就参考了同时期法国的舰船和装备的设计,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平远舰原貌。

从搜集资料到整理成图库、电脑建模,前前后后就需要好几个月时间。制造一个船模往往需要准备几百个零件,有的还需要自己动手在机床上打磨定制。高英智说,模型制作耗时长,甚至可能有烂尾的风险。但当平时只能在教科书中见到的舰船,最终成为一艘崭新的模型出现在眼前时,这种成就感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体会到。

“看着船政学员的课堂笔记,我的眼眶马上就红了”

除了模型,高英智还创作了一系列以福州船政局为题材的油画。在他的画室,记者注意到一艘在夕阳余晖中返航的舰船——“万年清”号。1869年,这艘标志着中国近代海防工业起步的舰船“自陆入水,微波不溅,江安无声”。画面中,结束一日巡弋的“万年清”号缓缓驶入港口,回到罗星塔下,甲板上的水兵正解绳准备下锚。近处,一艘渔船经过。那时,水兵们还可在返航途中顺便采买一些渔获。高英智常常看着这幅画出神。有时他会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正在埋头擦拭甲板的水兵。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落日西沉,海风拂面。“此刻,小水兵的心中是否也如眼前一样风平浪静,还是忧心忡忡呢?”

“中国的近代史确实充满了腥风血雨,但作为艺术表现的角度和形式可以很多元。”高英智说,他希望通过海上日常的一天,把人们带入那个时代、那艘战舰,从一个水兵甚至是一个路过的渔民的角度,去思考那段历史。

高英智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几年前在中国船政博物馆看到一本当年船政学生留下的笔记本,上面用英文工工整整地写着课堂笔记、数学公式。“我的眼眶马上就红了。现在的孩子可能只有升学的压力,而当国难当头,这个认真做笔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的压力?”高英智说,“探寻历史需要一个入口。有时我们会对厚厚的史料望而却步,但当你看到一个老物件、一幅画、一艘闪亮的船模,也许就会心生亲近,继而自己去翻阅书籍,探寻一段历史。”

在福州船政题材的创作过程中,高英智也在不停地思考。他表示,比如清廷只重视武器军备,洋枪洋炮买了不少,但却忽视了制度建设;比如战争需要的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等都没建立,最终导致了一场接一场的败仗。“福州船政和台湾的渊源深厚。1874年福州船政创办人沈葆桢渡海抚台,在台开山辟路、兴办义学、发展经济,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作为一个台湾人,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让两岸更多人来探究思考船政的历史,民族的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高英智说。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