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基地融合忙——台农张铠矿的创业故事
2021-10-27 07:37:3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刘深魁张铠矿在温室大棚里查看嫁接苗长势。 东南网10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借助物联网,只要一部手机,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遮阳、降温或保温都能一键操作。”站在蔬菜大棚里,台农张铠矿兴奋地介绍“黑科技”。 连日来,在连江县丹阳镇山边村昌育育苗基地,工人正在忙碌:有的把西红柿种苗嫁接到砧木上,有的将刚发芽的白菜、花菜种子放进育苗盘里,铺上营养土,让其自然长出幼苗。 “登陆”推广 张铠矿来自台湾嘉义。出身农家的张铠矿1996年来到福州,从事不锈钢水槽生意。因业务往来,结识了来自连江丹阳的郑秀玉,很快擦出爱情火花并结为连理。不久,福州作为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对台胞从事农业生产投资敞开大门,张铠矿便在丹阳镇找了块地开垦苗圃,用台湾的嫁接育苗技术驯化西瓜等新品种。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农户对台湾嫁接种苗不了解,担心外来品种可能水土不服会造成减产。了解这一担忧后,张铠矿结合当地土壤条件,为农民培育了几千株西瓜嫁接苗,不但免费赠送,还手把手传授技术。经过一季实验,喜获丰收,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一开始大家不相信,后来抢着要,现在已经离不开我们的苗了。” 2013年,夫妻俩创办福州昌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瓜果蔬菜嫁接苗及实生苗种苗。截至目前,公司先后引进西瓜、苦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近百个台湾果蔬良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集约化育苗生产基地,年产出种苗1800多万株,年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福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科技助力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在昌育公司,智能育苗温室大棚、“滚筒式”蔬菜精量播种流水线、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整装上阵,绿油油的种苗一派生机盎然。 “黑科技”扎根的背后,是大陆惠台利民政策的大力支持。去年,连江县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进行补助,昌育获得10万元经费,用于智能传感、环境监测等硬件设备建设。“以前没有物联网,我要起早贪黑。现在有了物联网,通风和浇水等都能手机操作,即使人回到台湾,通过手机也能操控大棚的遮阳板、风机和水泵。”张铠矿高兴地说,“另外,我们还在税收、用地、农机购置等方面享受到很多优惠,给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嫁接育苗,是昌育公司的“拿手菜”。在嫁接车间,一些工人用葫芦做“砧木”、西红柿做“接穗”,培育西红柿嫁接苗。只见他们先将西瓜或西红柿苗嫁接到抗黄枯、抗根腐的砧木上,通过套管固定后把嫁接苗送入大棚养护,待长成健壮的小苗,再交给订户。 “以前农民自己播种、嫁接,成功率较低;采用嫁接技术,再配合我们的专业辅导,育苗又快又好。”张铠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嫁接后的秧苗抗逆性和产量得到提高,还能改善蔬菜品质,比如西红柿,从产量上讲,嫁接育苗会比传统苗提高三分之一。 昌育的种苗品质好、产量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郑秀玉告诉记者,他们的苗棵棵都“名花有主”,客户要先预订,他们再安排生产,除了本地订单,外省来村里拉苗的货车一辆接一辆,种苗甚至远销浙江、河南等地。有一次,仅河南的一单种苗订单就高达200万株。 回馈乡里 昌育的蓬勃发展,不仅鼓了台农的钱袋子,还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农户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实现了两岸农业融合发展。 张铠矿事业有成后不忘回馈乡里。如今,基地除了季节性用人优先聘用周边农户外,还有十几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收入三四千元。 今年40多岁的郑碧玉,原先是一名家庭主妇,在张铠矿夫妇的帮助下成为嫁接能手。“现在不仅我在昌育上班,丈夫也回村承包种植西瓜,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台农的示范带动远不止于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此,张铠矿夫妇俩还办起农民田间学校和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户上千人次,传授台湾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嫁接技术。此外,还通过“12316”农业服务热线、微信等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带动更多农户获得劳动技能,实现增收致富。2017年,昌育公司获得“助力精准扶贫示范企业”;2019年,张铠矿被授予“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引智入园,也是张铠矿发力乡村振兴的“法宝”。近年来,昌育公司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院所展开合作,邀请专家上门传经送宝,积极推动蔬菜种苗技术的产学研结合,助推当地蔬菜和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