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 台湾时政 > 正文

惠台利民 更进一步

2019-11-04 16:50:30 查文晔、陆华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新华社南京11月4日电 题:惠台利民 更进一步——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出台

新华社记者查文晔、陆华东

4日举行的2019年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当天,《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公布并施行。新出台的“26条措施”与去年发布施行并引起强烈反响的“31条措施”既一脉相承,又更新更实,是祖国大陆坚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的充分体现。

“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2个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了26条具体措施,在“31条措施”基础上延伸、扩展、细化,体现了祖国大陆努力为台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诚意、善意与言行一致。

“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26条措施”覆盖面很广。从科技创新、循环经济、融资担保到贸易救济、进出口便利、标准制订,从领事保护、交通出行、通信资费到购房资格、职称评审、分类招考、文化体育,台企台胞将在众多领域进一步享受到同等待遇。这些新措施“含金量”高、“含情量”深,将进一步帮助台资企业降低成本、抢抓机遇,实现更好发展,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条件。

回应台企台胞关切,“26条措施”很实。例如,围绕台企广泛关注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明确台企可依法向主管部门申请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并与大陆企业一样受这些贸易救济措施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又如,将在职责范围内为在海外遭遇突发安全事件的台胞积极提供帮助,同时受理海外台胞申办旅行证件等事务。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26条措施”很新。支持台企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和“四类中心”建设,将助推台企加快科研创新,更好融入大陆高质量发展。针对全球瞩目的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支持台企参与大陆5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测试和网络建设,共享产业先机。在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方面,围绕网约车、共享汽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为台胞在大陆旅行、通勤等提供更多出行选择和便利。

协助台湾青年追梦圆梦,“26条措施”很给力。从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可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在大陆工作的台胞可申报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从在大陆高校任教、就读的台湾师生可持台湾居民居住证同等申请公派留学资格,到欢迎台湾运动员来大陆参加职业联赛和报考体育院校,诸多措施构筑起台湾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更好更大舞台。

从“31条”到“26条”,祖国大陆在惠台利民上持续开大门、迈大步,这些措施已经并将不断落地落实,必将给更多台胞台企带来更加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反观民进党当局为谋取政治私利,不断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甚至恫吓、处罚参与两岸交流的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谁一以贯之为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着想,真正把台湾同胞当亲人家人,又是谁无所不用其极坏台湾人民的好事、拆台湾青年的舞台,答案不言自明。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31条”“26条”只是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一部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昂首迈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祖国大陆为广大台胞台企谋利造福不会止步,两岸关系走近走实、两岸同胞走亲走好的趋势不会止步,两岸同胞携手共创富足美好生活、共圆民族复兴梦想的前进步伐不会止步!【编辑:郭泽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