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 闽台交流 > 正文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2019-06-04 17:04:07 刘深魁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台湾漳化鹿港香道传承人黄铭崇(右)在演示“抡香搧”。

  台湾灯笼技艺传承人谢志成制作的新式伞灯笼。

东南网6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新闻话题: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在两岸都日益受重视,部分非遗项目已走上产业化良性发展道路。然而,还有不少非遗项目未能摆脱困境,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年轻一代爱上非遗?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因子,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两岸传承人如何合作,让非遗项目生生不息?

特邀嘉宾

郑炜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徐玮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朗蔚 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谢志成 台湾传统灯笼制作技艺传承人

困境背后

记者:当前,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然而,现阶段非遗方面的困难仍然不少,各位怎么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郑炜:非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印记,也是地方个性与活力的体现。对于非遗而言,传承人既是承载者,也是传递者。换句话说,非遗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与教学能力,是保护和发展非遗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现在的问题是,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较为严重,有的非遗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徐玮:两岸有数以万计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担负着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传承人都是土生土长,发展空间小;二是资金匮乏,持续发展力不从心,除少数项目外,普遍缺乏盈利模式和有效渠道。此外,传承人缺少创新思维,无法为非遗注入时尚、新科技等元素,导致传统技艺与实用性剥离、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市场日益萎缩。

朗蔚:问题更多的出在“承”,而非“传”。像台湾锡雕、三义木雕,福建的寿山石雕、油纸伞制作等,传承人都乐意将技艺传下去,问题是年轻人兴趣不高,面临无人可“承”的窘境。许多年轻人觉得,学习传统技艺又苦又累,收益周期长,不仅难以谋生,也没有成就感。

价值释放

记者:互联网时代,如何为非遗注入创新因子,使之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郑炜:走出“深闺”是非遗传承的第一步。利用一切机会向观众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进而才谈得上喜爱、传承。

非遗是一个巨大的IP库,借助IP设计,探索“非遗+市场+双创”的融合发展模式,可以为非遗注入新动力。这种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福州唯美客文创聚落将农民画、漆画、剪纸等非遗,朝文创IP项目的方向开发,通过签约授权和再创作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大众消费品,像抱枕、帆布袋、冰箱贴、手机壳等文创品,将非遗移植到日常生活中,既叫好又叫座。这样既能靠产业反哺非遗传承人,也能使非遗得到较好传承。

徐玮:传统文化不缺内容,缺的是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技术的兴起,大大拓展了非遗的传播边界,南音、高甲戏、寿山石雕等,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飞向市场的大舞台。

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创造了新的观演方式,任何人只要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记录、传播非遗,短短几十秒时间,就能呈现非遗最美的一面,为其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比如,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优酷、花椒等直播平台举办“非遗巡播”,通过加强流量扶持、培育网红匠人、提高变现能力和打造非遗开放平台等方式,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1214项的相关内容在抖音上大范围传播,共产生2400万条视频,获得超1065亿次播放量。

谢志成:5G即将商用,以后可以利用AR或VR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给老手艺,推动建立“互联网+”非遗知识库,将非遗转化为虚拟数字内容,并整合到真实场景中,让更多年轻人喜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注度低、传承难的问题。比如,百度推出“AI非遗,爱非遗”计划,通过融合知识图谱、富媒体(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和/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用户画像等AI技术,达到裂变式传播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采用AR技术呈现木版年画、刺绣等非遗制作过程,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朗蔚: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目前,“电商+非遗”已进入应用阶段,非遗企业、传承人纷纷“触网”,非遗APP、网络众筹、O2O销售等新生事物已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风景。这里的电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承人的作品放到网上叫卖,而是要有成熟的机制和平台赋能,实现匠人的电商化,打造电商化匠人。传承人有了新舞台,其作品获得了更广的传播,非遗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以“东家”APP为例,目前已接触匠人3万余名,其中6000多人已入驻APP;通过众筹、拍卖、直播等互联网新玩法,已卖出上百万件非遗作品。这是互联网时代前难以实现的量级。

共育新人

记者:近年来,非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岸有哪些合作空间?

谢志成:两岸可以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推动非遗传承人常态化交流,共同探索非遗产业化道路;定期组织“闽台匠人大会”、非遗传承人巡回展演等活动,创新宣传展示、互动体验形式,广邀青少年参与,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守艺人。比如,“福建非遗交流表演活动”多次在台湾举行,使台湾年轻人近距离接触福建非遗,增强保护和弘扬非遗的意识。

朗蔚: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寄托着一种乡愁。留住乡愁,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两岸应在“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大对非遗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传承人展示技艺、提高技能、带徒授艺及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积极性。比如,去年福建出台的“66条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台胞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这是一大创新。台湾石雕大师廖德良成为首位获评的台胞非遗传承人,推动了闽派非遗在岛内的传承。

徐玮:闽台非遗同根同源,双方可以共同打造非遗研究生产基地,精选油纸伞、剪纸、木雕、德化陶瓷、福安银器等非遗项目,按照“文创IP”“互联网+”等模式进行非遗产品研发,探索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道路。

两岸还可以集合优势资源,携手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举办两岸非遗传承人跨海收徒,双方结对子,手把手传艺,让传统工艺跨海传承。再比如,双方共同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助推非遗在两岸青少年中传承等。此外,两岸还可共同举办非遗文化节、匠人大赛、非遗微电影节等,推进非遗在两岸融合中发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