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闽台交流 > 正文

一台三位“阿搭嫂”,闽台戏曲巧尝新

2019-05-17 07:21:33 李烈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15日和16日,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演出的《阿搭嫂》,在上海献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该剧融合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个地方戏曲剧种,展现了闽台戏曲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最吸引眼球的,是舞台上同时出现三位“阿搭嫂”。扮演者都是深受两岸观众喜爱的演员: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吴晶晶,以正旦反串丑行;有“戏曲王子”之誉的台湾戏曲学院客家戏学系教师李文勋,以男生反串女丑;台湾歌仔戏名角“小咪”,挑战全新的舞台形象。

“三下锅”,烩出戏剧新菜式

《阿搭嫂》原是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的经典剧目,自2006年首演以来,在海峡两岸演出200多场,深受观众喜爱。此次在中国艺术节亮相的《阿搭嫂》进一步“改头换面”,在高甲戏的基础上,融合歌仔戏和客家戏的元素。李文勋告诉记者,这种表现形式在台湾叫作“三下锅”。

去年6月,新版《阿搭嫂》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拉开闽台戏剧“三下锅”试验的序幕。

“人物故事和精气神不变,戏剧手法上做新的尝试。”吴晶晶介绍说,不同剧种,表达人物情绪各有特色。高甲戏的“阿搭嫂”,将高甲丑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诙谐又章法有度;客家戏的“阿搭嫂”,生活质感浓厚,夸张中透出生活的细节;歌仔戏的“阿搭嫂”,发挥歌仔戏唱的优势,情感娓娓道来。“三位‘阿搭嫂’聚首同场的段落,是人物内心的自我探讨,既陌生又相互激荡,提醒世人莫忘良善。”吴晶晶说。

在台湾的首演相当成功。李文勋回忆说:“台北演出时不少年轻观众都来了,特别是一些孩子,他们都说‘能看懂’。”去年10月,“三下锅”的《阿搭嫂》移师厦门,在2018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又获得满堂彩。

“这两天我们在上海演出,也有不少台湾观众慕名前来观看,看得出他们对这种表现形式很感兴趣。”李文勋说。

大舞台,吸引台湾年轻人

之所以能做成“三下锅”,因为闽台戏曲本就同源一脉。

“本以为会是一项浩大工程,没想到从剧本、表演、音乐到服饰,各方面的磨合都比我们预想中的顺利。”李文勋说,“台湾的客家戏、歌仔戏和高甲戏都来自福建,两岸在文化上本来就同根同源,大家沟通起来没什么隔阂。”

随《阿搭嫂》到沪演出的年轻演员里,不少来自台湾戏曲学院,林郁玲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在台湾接触的戏曲里,女性角色都是美或俏的,从没想过女生可以扮丑。”林郁玲说,自去年加入《阿搭嫂》团队后,女丑行当的表演技巧给她印象最深。也正因为在剧中“扮丑”,她得以从台湾的校园走向不少大舞台。“我们在福建、北京的不少剧院都演出过。”谈到首次参加中国艺术节,林郁玲非常兴奋:“能登上这样高水平的舞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回想起与厦门金莲陞团队合练的经历,她心中涌起一份亲切。“在厦门学习到新的表演方式,回台湾后通过排练慢慢消化,再由这次中国艺术节的合作生发出新的感受。”林郁玲表示,经过一年的演出与磨合,她和其他参与《阿搭嫂》演出的台湾年轻演员,都很愿意来大陆从事戏曲相关工作。

巧融合,传统戏剧觅出路

从台北城市舞台首演到上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阿搭嫂》用近一年的时间实现了蜕变。之前13年,它一直以高甲戏的面目活跃在舞台,吸引的自然是高甲戏观众。“现在,它融合了三种剧,可以说三种剧的观众都看过来了。而这种新颖的融合模式,也吸引了一拨年轻观众。”《阿搭嫂》剧作者、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说,作为一名传统戏剧人,这是他最愿意看到的。

对于传统戏剧来说,这是不是一条出路呢?曾学文表示,老版的《阿搭嫂》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这部戏多半走不到今天,上不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他认为,这个时代,传统戏剧一方面要坚守一些东西,另一方面也要敢于改变。

“不论是歌仔戏、高甲戏,还是昆曲、京剧,大陆戏剧界对传统的态度是坚守,而台湾的教学与表演体系比较随性,他们倾向于让传统戏剧开放与改变。”曾学文说,坚守传统让大陆的戏剧无论教学还是表演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因为讲究基本功的扎实,台湾同行则喜欢在戏剧形式上做一些大胆的创新实验,比如这次的“三下锅”,这在传统剧目的表演里很少见。“正是传统与创新二者融合,才让《阿搭嫂》迎来了新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