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广网4月1日发表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周忠菲的评论文章指出,最近,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发生一些变化。重要事件有:开启大陆7天访问行程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其28人访问团走访香港、澳门、深圳和厦门,跨越粤港澳大湾区;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期间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两岸关系中,出现两岸经济交流重新活跃的现象。
一、如何看两岸经济交流的重新活跃
本文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两岸经贸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但两岸的经济交流不能与国家认同“脱钩”。坚持以“九二共识”为两岸的政治基础,就是强调“政经不能分离”的原则。贯彻和执行这一点,不仅有利于保障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到台湾是否能够产生一个接受“两岸一中”的政党。即,这样做能够减少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成本。
二、警惕民进党经济策略的变化
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始终将阻碍两岸的交流和联系置为“头等大事”。政治上不接受“九二共识”;经济上推动“脱中”与鼓动“新南向”,文化上搞“去中国化”。民进党“拼政治”、罔顾台湾民生经济的种种“台独”作为,带来其在“九合一”县市选举中的大败。然县市长选举后,民进党政治上“反中”的行为,并未有丝毫的收敛,“外交”上还“出访南太”,“一中一台”,“过境”夏威夷,大念“大陆打压”的歪经。不同的是,经济上出现一些变化:一方面,民进党继续用行政等手段,对两岸经贸设置阻碍,对到大陆卖高雄农水产品的国民党新当选市长韩国瑜“酸言酸语”,陆委会甚至在韩国瑜回台后直接出面“恶言相向”,要韩国瑜“说清楚”在大陆的“所有行踪”。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又试图抢回在两岸关系上的部分“主动权”,释放出未来民进党可能不再反对台湾县市长赴大陆等“真真假假”的信息。
民进党的意图非常清楚,只要“印把子”继续捏在手里,他们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就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他们担心两岸的经济与文化融合,会导致他们失去“台独”社会基础。此外,民进党还认为凭借美国的“加持”,2020“大选”前,民进党在两岸关系方面的被动境况可能会有所改变。民进党内的极端势力,还借机强化了对“九二共识”的挑衅立场。面对民进党有意设置的行政障碍,大陆的一些惠台政策仍然很难落地,但大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自十九大以来,大陆对台方针始终如一,即对“台独”分裂势力实行精准打击。大陆也越来越具备条件,就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民进党经济策略的变化,对以两岸经贸为“台阶”,暗地里仍然继续搞“台独”的分裂势力,大陆决不会放松警惕。
三、两岸经济交流不能与国家认同“脱钩”
两岸的大势已经非常清楚,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两岸经贸关系除了为两岸民众创造更多福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双向融合发展创造政治上的条件。
大陆在政策上从来不回避“希望通过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将来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3月4日回答记者询问时就清楚地表示,大陆对韩国瑜参访的定位是:“欢迎并支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两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当萧万长先生在博鳌会见中强调他关注的重点仅仅是两岸经济发展时,李克强总理就两岸关系必须坚持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再次做出了清楚的表达。大陆在这两个重要场合的表态,都突出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不能与国家认同“脱钩”的政策含义。这是台湾任何执政党必须面对的现实。
四、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将接受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
在经济层面,两岸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台湾民生经济的需求,会使两岸的交往更趋紧密。韩国瑜的“走出去”、“发大财”,正是反映了当前台湾的需求。大陆提供的商业发展机会客观存在,有利的经贸往来,是台湾社会需求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社经融合发展方面,大陆推出的各种配套政策,例如近期推出的立足于“给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31条措施”,对促进台湾资本在大陆投资,对帮助台湾民众在大陆创业、就业、生活,求学,具有明显的作用。台湾同胞在捍卫和平发展的环境,在促进两岸统一方面,将逐渐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这种单向的、台湾同胞在大陆的融合发展,今后将成为推进两岸经济与社会融合的“播种机”。
从目前岛内的一些动向看,未来依靠经济力量形成两岸共同行动,例如两岸共同市场等方面,也许条件会更趋成熟。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有助于推进国家统一,这一认知有可能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
但也要看到,利用手中行政权力,挑起两岸关系对抗,针对两岸和平释放不稳定因素,对实现统一的前景进行颠覆,正在成为民进党的选择。面对这种态势,面对台湾的社会生态,不论任何政党执政,如果仍然宣称“只谈经济,不谈政治”,这实际上是站在民进党的立场说话。这种“只经不政”的政策,有悖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念,只会在两岸关系的长期走向上,起到负面作用。
两岸经济交流不能与国家认同“脱钩”。相信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日渐对此有所认识。(作者周忠菲,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