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今年9月28日,《闽台文化大辞典》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在福州举行。《闽台文化大辞典》是第一部闽台文化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分20卷,15项附录,收集词条15193个,共600多万字,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辞典上起远古,下至2010年,基本涵盖了闽台文化的各个层面,凸显了闽台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文缘深、神缘合、俗缘同、商缘广等特点,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印证。 据总主编何少川介绍,编纂团队由来自海峡两岸的460多位文化专家学者组成,历经10年成书。一些专家从青丝熬成白发,如今已有6人相继离世。 “从2008年开始筹备到2018年出书,恰好是10年。”《闽台文化大辞典》常务副总主编吕良弼说。 从2008年6月初拟方案,再经过各类研讨、咨询、论证,2009年5月20日,《闽台文化大辞典》编辑部成立,来自两岸的近百人编写队伍开始了《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的准备工作。 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闽台文化大辞典》词目单。“词目单打印出来,一共是16开的纸413页,收词条2.3万条。”《闽台文化大辞典》副总主编林玉山告诉记者,词目单出来后又经过了几次讨论和修改,“因为要处理好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关系,突出文化内涵,对福建文化,我们要求全面反映,而台湾文化则侧重反映与福建相关的部分”。 “十年时间很长,但是我们编纂的时候,每一天都觉得时间不够。”林玉山说,那一阵子连家都回不了,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周六才回家换洗衣服。“从2009年6月到2015年3月,5年多时间,838万字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完稿时是600多万字。交稿以后到出版,还有大量的审稿和修改工作,又花了3年多时间。” 闽台文化研究持续已久,各类文集、学术专著相继出版,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回头想想,这些研究成果多半还是在学术圈内循环,许多人想多了解一些闽台文化方面的知识,要找些文章、专著并不方便。”吕良弼说,编纂这部辞典的目的是让学术成果走出学术圈,在社会上普及闽台文化知识。 “如今是网络社会,动个指头就能‘云’信息。但‘辞典’就是准则、典范,具有权威性,不容有任何差错。”吕良弼说,这也是他们在编纂《闽台文化大辞典》中所遵循的准则。 打开《闽台文化大辞典》,32码彩图立即映入眼帘。其中有闽台卫星地图、清代闽居民入台路线图和入台人口分布图等。这些彩图,充分说明闽台在地缘、血缘、文化等方面的亲密关系。 “闽台文化既是区域文化概念,也是文化关系概念。从辞典编撰的角度上说,既可以把二者统在一个区域文化里编,也可以从文化关系上以闽文化为主体,同时反映与福建相关联的这部分台湾文化,这是两种编撰方法。我们选择了后者。”吕良弼说,闽台文化的关联,核心是人的关联,历史上福建向台湾连续不断移民,形成台湾最初的移民社会,福建移民及其后裔构成台湾居民的主体,奠定了台湾文化的基质,形成闽台文化的血缘。 “不说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等在台湾的传播,就说360多个剧种中唯一诞生在台湾的歌仔戏,也是在漳州锦歌(闽南歌仔)的基础上,融合台湾少数民族和客家音乐以及闽南民间一些阵头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的。”吕良弼说,台湾的民俗、宗教与民间信仰、音乐、戏曲等,它们的根都在大陆。 诚如该辞典副主编、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卷首的《闽台文化导论》中所言:“台湾岛内主流社会文化,无论从社会经济的开发历程、基层社会乡族组织、方言结构、宗教与民间信仰、民风习尚、草根艺术,以至学校教育、儒学教化等等层面,几乎都是从福建传承而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