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国台湾网7月30日讯 “特赦”陈水扁一直是民进党铁杆深绿团体的主张,保外就医后的陈水扁屡屡踩红线,四处趴趴走演讲、参加活动,也是逼民进党当局面对此问题。近日,深绿团体再次炒作“赦扁”话题,对此事一向闪躲的蔡英文再次回避,而去年还曾联署“赦扁”提案的陈菊这次态度大转变,明确表示没有“特赦”问题,让外界颇为意外。
台当局前“法务部长”邱太三卸任后,陈水扁动作频频,外界关切新“法务部长”蔡清祥上任后,是否可能处理“赦扁”问题?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主张“特赦”的“绿委”称,扁案现都停止审理,不可能期待确定“司法”判决才“特赦”,若迟未处理,恐减损绿营基层向心力,应该在年底选举前就“特赦”。
民进党“立委”高志鹏。(台媒图)
“绿委”高志鹏声称,“特赦”是政治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该等到“司法”判决都确定才能“特赦”,何况现在是所有案件都停止审理,不可能期待近期就把程序走完。高分析称,高层可能担心“赦扁”会导致部分民意不投民进党,但这些群众可能已因年金改革而不投民进党了;若不“赦扁”,恐导致绿营基层认为党内高层瞻前顾后,对年底选举是种“折损”,强调“赦扁”不必等到2020,2018就应该做。
“绿委”许智杰也赞成“赦扁”。他称,依现行“特赦法”,只能处理定谳的判决,但扁仍有案子没处理,等同只做了一半;他认为应该“修法”,避免届时“改朝换代”又来不及。“绿委”蔡易余称,“特赦”是蔡英文特权,发动方在蔡英文身上,只要蔡英文发动,“立法院”就会配合“修法”。
台当局前“法务部长”邱太三。(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由于台当局最近“内阁”改组,邱太三遭拔官,外传就是因为“得罪阿扁”,也让外界认为蔡清祥上任后,有可能重新考虑“赦扁”问题。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蔡英文23日被记者问是否考虑“赦扁”时表示,新的“法务部长”现阶段是以治安和反毒为工作重点,她希望扁持续接受医疗照料,目前“司法”单位支援各项医疗,有助于扁的身体康复。蔡英文表示,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希望陈水扁好好照顾身体,让医疗团队对他有更好的照顾,“大概就是这样”。
蔡英文。(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也提到,邱太三曾评论,“赦扁”毫无疑问是政治性动作,但“赦免”是要“赦免”“罪”或“刑”,由于扁还有判决尚未定谳,既然判决都还没确定,“特赦”书上的犯罪事实不知该怎么写。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早前报道,陈水扁从2015年开始保外就医,目前仍有多个官司缠身,尚未定谳,包括:公务机要费案、“二次金改”“国泰”并世华案、教唆伪证案、侵占公文案、洗钱案,这些都因为陈水扁“健康因素”不克出庭尚未定谳,也有一部分是被法官裁定停审。
陈水扁。(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被媒体询问的不只蔡英文,还有蔡办秘书长陈菊,而陈菊这次的回应与此前截然相反。
据《中国时报》报道,陈菊上周四(26日)与外媒茶叙被问到“特赦”问题,与会者转述,陈菊在会中表示,是否“赦扁”是蔡英文的职权,她身为蔡办祕书长,绝对尊重蔡英文的职权。
不过她也解释,根据规定,法律对还未判刑确定的案子并不适用“特赦”,扁还有案子在身,而且还在审理,目前并没有“特赦”问题,至少要等案子审理完毕,才能来考虑这个问题。报道称,这显示陈菊对“赦扁”主张已与蔡英文看法趋于一致。
图为陈菊(右)2016年陪同陈水扁(中)与吴淑珍(左)参加音乐会。(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而早前陈菊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据《中国时报》回顾,陈菊在高雄市长任内曾多次前往关切扁健康状况,并公开主张“赦扁”。去年民进党党代会,党代表提出“赦扁”提案,陈菊也参加联署,让外界认为在“赦扁”议题上,陈菊与蔡英文的看法有差异。
陈菊在转任蔡办祕书长后,今年5月接受电视专访,再度重申自己主张“赦扁”,不过她也强调,这是蔡英文的职权,她认为蔡英文有智慧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陈菊态度为何会转变?《中国时报》发文指出,从昔日挺扁,到如今称没有所谓“特赦”问题,陈菊只是把实情说出,深绿想要救扁,要不“修法”,否则先尊重“司法”,让扁站上法庭说明白。
陈水扁(中)。(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称,因龙潭购地等案被判刑20年的陈水扁,虽屡屡逼宫民进党“特赦”,但蔡英文始终未正面回应,甚至去年民进党党代表大会讨论“赦扁”提案时,“因人数不足”,无法处理,外界即质疑蔡英文是刻意回避“赦扁”。
报道指出,蔡英文是法律人,深知依法论法,现阶段都不能“赦扁”,若草率发动“修法”或一意孤行“特赦”,都是破坏法治,更会引发社会对立及反弹。所以去年出访“友邦”时,再被问及“赦扁”问题,蔡还是点到为止,仅说若社会有一定共识,时间也适合的话就来考虑。
报道分析,反观前“法务部长”邱太三就果断多了,直指“特赦”要在判决确定后。如今邱去职,外界怀疑与处理扁案态度有关;过去一直主张“赦扁”的陈菊,现和邱说法相同。距离年底九合一选举已不到4个月,陈菊抛出这样的说法,相信是在评估当前社会状况后做出的回应。(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