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完善台湾社会经济 蔡英文迫切需补修学分
2018-06-15 12:3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林雯晶 |
分享到:
|
一例一休调整忽略产业型态差异导致民怨升高,已成为蔡英文未来在完善台湾社会经济上迫切需要补修的学分之一。图片来源:台湾《工商时报》资料照片 中新网6月15日电台湾《工商时报》15日刊文称,过去两年来,台当局并未让台湾的社会经济摆脱阴霾步入坦途,而是呈现社会充满“茫”然与经济陷入“困”顿。蔡英文在执政上,并未将核心聚焦于“民之所欲”政策,而是“自以为是”以政党利益为前提。完善台湾社会经济已成为蔡英文未来迫切需要补修的学分。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政党轮替届满两周年,开始进行下半场。虽然此前蔡英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据让她顶住四方炮火”,但其“亮丽表现”却又无法拉抬已不断下滑的民调数据。过去两年来,当局高举“改革”旗帜推动各项政策,并未让台湾的社会消除对立、迈入和谐、经济摆脱阴霾步入坦途,而是呈现社会充满“茫”然与经济陷入“困”顿。 为何民众对蔡英文执政以来迄今的所作所为没有感触?探究其症结,其实可以将背后原因归咎于其在执政上,或许受到本身个性限制与意识形态影响,过度自我沉浸于掌握权力的迷惘,始终抱残守缺已饱受批评的理念。再者,在处理上缺乏理性沟通,甚至无视社会氛围,采取“先射箭、再画靶”作法,诚如在管理实务上所指出的“确认偏差”,使得部分政策因蓝图模糊、程序冲突,而引发民众心生疑虑或产生恐惧。 也就是说,蔡英文在执政上,并未将核心聚焦于“民之所欲”政策,而是“自以为是”以政党利益为前提,例如:一例一休调整忽略产业型态差异、年金改革操作世代仇恨族群对立、不当党产追讨滥权违背“宪法”精神等;再者,重启“南向”政策缺乏整体策略、前瞻建设计划粗糙罔顾财政纪律、两岸关系紧绷波及企业市场布局等。这些背离现象,在无形中不断晕染,导致民众对当局的抱怨升高、信心下降,已成为蔡英文未来在完善台湾社会经济上迫切需要补修的学分。 先从低薪状况来说,特别是青年低薪的现象十分严重。依据GDP所得分配资料统计显示,虽受雇员工报酬从2001年的5.17兆元(新台币,下同)增加至2016年的7.51兆元,但其占GDP的比重从50.9%下降至43.8%,创下历年次低;相对同一期间企业分配盈余占比则是从29.8%上升至34.6%,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由此说明,现行租税制度扭曲,使得受雇员工并未随着企业盈余增加分享,陷入低薪魔咒。 再就所得分配而言,尤其是家庭负债比重持续升高。虽当局认为人均所得逐年增加,但却忽略家庭负债比重呈现恶化趋势。依据德国安联金融集团“全球财富”报告指出,最近三年台湾地区家庭负债不断增加,从2014年的14.18兆元上升到2016年的15.16兆元,平均每户家庭负债168.5万元。若以2016年其占GDP的比重达到87.5%来看,不但超过全球平均的64.6%,而且超过亚洲平均(不含日本)的46.6%,仅次韩国,名列全球前茅,显示所得分配恶化。 此外,投资意愿持续低迷。去年5月台湾股市超越万点之后持续升温,台股市值从27兆元增加至35兆元,在表面上此一数据,似乎显示民众对蔡当局的信心超越马当局执政时期。虽股价越高代表企业筹资能力越高,将有助于提高岛内投资率;但去年岛内投资率仅有19.78%,创下8年以来新低。也就是说,这些台股泉源并未扮演资本市场中介角色带动实体经济功能。 另一方面,能源政策转型进退维谷。虽当局梦想2025达到再生能源发电占比20%、燃气50%、燃煤30%完成“非核家园”愿景,但这些项目在发展上除必须通过环评审查外,无法忽略其运作所涉及的土地、运输、储存、天候、海象等风险限制,尤其进口燃气极易受到国际因素影响。也就是说在推动能源政策转型上,与其盲目追求梦幻愿景,不如务实面对既有环境条件,同时规划最适能源配比,采取循序渐进发展,否则难以摆脱缺电阴霾。 最后,则是两岸关系陷入僵局。2016年5月以来迄今,在意识型态纠葛下始终以模糊的态度回避“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从2008年5月以来的“热络”景象急转直下呈现“冰冻”状况,使得台湾经济直接受到影响。同时,为了降低对大陆的依赖,重新启动“南向”政策,更是将台湾既有的利基条件拱手让人。此一政治考虑颇让台湾产业丧失许多市场布局机会,已严重地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相当程度影响。 面对上述日积月累、并非始于今日待补修的社会经济学分,不论是结构性限制抑或是循环性问题,唯有主政者抛弃预设立场、决策者敞开心胸雅量,以及摆脱“完全执政”迷惘、割舍“已知定见”思维;同时,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替代模糊“数据”或“感觉”,如此才能让台湾的社会经济真正脱胎换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