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闽台往来 > 正文

台湾诏安客:连接原乡与他乡

2018-04-18 09:37:53 张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我来说两句

李碧瑛正在诏安县城的住处创作。

东南网4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沈乾生 吴楠 文/图)4月5日,前一天刚刚从台东赶回祖地诏安的李碧瑛起了个大早。她与桥东镇甲洲村相熟的村民约好,要在清明节这天一起制作艾粿。这是诏安人世代传承的清明传统。

67岁的客家人李碧瑛,自称“来自台湾的诏安客”。2016年,完成了寻根之旅后的第二年,她在诏安县城租下一处房子,师从本地画师,学习古老的诏安画,并借此深度体验祖地人文。

300多年前,李碧瑛的祖先从诏安青龙山出发,横渡险象环生的黑水沟,落脚台湾云林县开基创业,他们的后人被称为“台湾诏安客”。如今,这些诏安客在岛内历时十年建造了诏安客家文化馆,以此复现与传承先民文化与客家精神。李碧瑛与妹妹李碧圆则常年游走于祖地与宝岛之间,她们的心愿是,以文化交流为媒介,连接起原乡与他乡。

近乡情怯

李碧瑛的家乡位于台湾云林县二仑乡,这里是诏安籍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李碧瑛还记得儿时跟着老人们哼唱的客家歌谣:“诏安客啊诏安客,来自诏安个人客。三百年前坐船只,毋惊风涌和船烂。十来六死一回头,祖先心情么侪知。惊惊惶惶爬上岸,认真开垦无惜命。引水造路填田园,日出做到日头暗。”

日后台湾诏安客家文化馆落成时,李碧瑛的妹妹李碧圆将这首世代口口相传的歌谣整理为文字,成了馆中的开篇语。歌词讲述的,正是诏安客勇渡台湾海峡,在宝岛艰苦开荒创业的故事。史料显示,明朝以后,先后有诏安的39个姓氏2000多客家人跨海赴台,并繁衍至今,他们的后代聚居于云林县的二仑乡、仑背乡和西螺镇等地。

退休之前,李家姐妹从未回到过梦中的原乡,但她们打小就有深厚的祖地情结,李碧圆印象最深的,便是早期二仑乡流传的客家捡骨传统。“无法返乡的诏安客,只能定居台湾结婚生子,因怀念故乡,他们在临终时总要交代子孙,有朝一日将其骸骨带回诏安祖坟安葬。”李碧圆说,在二仑乡,若有诏安后裔有机会返乡,便会重新捡拾先祖遗骸,以金斗瓮放置,带回祖地归葬。

比起身后魂归故土,李家姐妹更希望能够真真切切地亲近原乡,感受它的温度。“走一走原乡的土地,呼吸原乡的空气,喝一喝原乡的水。”后来,她们从族谱上得知,自己的祖籍地位于诏安县秀篆镇青龙山林田村。2015年和2016年,姐妹俩分别踏上了寻根之旅,在走出诏安火车站的那一刻,二人同样都地流下了热泪。“在台湾,我们向别人介绍了千百回故乡文化,真正身临其中,反倒近乡情怯。”李碧瑛说。

故乡学艺

第一次踏足祖地诏安,李碧瑛便被当地的“翰墨之乡”宣传语所吸引。在此之前,她还不知道,诏安县自古文风鼎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清末更形成了中国传统书画流派中的重要一支——诏安画派。

巧合的是,家政课教师出身的李碧瑛也是一个书画发烧友,曾研习国画近十年。来到诏安的那一刻,她确认“自己的身上流淌着诏安的文化基因”。

2016年8月,诏安县与台湾书画教育协会共同在诏安沈耀初美术馆举办书画联展。李碧瑛带着20多人的台湾画师团队参展。在展会上,她结识了诏安本土画家林锦莲,后者以牡丹创作见长。

“诏安画派深受海派花鸟画影响,形成了兼工带写的创作风格。”在李碧瑛看来,林锦莲的牡丹画作传承了诏安画派的精神内核,拿色大胆,形态多变,尤其是其拿手的按压式技法极具特色。当即,李碧瑛决定拜师从艺。两个月后,她便托诏安的远方姑姑,在县城租下一处房子,潜心跟着林锦莲学画牡丹。

画牡丹,是一个易学难精的过程。尽管入门很快,但在尝试大尺幅创作时,李碧瑛遭遇了瓶颈。在林锦莲的鼓励下,李碧瑛循序渐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四尺全开的牡丹画作。过去的两年间,李碧瑛每年有半年时间住在诏安潜心创作。如今,李碧瑛已是闽台书画交流的积极实践者。自1998年诏安书画创作团队第一次赴台办展,到今年已是第二十个年头。眼下,李碧瑛正积极对接与协调,希望促成二十年大展在岛内顺利举办。

除了书画文化,李碧瑛还希望借由学艺之旅,深度体验祖地人文,发掘更多在台湾濒临失传的诏安客家文化,并将其带回岛内。去桥东镇甲洲村学习制作清明艾粿,去建设乡江亩坑村体验藤蔓编制,去秀篆镇林田村感受麦芽糖古法工艺……如今,对于诏安的不少传统手工艺,李碧瑛不仅如数家珍,还是个行家。“手工制作麦芽糖很费工夫,从准备到制成至少要花一周的时间,无论是麦子发芽,还是糯米浸泡、蒸煮、捶打,时间、温度与力度都大有讲究。”李碧瑛计划将这些古法工艺整理成文字,带回台湾老家。

十年建馆

李碧圆的另一个身份,是台湾诏安客家文化馆的首任馆长。位于云林县仑背乡的诏安客家文化馆,是岛内为数不多的以原乡地名命名的文化馆之一。它的功能定位于连接历史与现实、故乡与他乡,通过收集代表客家文化的老物件与文献资料,复现和传承诏安客家先民文化。

“很长时间里,在岛内,诏安籍客家人及其所代表的先民文化属于小众的一支,并不为人所重视,文化传承相对有限。”为了这座文化馆,以李碧圆为代表的诏安客,奔走了整整十年,重新唤起了各界的重视。直到2013年,文化馆才最终落成。

作为首任馆长,李碧圆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遍访台湾与诏安,寻找遗失的诏安客家文化传统,并向游客介绍客家文化,从风土民情到宗教信俗,从服饰风格到童谣山歌……她说,“诏安”这两个字她写过无数遍、讲了无数次。

尽管学的是商业管理,但李碧圆退休后却当起了服装设计师。“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时候习以为常的穿客家旗袍的传统也逐渐难觅踪迹。”为此,李碧圆依照自己的记忆,查阅文献,遍访乡村老人,通过融入现代元素,重新设计以黑衫与蓝衫为主要特征的客家旗袍,在她看来,这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祖地寻根过程中,李碧圆发掘了更多传统诏安客家文化元素,而它们都被记录,并成为文化馆中最鲜活的素材。

2017年,李碧圆第一次在诏安青龙山,与大陆宗亲度过了一次原汁原味的客家春节。在与祖地乡亲交流互动中,李碧圆还演唱了自己填词的客家山歌《丰收》,歌词再现了台湾诏安客辛勤劳动的场景,“天拍普光,灶脚攲攲硞硞,今仔日要播田呀,青青的秧仔,圆圆的秧船……”

现在,卸任台湾诏安客家文化馆馆长职务的李碧圆,有了新的计划——将客家方言与客家传统文化,带到岛内中小学。“我希望年轻一代即便离开了家乡,也会‘说家乡’,将云林诏安客家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李碧圆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