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李瑞河:爱茶爱乡早已融为一体

2017-12-20 09:00:13 刘深魁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2017年11月,在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瑞草堂”内,李瑞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天福集团供图)

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迄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

在“登陆”潮中,有一位台商格外引人注目。近60岁再创业,他的拼劲诠释了“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千里回乡寻根,他的成功,也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榜样。他,就是李瑞河,天福集团、天仁集团创始人。

对于子孙后辈,根已经帮他们找到了。希望两岸的后辈们多走亲戚、多来往,将这份亲情永远延续下去。

我们这一代饱尝离乱之苦,太多的人有家不能回,有根不能寻。希望两岸永享和平,希望两岸同胞多往来,双方增进了解和理解。

——李瑞河

寻根认祖

“不是我爱台湾太少,而是我爱祖国大陆更多。我的根在大陆,我有一颗中国心,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有一座思根亭,李瑞河经常散步到此,为的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根在大陆。

今年82岁的李瑞河生于台湾南投县,祖辈数代种茶为生。李瑞河的事业版图,最早从台湾乡间的一个卖茶郎开始,半生打拼,一路向西,直至成为名扬天下的“世界茶王”。

“感恩时代,感恩福建,才有天福的今天。”站在思根亭下,李瑞河常说,茶树的根在大陆,自己的根也源自大陆,爱茶爱乡密不可分,早已融为一体了。“我在两岸坚守茶产业大半辈子了,这不单是茶缘,也是血缘、根缘。”

时针拨回到30年前,李瑞河的返乡创业之路,最早源于一次寻根之旅。1988年4月,李瑞河首次踏上福建的土地,一是考察大陆市场,二是委托有关部门帮他寻找祖籍地。

第二年开春,好消息传回台湾,确认漳浦沙西镇下寨村就是李瑞河的祖籍地。同年3月,李瑞河踏上了回乡路,第一次回到下寨村寻根祭祖。“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圆了父辈的故乡梦!”踏进李氏宗祠,李瑞河这个硬汉子不禁流下了热泪,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祠堂内外,马路两边,挤满了迎接他回家的人群,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1990年,台湾股市大动荡,李瑞河受到重创,几乎倾家荡产。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遭遇了事业上的最大危机,他一度心灰意冷,甚至动过寻死的念头。就在这时,漳浦的乡亲知晓了此事,纷纷与李瑞河联络表达关切,一封封满怀亲情的信件、一通通暖心的电话,给予他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在我人生最危难的时候,漳浦乡亲的关心给了我勇气,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李瑞河深情地说,饮水思源,吃果拜树头,乡情是他日后到福建创业的一大动力。

东山再起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恰是李瑞河回乡创业的真实写照。1993年9月,58岁的李瑞河借了500万元人民币,再度跨过海峡,到漳浦承包茶园,创办天福茶庄,重启创业之路。由此,漳浦成为李瑞河的“大本营”,一个属于“天福茗茶”的茶业版图也随之缓缓铺开。

“万事开头难。那时候我拼命工作,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夜晚加班干。感冒的时候,我就在车上带一瓶矿泉水,里面加点盐,饿了就啃点面包、饼干,喝几口盐水。”回顾创业初期的艰辛,李瑞河感慨万千。当时,从福州到漳浦坐汽车要花十几个钟头,等李瑞河赶到公司,已经是晚上11点了,他还要召集员工开会到凌晨两三点。“从福州到厦门有飞机,为了省钱,我宁可坐车。”

每当李瑞河遇到难题,漳浦乡亲总会伸出援手。在沈海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入口处,耸立着一块高6米、重30吨的巨石招牌,雕刻着“天福茶庄”四个大字。巨石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1994年春,天福茶庄即将落成,不过还缺一个石材招牌。当地政府和乡亲知道后,立即召集石匠上山开采,起早摸黑苦干半个月,才将这块大石板凿下来,并动员上百名村民带上木棒、绳索,运来1000多公斤稻草和几十个旧轮胎,采取下垫轮胎、前拉后推两边撬的土法作业,一寸一寸地把石材从采石场挪到40公里外的天福茶庄。

“黄金有价石牌无价,乡亲们的恩情更无价,我欠下漳浦乡亲一大笔人情。”深受感动的李瑞河在心中暗暗立下“日后定当回报乡亲”的誓言。

就这样,有了乡亲们的鼎力相助,深谙茶叶经营之道的李瑞河,在福建的经营驾轻就熟。他首先在福州成立天福茶叶有限公司,建立1500亩的高山茶生产基地;接着在漳浦投建170多亩的天福茶庄,开辟2000多亩的沈海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建起天福茶博物院以及生产绿茶、乌龙茶和茶食品的工厂……如今,天福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连锁集团,在大陆各地开设连锁店1300多家。年近花甲再创业的李瑞河,在福建成功写下一出东山再起的传奇故事。

感恩的心

“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气,父母亲都慈祥……可爱的家庭呀,我不能离开你,你的恩惠比天长。”在漳浦天福石雕园“瑞草堂”内,李瑞河坐在竹藤椅上,向记者现场唱起《甜蜜的家庭》。他说,这首歌曲作为“天福歌”每天会在园区播放,同《爱拼才会赢》《感恩的心》一样,都是他最爱唱、最爱听的歌,而它们也是天福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在初创期,李瑞河的最爱是那首闽南语歌《爱拼才会赢》。他不但自己唱,教员工唱,还在天福茶庄反复播放。“这首歌可以鼓舞人心,激励员工靠打拼赢取胜利。”

二十几年风起云涌,天福的事业一年比一年成功,可在李瑞河心中,最看重的还是“这辈子的三个心愿”:一是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推介奉茶理念;二是盖茶博物院,传播茶文化;三是兴办茶业学校,培养新一代茶人。

“漳浦是我圆梦的地方,我一辈子最想做的三件事都在这里做成了。”如今,一手创办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的李瑞河,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青年茶人身上。在学院学生那里,他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茶爷爷”。这位“茶爷爷”的远景目标是,培养一批理论与应用兼优的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青年人才,为两岸茶产业的发展作贡献。

“两岸交流走过30年,步入了新时代,天福也过了打拼的阶段,成长为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现在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受甜蜜的生活,感谢时代,感谢两岸和平。”李瑞河说。

专家点评

郑百龙 (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上世纪80年代,闽台农业合作从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引种生产开始,逐步向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系统引进转变,从常规的生产体系引进,发展到精致农业、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并延伸到农业科教合作、农业经营管理、生态保护、渔工劳务合作等领域,逐步朝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闽台农业交流合作促进了福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福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福建农业向精致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发展,加快了福建农业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闽台农业合作双赢的示范样板,成为福建现代农业的窗口。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闽台农业交流合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闽台农业优势资源可沟通互补,推进产业合作转型升级。以农产品加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积极从台湾引进设施农业、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海洋生物、信息技术、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闽台农业全产业链合作。

第二,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完善软硬件,实现园区转型升级。

第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台湾的农会、农业合作社、产销策略联盟等全面深度对接。促进闽台农业跨区域行业协会按产业类型进行横向联合,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第四,依托闽台农业科研院校的力量,探索联合攻关、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科技合作新模式。

第五,多元化搭建闽台乡村交流平台,广泛开展闽台特色乡镇、特色乡村对接,以及特色农业合作组织对接。

(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整理)

 

漳平台创园台品茶山上,茶农采茶忙。(资料图片) 庄严 陈晓霞 摄

2017年11月4日,仙游县首届旅游文化节暨钟山镇甜柿文化节在仙游台创园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参加。 (资料图片) 张力 摄

在清流台创园,花农在大棚里采摘非洲菊。(资料图片)  吴火招 摄

2017年6月,外国农业交流团到漳浦台创园参观,听取台湾专家黄瑞宝(右三)现场讲解兰花种植技术。(资料图片)薛敏灵 许萍 摄

1995年10月,台湾著名农业专家王友钊(右二)等一行,到永春考察山地柑橘栽培情况。(资料图片) 刘声洽 摄

大事记

上世纪90年代初,漳浦县大南坂农场引种台湾菠萝良种,引起美国、韩国专家的兴趣。(资料图片) 林辉龙 李开远 摄

2009年,首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州举行。以鲜花装饰的花卉博览园吸引了许多来宾留影。(资料图片) 福建日报记者 祝敏松 摄

2017年11月,在第十一届茶博会上,客商在茶企展位品茶。(资料图片)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山口岸正式对外轮开放,福建省政府又将东山全岛辟为对外招商区域和台商农业投资区,并赋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1997年7月,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获准设立。2005年,实验区范围扩大到全省。

●1999年,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若干规定。

●1999年,首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州举行。这是首个冠以“海峡两岸”的两岸农业合作经贸活动。

●2005年5月,福州在大陆率先开放台湾部分农产品零关税入境。

●2006年4月15日,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标志着闽台农业合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福建已有漳浦、惠安、福清、清流、仙游、漳平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06年5月,福建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暂行规定》。

●自2006年至2009年,国台办和商务部先后在福建设立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等一批贸易集散基地,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各地的物流中心。

●2009年5月23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这是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

●2011年6月10日,福建出台《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出一系列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

●2013年8月6日,福建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从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农业科技合作、实行财税扶持、提供用地优惠、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深化闽台农业合作。

数据

●福建累计已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634个,合同利用台资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1.7亿美元。福建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位居大陆首位。

●福建累计已从台湾引进良种2500多个,涵盖农、林、牧和渔产业领域,其中规模推广应用的良种有150多个。

●福建已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位居大陆首位。累计有565家台资农业企业入园创业,引进台资10.6亿美元。

●自2015年以来,农业部持续在我省台创园开展贴息试点,截至目前,已下达1495万元贴息资金,52家(次)台资农业企业受惠。

●闽台农产品贸易规模由2005年的0.62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17.3亿美元。

●福建从台湾输入水果量从2005年的402吨,增长至2016年的6万多吨。

●南安石井成为大陆唯一的台湾槟榔物流中心,以及大陆最大的进口台湾鳖卵登陆口岸;东山县建成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水产品商业物流冷库群。

●福建累计已有300多个乡镇与台湾200多个乡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福建连续多年举办两岸农博会、林博会、茶博会、渔博会等涉农展会和经贸活动,每年都有台湾客商1万多人次与会交流、洽谈。

●福建累计已从台湾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引进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1000多项。

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整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