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正文
分享到:

海峡两岸开启30周年 张细山:我要回家!

2017-12-18 08:45: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开栏的话

在人声鼎沸的香港大角咀码头,21名来自台湾的同胞踏上了“鼓浪屿”号客轮。他们一走上船梯,手上的提包就被等候在两旁的服务人员接了过去。“你们辛苦了,你们到家了!”听到这样的问候声,一位白发苍苍的女士,眼泪夺眶而出。另一位老人看到船上欢迎的热烈气氛,激动地高喊:“我回来了!”

——这段文字,摘自本报1987年11月11日一版文章《鼓浪千里迎亲人——记厦门“鼓浪屿”号客轮接待首批来大陆探亲台胞》。文章描述的感人场景,在3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唏嘘不已。

曾经,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家庭不能团圆,两岸同胞“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写下中华民族史上无比悲伤哀痛的一页。这样的悲剧,谁愿意重演?

自1987年两岸开启交流以来,30年寒来暑往,从探亲寻根潮、台商投资潮、旅游观光潮,到文化交流热、求学实习热、青年创业热,从单向曲折往来到直接双向“三通”,从联谊、参访等传统形式交流到方兴未艾的新型体验式交流,两岸交流红火热络、欣欣向荣。

作为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建是八成台胞的祖籍地,与台湾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30年来,福建发挥独特优势,深入实施对台开放先行先试,真心实意服务台胞,大力推进闽台融合,着力为两岸交流搭建特色载体,为台胞在闽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在两岸交流合作史册中写下波澜壮阔的篇章。

本报今起推出“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系列报道,回放闽台交流合作的一些分镜头,展示闽台融合发展的部分成绩单。组织这批报道,既为纪念,也寄托我们的美好愿望。风雨兼程半甲子,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坚信,未来,“两岸一家亲”之闽台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辉煌!

敬请关注。

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张细山首次“合法”的回家祭祖,在父母的坟前。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骆艺玲)“多少高堂明镜悲白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1949年起,海峡两岸陷入长期军事对峙状态,造成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在那个时代悲剧里,多少亲人生离成了死别,多少骨肉小别成了永诀,多少思念之泪凝成了乡愁。

1987年10月,在祖国大陆的持续努力和台湾岛内汹涌的“回家”民意推动下,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同年11月,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38年的坚冰,从此两岸同胞交流往来的热潮奔流不息。

在这其中,大陆籍台湾老兵无疑是一个承载了太多苦难的特殊群体。张细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1988年,张细山在两岸开放探亲后,首次“合法”的回家寻根、祭祖。

1991年,张细山回乡,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惠台海上渔工劳务合作事项。

1991年,张细山回乡,就渔工招录情况,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

离家:回不去的故乡

“爸妈,儿子回家了,又回来看你们来了!”今年12月2日,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张细山跪在父母的牌位前泪如雨下。此情此景,一如30年前返乡时那样……

今年83岁的台湾老兵张细山,是地地道道的惠安大岞村人。1951年春,出海打鱼的张细山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去了台湾。从此,张细山成为背井离乡的游子,大岞村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这一别就是30多年啊!没有一天不想家,一想家就哭,想爸妈、想兄弟姐妹。”退伍后,张细山和同乡定居在基隆市三沙湾一带,从事捕鱼、补网、行船等行业,为了纪念祖籍地,让后代永远铭记住自己的根,他们用家乡大岞村来称呼这个新聚落。

在基隆中船路112巷,走过长长的阶梯和弯曲的道路,有一栋两层的红色宫庙。张细山回忆说,当年全村一共有80多人被抓来台,大家秉持着家乡的传统观念,集资买下了一块地皮,建为宫庙,将一尊从祖籍地带来的妈祖神像迎进来奉祀。“宫庙取名大岞东宫。谁想家了就会来庙里拜拜。”

30年前的台北街头,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穿着写有“想家”字样的上衣,奔走呼号,泣述“我想老娘”的心声,发出“我要回家”的呐喊。张细山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1987年11月,两岸交流之门打开。离家数十载的游子终于可以回家了,张细山激动得哭了一整夜。

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张细山、苏碧英夫妇回大岞村探亲。

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张细山、苏碧英夫妇回大岞村寻根、祭祖,图为在父母坟前。

团圆:最大的幸福

“爸妈,我回来了,求你们在黄泉路上慢慢走,儿子今生不能尽孝,希望来世再报答二老。爸妈,你们作声啊,我是儿子细山呀!”1988年3月12日,张细山带着妻子苏碧英回到家乡祭祖。当时,父母早已不在人世,白发苍苍的张细山拿出从台湾带回来的香、纸,放在墓台上,再把一抔台湾泥土洒在坟上,扑通一声跪倒在墓前嚎啕大哭……

这一幕,张细山的弟弟张法山永远不会忘记。张法山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家里人才知道张细山还活着,因为收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这封信正是张细山从新加坡寄来。“我是张细山,我现在还活着,在台湾一切平安……”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张法山仍难掩激动。他说,读到来信时,全家人悲喜交集。从此以后,盼张细山回家,成了全家人的期盼,一年又一年。

1983年4月,思乡心切的张细山偷偷以旅游的名义,从菲律宾绕道香港,再从香港坐船到厦门,然后坐长途汽车辗转回到大岞村。

那是离家30多年后,张细山第一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还没进村,我在路上碰到了四弟张金山,我被抓那年他才8岁,没想到再见时他已是不惑之年,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相认后,我俩就在路边抱头大哭起来。”张细山回家的消息,让整个惠安城轰动了,十里八乡的人纷纷赶过来,托他打听在台湾的亲人。

回家祭祖,和亲人团圆,两岸开启交流后,这件事就成了张细山每年雷打不动的首要大事,30年从未间断。每次回到原乡,张细山都会去出生的旧房子看看,去孩提时常去的海边逛逛,去儿时的玩伴家串门聊天,离开时还会带上最爱吃的地瓜粉、花生酥等家乡特产。

圆了回家梦的张细山,虽说比谁都开心,可心里始终还放着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带儿孙回来认祖归宗。今年春节,张细山带着18名家族成员回大岞村认祖、过年,这是家族全体成员第一次集体回乡寻根谒祖,其中包括他的6个孙子孙女、2个外孙女。在大岞村,两岸亲人欢聚一堂,一起围炉吃年夜饭,一起体验年俗“跳火群”,一起拜妈祖,一起祭先祖,幸福团圆的过年氛围,让儿孙们开心不已。

“两岸血脉亲情的联系要代代延续下去,这是寻根,也是传承。”张细山反复叮嘱孙辈说,团圆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离家再远,都不能丢根忘本。

愿望:落叶归根

“上世纪80年代,惠安大岞村还较为贫穷。那时候我每次回家既开心又痛心,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开始萌生帮家乡人做些事的想法。”张细山说。

当时,台湾远洋渔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渔船捕捞作业工,而台湾本岛劳动力资源有限,这让已拥有自己的渔业公司的张细山看到了机遇。1988年底,张细山的渔船台轮“鸿临33号”停靠崇武港,从大岞村接走了30名渔业劳务人员。这是两岸开启交流后福建首次向台湾输出渔工。

“大岞渔民长期靠海为生,技术高超、经验丰富,因此很受台湾渔轮的欢迎。”张细山说,当时台湾渔船都把能雇用大岞渔民看成是最有彩头的事。

在张细山牵线搭桥下,惠安全县累计向台轮提供渔工劳务达2万多人次,成为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如今,大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落后的渔业村,发展成一个集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石雕产业为一体的新渔村。

“今年83岁了,人老了就想落叶归根。我想回来盖一座自己的房子,一是方便以后回来长住,二是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住根,留下个念想,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张细山说,“如果圆了这个梦想,就此生无憾了。”

大事记

●1979年,福建的霞浦三沙、平潭、惠安、东山四个台湾渔民接待站正式启用,当年接待台胞近千名。

●1987年11月3日,厦门“鼓浪屿”号客轮接回首批21名来大陆探亲的台胞。

●1989年5月,台北女杨明珠与厦门郎施景明在厦门登记结婚,成为海峡两岸40年来首例姻缘。

●1990年2月21日,时任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陈映真回到安溪县龙门乡石盘头村寻根祭祖。

●1994年8月1日,厦门口岸签证机关开始审批签发一次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当年共为1064人次办证。

●1998年11月21日—12月20日,“闽台族谱暨家传文物特展”在台北举行,这是海峡两岸首次联合举办族谱和家传文物展。

●1998年10月13日至22日,时任福建副省长张家坤以闽台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身份赴台考察,成为大陆首位赴台的省级领导。

●1999年10月12日,为台湾“9·21”大地震受灾同胞赈灾义演的“闽台情·同胞心”晚会在福州举行。

●2004年2月7日至11日,严复孙女辜严倬云女士回到阔别67年的家乡福州,参加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并到泉州、厦门探亲祭祖。

●2006年4月17日至21日,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家人首次回到祖籍地漳州龙海马崎村寻根谒祖。在闽期间,连战还接受了厦门大学授予的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此后,吴伯雄、萧万长、林丰正等中国国民党知名人士也先后回福建寻根祭祖。

●2008年7月4日,福建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首发团一行109人搭乘两岸周末包机厦门航点首发航班飞往台北,福建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率先抵达的省份。9月30日,大陆居民从福州、厦门、泉州口岸,经金、马、澎赴台湾本岛旅游启动。

●2008年,闽台海运直航、直接通邮和空运直航正式启动。12月15日,福州、厦门、泉州口岸共10艘船舶参与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其中“金海缘”轮成为大陆首艘抵台货轮;同日,福建启动海峡两岸邮政及邮政汇兑业务,福州市邮政局成为大陆唯一水陆路邮件总包互换局;12月18日,福州至台北客运包机首航成功,福州成为福建又一两岸空中直航航点。

●2010年5月至10日,时任福建省长黄小晶率团首度跨越了台湾浊水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2011年6月28日,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

●2011年7月29日,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正式启动。

●2013年6月23日至26日,为进一步促进闽台经贸交流合作,福建省委书记、省长于伟国(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率经贸交流团赴台湾参访。

●2013年9月30日,高雄首条连接大陆的海上定期客运航线——厦门至高雄海上客运班轮航线开通。

●2014年7月7日至11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率福建省交流考察团访问台湾,开展以“走亲访友、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参访交流活动。

专家点评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两岸交流3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两岸民间交流始终是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闽台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作为重要的台胞祖籍地,福建可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拓展闽台合作成果,朝着闽台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走下去。

首先,发挥福建祖地文化优势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依托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闽都文化等品牌,深化闽台乡镇、同名村(镇)、社区村里对接,强化亲情乡情纽带联系,进一步增强对台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继续释放便利政策措施,为在福建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再次,充分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等区域的作用和功能,用好用活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投资兴业、创业就业。第四,推动闽台社区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拓展科技、教育、卫生、广播影视等各领域合作空间。

此外,福建还可打好“青年牌”,为台湾青年来闽参访、交流及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台湾青年一代对祖国的认同感。

(本报记者刘深魁整理)

数据

●2300多万台湾乡亲祖籍地在福建的达83%,闽台有渊源关系的同名村、同宗村有500多对。

●截至今年10月,台胞入闽累计达2699.59万人次,每年台胞入境数占福建全省入境总人数三成以上。

●截至今年10月,闽台空中直航累计运送旅客653.99万人次,闽台海上客滚航线累计运送旅客86.3万人次。

●截至今年10月,经福建口岸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累计288.5万人次。

●截至今年10月,两岸“小三通”累计运送旅客1762.1万人次。

●福建已有300多个乡镇与台湾200多个乡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截至2016年底,福建涉台婚姻登记数累计达到113455对。

●福建高校已累计招收台湾学生6601人。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