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万象 > 正文

台湾:老街碰到“新问题”

2017-11-25 15:29:05 吴亚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淡水老街。张盼摄

  莺歌陶瓷老街。(资料图片)

台湾各县市多有老街,比如新北的淡水老街、三峡老街,桃园的大溪老街,新竹的北埔老街,彰化的鹿港老街,高雄的旗山老街、旗津老街等,这些风格独特的老街铭刻了当地的人文风情,承载了众人的情感记忆,是人们吊古问今、寻幽探胜的好所在。但是近年来,老街碰到了新问题:文化不见,小吃满街,有些老街变成了“白天的夜市”。

文化老街成“小吃一条街”

以木器闻名的桃园大溪和平老街,聚集了近50家从事传统家具、神桌雕刻等木器相关行业的店家,几乎就没有小吃店存在的地方,而今只剩下20家木器行还在苦苦支撑,其他多被小吃店及纪念品店替代。

台湾《联合报》记者看到假日的大溪老街,人潮汹涌,熙熙攘攘,但大部分游客无心观赏老街风貌,多是一摊一摊买、一家一家吃,“边走边吃”成了街景。

当地文史工作者黄建义感叹,大溪老街以木器雕刻、巴洛克式建筑闻名,但现在到处可见臭豆腐摊、炸香肠摊,老街已变成“白天的夜市”。

早在清代,新北市的三峡老街就是重要的商业街道,之后陆续建起的100多座巴洛克式街屋,成为三峡最重要的地标。然而跟大溪老街一样,如今老街文史记忆摆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吃,除当地名产金牛角与猪血糕外,多为豆花及冰品。

当地的李梅树纪念馆馆长李景光说,三峡人文风情浓厚,曾有许多艺术家在此创作,但后来无法负担超高店租,尽管创作的艺术品各具特色,却熬不过现实,现在只剩一两位艺术家还在苦撑。

《联合报》记者发现,台南市的安平老街也成了“小吃一条街”,吃吃喝喝的店家逾七成,仅有不到二成的文创业者留下来。

陶艺家宋健诚说,房东年年涨租金,文创商品不像吃喝商品易推销,很多同业受不了租金调涨搬走。现在宋健诚虽仍留在安平,但也敌不了昂贵租金,只好迁到邻近的效忠街。

高雄的旗津老街弥漫着一股烤鱿鱼的香气,这里海鲜店林立,摊贩五花八门,隔几步路就有老板向观光客招手吆喝。与其说这里是老街,不如说是旗津观光街。

旗津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昱宏说,旗津老街想成为文化老街有困难,当初这里就是商业取向,加上摊贩和海产店是当地壮年人口赖以维生的工作,老街保存的历史建筑寥寥无几,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很难吸引居民推动历史文化。

小吃和纪念品售卖同质化

台湾万能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老师蔡孟桓说,全台老街本来都各有各的特色文化,现在几乎都卖一样的小吃及纪念品,以至于很多游客已不特意挑某地的老街逛,因为每条老街卖的东西都一样。

蔡孟桓说,很多游客逛大溪老街“吃完就走”,顶多买一点大溪豆干,却不愿多停下脚步,抬头看看老街两边的巴洛克古建筑。

蔡孟桓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游客的目光被种类繁多的小吃吸引住了。如果把这些老建筑当作卖点,透过政府、民间的力量去推动及营销,相信可以拉回游客的目光。

新竹县文史工作者姜信淇认为,现在是“传统价值消逝,小吃文化兴起”。

姜信淇说,老街卖地方产品是好事,但现在北埔老街上的东西绝大多数不是当地人经营,都是外地人为了商业利益,聚集在此。

让人稍可安慰的是,相较于许多老街“变脸”和“变味”,总还有几条老街力图保留原始风貌,比如新北的莺歌老街、金山老街、深坑老街,桃园龙潭的三坑老街。

保留原始风貌带动观光商机

《联合报》采访报道说,莺歌老街是台湾陶瓷业最早的聚集发迹之处,全长250米的老街,如今依旧八成以上店家是陶瓷店、陶艺家工作室与手拉坯DIY体验,小吃店家也就两成。地方文史工作者何振源说,尽管日用陶瓷工厂大部分都外流到劳力低廉的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但莺歌陶瓷的技术仍是亚洲地区数一数二,莺歌陶瓷的釉料变化与彩绘特别受到大陆游客喜爱,每年都有大陆商人到老街采购。

新北的金山老街不到一公里长,但商家多半保留当地特色,广安宫前的金山鸭肉,30年以上的饼铺、面摊等老店人气不减。尤其早市仍保有传统赶集,在市集里可依不同产期买到当地特有的红心地瓜、跳石芋头、赤壳箭竹笋等当地农特产。新北市深坑老街以“深坑豆腐”闻名全台,古迹建筑加上豆腐美食,带动当地观光商机。

桃园市龙潭区的三坑老街多由当地人经营,阿香菜包、牛汶水凸显客家特色。文史工作者张智宇说,三坑老街能够保存传统文化的主因,在于居民的团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