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陈星:风云激荡,砥砺前行――两岸交流三十年回顾与启示

2017-11-14 07:35:28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自1978年两岸关系出现结构性改变以来,至今已经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两岸交流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在交流层次、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两岸交流的发展源于其特有的动力系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较为有效的路径选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两岸交流内置于两岸关系,发韧于两岸互动模式的调整,进而形成了自我反馈的机制,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两岸交流的动力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开放两岸交流。随后大陆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两岸交流成为两岸互动的应有之义以及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可欲路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岸学者在海外开始初步接触和交流。台湾一些南音艺术家不顾当局禁令,悄悄来大陆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暗中来避风的台湾渔民,或绕道来探亲的台胞明显增多。到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前,累计达4万人次。在民间的压力之下,台湾当局被迫松动了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日益扩大。

两岸交流的发展是祖国大陆大力推动的结果。从两岸交流的源头上来看,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统一路径的设计事实上成为两岸交流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自1979年祖国大陆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国家统一战略也相应调整。两岸交流的出现以及不断扩张反映了这种战略调整,同时成为上述战略调整的必要路径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祖国大陆的推动成为两岸交流不断扩大的核心因素。如果说这种情形在两岸交流之门打开初期并不明显的话,后面三十年的发展则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战略框架稳定的重要性,否则非常难以想象在两岸政治对立情况下两岸交流仍能达到如此庞大的规模。

两岸交流与台湾民众福祉密切相关,因此能获得持久不衰的推动力。从历史经验来看,两岸交流是两岸民众实现双赢的必要路径,自然能得到两岸民众的支持。几十年来台湾民众对两岸诸多问题大都意见分歧,但在两岸交流问题上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保持着较高的支持率。从根本上说,两岸交流符合民众追求自身福祉的深层需求,从而构建出了两岸交流能够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民意基础,也是两岸交流能够在政治互动模式不稳定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上述情况也意味着,一旦两岸交流之门打开,就很难再度关闭。

两岸民众的历史同源性及文化同质性成为两岸交流扩大的重要支撑因素。共同的文化遗传决定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积淀又增加了两岸文化心理的亲和性。这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观念结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系指文化认识的基本结构和心理表征,而后者则更强调形而下的认知结构,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为基础,也更加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虽然两岸民众在观点上可以有差异,但在认知模式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具有迅速扩大亲和感的心理基础。这些情形加上两岸之间血缘、地缘等联系,使两岸交流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以简单的投资为例,两岸之间这种文化的亲和性相对语言不通以及文化歧异的情境,显然可以使投资更加具有效率。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和心理上的亲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的事实,也是对未来两岸交流可以抱持乐观态度的重要原因。

可见两岸交流具有强大的内生动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两岸交流本身具有自组织和保持自我发展态势的特征。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是两岸交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自我扩张的动能,只要条件许可,两岸交流的规模会持续扩大,这已为两岸交流三十年的历史所证实;二是两岸交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并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两岸重新进入冲突的动能。就台湾岛内来说,两岸交流能够抑制“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和平与稳定的冲动。两岸交流的这种内生动能是持续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自我强化,成为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走向统一的内在逻辑基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